摘要:旅游業是全球重要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隨著國家發展服務業政策的相繼出臺,旅游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越來越大,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旅游效應包括積極和消極兩方面,正確認識其兩面性,對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意義重大。
關鍵詞:旅游效應;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162-02
一、引言
旅游業被稱為21世紀的綠色產業,綜合性、關聯性及輻射性強是其顯著特征。二戰后,現代旅游業在全球迅速崛起,20世紀60年代以來進入加速發展、高速增長階段。如今,世界旅游業的總收入已超過石油工業和汽車工業,成為第一大產業。旅游業發展速度也超過眾多經濟部門,成為全球重要的支柱產業。據世界旅游組織的統計,國際旅游業已成為國際服務貿易中交易額最大的產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前景廣闊、規模龐大的新興產業之一。
近年來,隨著國家發展服務業政策的相繼出臺,旅游業對經濟的貢獻率也越來越高,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世界旅游組織曾做出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國家。業界也普遍認為,未來十年將成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黃金十年”。2009年12月1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出臺,旅游業被提升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2010年年初下發的中央1號文件,把發展鄉村旅游擺到重要位置。這些都表明,中國旅游經濟正處于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在2010年有望實現更快更好的增長。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充分認識旅游業對經濟、社會文化及環境可能造成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有利于趨利避害,揚長避短,推動中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旅游效應分析
旅游業是以旅游市場為對象,為旅游活動創造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務的綜合性產業[1]。旅游業是綜合性產業,它涉及到其他產業的多個方面,界限并不分明,因此旅游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旅游業是指為游客在旅游中對交通、通訊、游覽、娛樂、飲食、住宿、購物、生活服務等需求而提供服務或貨物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業、通訊業、生活服務業(含旅館、旅行社、文體康樂業等)、飲食業、商業等行業中與旅游者的消費直接有關的部分。狹義旅游業是指為旅游活動提供游覽、娛樂、住宿等服務的行業。
旅游效應(tourist impact)又稱作旅游影響,是指因旅游活動(包括旅游者活動以及旅游產業活動)而引發的種種利害關系。旅游效應主要包括經濟效應(Economic Impact)、社會文化效應(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和環境效應(Environmental Impact)三個方面。就旅游效應的社會價值性質而言,旅游效應既有積極效應,也有消極效應。
(一)經濟效應
1.積極效應。首先,發展旅游業能夠增加外匯收入,平衡國際收支。旅游產品的價格建立在旅游資源壟斷性的基礎上,價格自主權大,而且旅游業所賺取的外匯多為現匯收入,資金回籠快,風險小。戰后的最初幾年,英國政府曾鼓勵發展旅游業,正是因為旅游具有賺取外匯的潛力,有助于減少國際收支逆差[2]。其次,發展旅游業可以創造就業機會。旅游業屬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吸納大量勞動力。以酒店客房數與雇傭員工比例關系為例,美國是1∶0.48,歐洲為1∶0.85,而遠東、非洲則高達1∶1.93,全世界平均為1∶1.02[3]。第三,發展旅游業有利于改善經濟結構。旅游業具有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等優點,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中具有天然優勢,是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力量[4]。第四,發展旅游業可以增加地區經濟收入,進而增加政府稅收收入。
2.消極效應。過度發展旅游業也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大量游客的涌入會引起當地物價和地價上漲,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旅游活動的季節性會造成一定時間內的資源閑置。旅游業對本國政治、經濟、社會和自然因素的敏感性較高,如若過度依賴旅游業,一旦出現不利因素,將會嚴重影響旅游接待地的經濟穩定狀況。
(二)社會文化效應
1.積極效應。旅游對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首先,有利于促進接待地與客源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外來旅游者同當地居民以及旅游企業工作人員的直觀接觸和文化交流遠遠勝過電視、報刊雜志等途徑。開展國際旅游還具有民間外交的作用,有助于增進不同國家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增強國際間的和平友好關系。其次,有助于提高旅游接待地居民的素質,推動旅游地的對外開放程度,使開放不足的社會變得開放,開放的社會變得更加開放。第三,有利于促進學術和科技發展。商務旅游、會議旅游是旅游者與接待地同行進行學術切磋的好機會,有助于拓寬學術交流渠道,為雙方的學術發展作出貢獻。此外,旅游在發展過程中會對交通運輸、通訊等科學技術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進而推動相關領域的科技發展。
