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企雖然數量少但是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中國央企重組過程和國家政策的分析,對央企整合的方式進行了探討,發現可以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整合,第一種是進行集團間的整合,第二種是收購地方或者海外企業,第三種是對央企集團內部進行整合。通過這三種方式的整合,以便實現央企競爭力的提升,促進央企進一步的快速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整合過程;重組;整合方式;央企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026-02
一、央企重組過程
國資委(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于2003年成立,主要是對中央企業實施兼并和重組以提高企業競爭力。央企兼并重組幾乎出現在輕工、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船舶、石化、有色、電子信息及物流產業的每一份振興規劃之中。盡管提法不一,但鼓勵兼并重組、調整產業結構卻成為一致目標。產業振興發展要求行業內必須有一批大的企業集團起帶動作用,大企業集團的出現則需要產業的集中,而產業集中靠的是兼并和重組。因此,大規模推進行業兼并重組,打造更有實力的國際型企業,成為央企的必然選擇,也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除強強聯合外,考察央企是否將被強制重組的一個基本的考評標準就是能否做到行業前三名,這要求央企必須能對所在行業起到強有力的帶動作用。國資委將中央企業中規模小、競爭能力不強的企業進行歸并整合,將合理收縮中央企業的分布范圍,提高企業運營效率,推動國有資本向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集中。
國資委至今已對38組76家央企進行了重組,央企戶數已由196家減少到157家。其中,從2004—2006年,經過整合,央企數量減少了36家,平均每年減少12家。2009年10月26日,國資委網站公布,經報國務院批準,長沙礦冶研究院和魯中冶金礦業集團公司并入中國五礦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同時宣布的,還有新興集團并入通用技術集團。由此,央企數量由135戶調整為132戶。國資委的目標是到2010年,將央企調整和重組到80~100家,其中30~50家具有國際競爭力。國資委整合央企的時間方案如下。央企的整合在第一個經營業績考核期(2004—2006年)中就已拉開了序幕
2007—2010年是央企的第二個經營業績考核期。《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經過修訂,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央企負責人的考核無疑增強了央企整合的主動性。央企整合的具體進程(如下表所示):
二、整合政策
從國家對央企整體上市的政策來看,在2006年9月發布的《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中,國資委分三個層次闡述了不同行業央企的未來發展戰略:(1)國家壟斷:國有經濟要對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保持絕對控制力,一些重要骨干企業發展成世界一流;(2)國家主導:國有經濟對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行業的重要骨干企業保持較強控制力,這一領域國有資本要保持經濟影響力和帶動力;(3)國家參與:機械裝備、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行業的骨干央企要成為行業排頭兵,國有資本要保持控股或有條件的相對控股。
在中國的159家央企中,政策上要求國家壟斷的七個行業中共有央企46家,這46家中央企業資產總額占全部中央企業的75%,占全部央企利潤總額的79%,可以說這七大行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所在。這七個行業的整合方向也是比較明確的,因此國家一定會不遺余力地首先解決這些行業的整合。這七大行業中的央企與中國的資本市場也緊密相連,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總數多達數十家。七大行業中存在的問題有:各家央企下屬的上市公司過多、過雜,主次不明,沒有進行過系統的規劃,不能很好地體現央企集團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優勢,這加大了央企重整的預期。
在上述要求國家壟斷的七大行業中,電力和煤炭行業國有經濟都沒有保持絕對的控制力。在電力行業中,五大集團的發電量僅占全國的35%,而煤炭央企的產量也僅占全國產量的15%,國有經濟遠遠達不到壟斷的地位。所以在電力和煤炭行業,未來一定會看到大規模的整合行為,以使行業集中度提高。在要求國家壟斷的行業中,政策要求一些重要骨干企業要發展成世界一流。在石油石化行業中,我們看到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已經能夠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定的影響力,特別是中石油,完成A股IP0后,成為世界上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在電信行業中,我們看到中移動、中國電信也可以和世界上的電信巨頭們相比肩。不過,在其他幾個要求國家壟斷的行業中,能夠在世界上有一定話語權的國有上市公司并不多見。而實際上,這些行業中有的國有上市公司背后的央企實力非常雄厚,一旦實現整體上市,這些國有上市公司的實力都將大大增強,也完全有能力和國際巨頭們一較高下,因此,未來將有很大的重組和整合動作率先在這些行業中發生。
經過三十年的改革,中央企業已經逐步成為市場競爭主體,中央企業及其下屬子公司的改制面達到了70%,一大批中央企業改制后在境內外上市。許多企業已經成為完全競爭型企業。在加大調整重組力度的同時,中央企業也加快了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步伐,特別是在24家中央企業開展建立規范董事會試點工作以來,公司治理結構得到進一步完善。
三、整合方式
1.集團間的整合
在企業集團之間的整合層面,國資委提出的目標是要在2010年,將央企數量縮減至80~100家,培養30~50家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而截至目前,央企集團數量仍有138家。因此,未來的一年多,央企集團之間的整合任務十分艱巨。從近兩年央企整合的案例來看,以強并弱是主要整合形式。另外,國資委以旗下控股公司作為央企整合平臺,加大對落后企業和非主業資產的調整和退出力度。
科研院所并入產業集團也是國資委實施央企整合的重要思路之一。截至目前,尚未整合的科研院所類央企尚存17家,這部分企業可能會成為未來的整合重點。積極推動應用技術研究院所(以下稱研究院所)與相關生產企業(包括大型工程承包企業)的重組。鼓勵研究院所與相關生產企業重組,實現研發與生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積極探索研究院所與生產企業重組的有效途徑和形式,可以由一家生產企業與研究院所重組,也可以由多家生產企業共同參與研究院所股份制改革。對主要擔負基礎研究、行業產品和技術監督檢測的研究院所,應盡量由多家生產企業共同參與其股份制改革,并采取相應措施,確保其正常運行和發展。
2.收購地方或海外企業
除了央企集團之間的整合外,各大央企還從擴大主業規模的角度出發,通過收購地方或者海外企業,來達到做大做強的目的。一方面,大量央企作為行業龍頭,具有強大的實力和動力兼并重組地方國有企業;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國有企業的重組,需要引入優勢企業的參與。此類并購,發生較多的行業包括鋼鐵、有色、建材等行業。促進中央企業和地方人民政府所出資企業(以下簡稱地方企業)之間的重組。對不屬于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中央企業,下放地方管理有利于發揮地方優勢、有利于與地方企業重組提高競爭力的,在征得地方人民政府同意并報經國務院批準后,可以將其交由地方國有資產監管機構或地方企業管理;地方企業并入中央企業有利于優勢互補的,在征得地方人民政府同意后,可以將其并入中央企業。鼓勵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之間通過股權并購、股權置換、相互參股等方式進行重組。在地方企業之間,也應按此要求促進重組。
3.央企集團內的整合
在集團內部層面,央企的整合將圍繞做強做大主業、增強核心競爭力進行。在集團間整合的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和精干主業,主動剝離與主業無關的業務板塊,加大對子企業的清理整合力度,把管理層級壓縮到三級以內。同時,支持央企上市,具備條件的實現整體上市;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逐步把優良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加快國有大型企業內部的重組。要簡化企業組織機構,對層級過多的下屬企業進行清理、整合,通過關閉、破產、撤銷、合并、取消企業法人資格等措施,原則上將管理層次控制在三級以內。要完善大企業的母子公司體制,強化母公司在戰略管理、資本運作、結構調整、財務控制、風險防范等方面的功能,通過對業務和資產的調整或重組,發揮企業整體優勢,實現專業化和規模化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