2.消極效應。首先,發展旅游業可能導致傳統文化的衰落。經濟不發達國家接待地文化和發達國家客源地文化接觸時,當地的弱勢文化與外來的強勢文化相互碰撞,當地居民可能會改變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效仿外來文化,形成“示范效應”,例如當地人模仿外國人的穿著和行為。“示范效應”還常常會引起當地社會道德和宗教價值觀日益淡薄,導致接待地倫理道德標準淪落,吸毒、賭博等不健康的社會方式日益擴散化。其次,旅游者與當地居民發生沖突。由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外來旅游者的所作所為刺激了當地居民的自尊心,當地人排斥旅游者,雙方發生沖突。旅游旺季時大量游客的涌入,會給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巨大壓力。擁擠、耽擱、排隊以及短期的物價上漲都會引起當地居民的不滿與怨憤情緒,甚至會攻擊游客。第三,當地文化被不正當地商品化。旅游活動的興起使得文化逐漸被商品化,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和愛好,當地文化逐漸降低甚至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價值。
(三)環境效應
隨著旅游業在全球范圍內的迅速發展,旅游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關注。旅游環境既包括接待地的自然環境,也包括該地經過人工建造的社會環境。旅游活動的開展對環境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
1.積極效應。若規劃管理得當,旅游業會給環境帶來許多積極影響。首先,有利于促進歷史古跡的修復和保護。旅游業有助于保護考古場所及修復歷史古跡等,并為其提供資金,如武漢重修黃鶴樓、南昌重修滕王閣、山西永濟重修鸛雀樓等。其次,有助于提高環境質量。園藝項目、得體的建筑設計和維護能夠起到美化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的作用。第三,有利于改善基礎設施狀況。旅游業的發展能夠改善當地的機場、道路、通訊及用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從而改善當地環境狀況。第四,能夠為自然資源的保護提供推動力。旅游業的發展,離不開旅游資源的開發和保護。第五,更加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科學。良好的環境和生態系統是旅游活動存在的源泉,因此,各國政府都積極宣傳環境保護,許多科學家也致力于環境保護和生態系統方面的研究。
2.消極效應。旅游與環境的關系十分敏感,一有疏忽便會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例如,為修建盤山公路、索道等砍伐植被,造成植被破壞;旅游飯店、療養院等向海灘、河道、湖泊排放生活污水,造成水體污染;旅游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造成大氣污染;旅游娛樂會所如夜總會、迪斯科舞廳所產生的噪音污染;旅游設施設計不當,與當地的建筑風格以及自然環境格格不入而造成的視覺污染;旅游者踐踏植被、野營野炊、亂扔廢棄物、亂刻亂畫造成對環境的破壞等。
三、結論
旅游業的發展對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等諸多領域有著廣泛、深刻的影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就社會價值性質而言,旅游效應既有積極效應,也有消極效應,我們不能片面強調旅游業的積極效應,忽視其消極影響。唯有全面、正確認識旅游效應的兩面性,才能在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趨利避害,將其消極影響降到最低,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冠瑤,劉海鴻.旅游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1-262.
[2]Leonard J.Lickorish and Carson L.Jenkins.An Introduction to Tourism.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1997: 83.
[3]Medlik,S.and Ingram, Hadyn.The Business of Hotels.Oxford:Butterworth-Heinemann,1980: 87.
[4]郭勝.旅游業在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蘇商論,2003,(7):25-27.
Analysis of Tourism Effect’s Dual Character
MENG Na
(School of Economics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200092, China)
Abstract:Tourism is an important pillar industry in the world.In recent years, with national policies of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troduced, tourism industry has become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Tourism effects include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Making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its two sides is quite significant for achiev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tourism effect;positive impact; negative imp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