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中國的城市化水平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國民經濟增長水平存在脫節現象。新型城市化思路對城市化發展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尤其要實現欠發達地區的城鄉一體化統籌發展。基于楊小凱—賴斯模型分析了城鄉二元結構產生的原因及其發展規律,以南寧為欠發達地區代表作了案例分析,用比較勞動生產率和二元對比系數等指標分析了其二元結構現狀,并從提高交易效率角度提出了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交易效率;城鄉一體化;二元結構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147-05
引言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目前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卻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與國民經濟的增長水平有些脫節 [1]。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應該要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城市化的高級階段。目前,中國欠發達地區的城鄉二元結構是城鄉一體化面臨的主要問題。
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突出表現在:(1)農村人口比重過高。當前中國農村人口占到總人口的57.24%,在總人口中仍占據著絕對比重,與其他國家相比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據世界銀行統計,世界高收入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78%,中等收入國家的城市化率達到53%,而美國和日本的農村人口比重不超過2%和5%。(2)城鄉居民收入、消費差距過大。2007年底,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 521.6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4 956.4元,兩者之比為2.12∶1,如果考慮城鎮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實物補貼和實物收入,這一差距將更大。從消費支出看,以欠發達地區的湖南為例,2007年家庭人均消費為6 240元,其中城鎮居民人均10 532元,農村居民人均3 426元,城鎮人均居民消費是農村的接近3倍,而作為廣西首府的南寧市,2007年也接近2.5倍。(3)產業結構和從業結構存在明顯偏差。中國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15.2%,非農產值比重為84.8%,而農業從業人員占到總就業人口的46.9%,二元結構明顯。
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現狀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欠發達地區表現尤為突出。城鄉二元結構阻礙了第一產業的發展,使農村增收難以實現,最終影響了農村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城鄉一體化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逐漸成為新型城市化進程中的研究熱點。
關于城鄉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的研究,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釋。蔣秧生(2006)通過對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意義研究,提出統籌城鄉發展的關鍵是要解決長期以來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戶籍管理制度、土地制度、保障和教育制度以及財稅金融制度,著力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農業產業化和基層民主化的途徑來落實統籌城鄉發展 [2]。高珊、徐元明、徐志明等(2006)提出了反映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和生活狀況三個二級目標和城鄉人均GDP、城鄉人均工業產值等14個三級指標的城鄉融合度指標體系 [3]。也有學者從城市化效率進行研究的。劉曉峰(2007)對城市化效率評價指標的選擇進行分析,選擇出三大類指標體系,并運用DEA的方法對15個城市的城市化效率進行簡單測算,楊方東集中在對城市系統的經濟效率與全要素生產率的測定與評價,程楠(2008)主要是對城市化過程單個投入要素效率的研究,集中在城市化過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研究 [4~6]。本文則基于楊小凱—賴斯模型從交易效率角度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思路。
一、楊小凱—賴斯模型的拓展
最早運用“二元概念”對社會經濟現象進行分析的是荷蘭經濟學家伯克。伯克的二元結構學說成為分析轉型國家的重要理論,后來的許多學者沿用了這一概念,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的二元結構理論產生的影響最大。劉易斯在《勞動無限供給下的經濟增長》中做的這樣的假設:發展中國家經濟劃分為農業和工業兩個部門,農業部門(即農村)中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單項生產要素——勞動力無限供給,農業勞動力的邊際產出為零甚至為負,工業部門相對農業部門代表著更加先進的勞動力處于擴張階段,由于工業部門勞動力的邊際生產率明顯的高于農業,其勞動回報也高于農業部門,促使勞動力要素源源不斷從農村流向城市。這一過程將一直延續到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城市完全吸收,農村工資和城市工資趨于一致,城鄉差別逐步消除。劉易斯的這個模型對城鄉差距問題雖然做了很好的理論解釋,但是其假設忽略了土地這一區別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重要的生產要素。楊小凱,賴斯(1994)在其文章中引入了土地要素,并從交易效率視角建立了楊小凱—賴斯模型 [7]。本文在抽取楊小凱—賴斯模型思想精髓的基礎上,得到如下簡化模型。
假設一:一個經濟體只生產三種商品1、2、3∶1、2是工業品,屬于非土地密集型產品,生產這兩種產品的人既可以分散居住在一個廣大的地區,也可以集中在一個很小的地區;3是農業品,屬于土地密集型產品,農民必須分散居住在一個廣大的面積上。
假設二:這個經濟體總共有M個生產者—消費者,事前他們是同質的,但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他們可以自由選擇生產某種產品和居住模式(遠離鄰居或緊靠鄰居)。
假設三:選擇只生產一種工業品的人們稱為C類人,選擇生產農產品的人們稱為R類人。
假設四:一單位商品發生交易時的交易效率是K,不同類型的人之間的K不同,K值大小取決于人們關于其居住地理模式的決策。如果C類人都居住在一個很小的地區,則交易效率K=k為一對C類人之間的交易效率系數。交易效率K=r為一對R類人之間的交易效率系數,而K=s為一個C類人和一個R類人之間的交易效率系數。
假設五:k>s>r。之所以這樣假定,原因在于:一對居住在一起的C類人,他們很大可能性是選擇緊靠鄰居的居住模式,而R類人則很可能選擇遠離鄰居的居住模式。如果每個R類人都居住在一個半徑為一的圓的圓心的話,C類人則可選擇居住在R類人的圓的周圍,那么兩個R類人之間的距離大于一個C類人和一個R類人之間的距離大于兩個C類人之間的距離。
假設六:每個生產者—消費者的效用函數是:
u=(x1+Kxd1)(x2+Kxd2)(x3+Kxd3)
每個生產者—消費者有如下生產函數和工作時間的稟賦約束:xi+xSi=Max{li-α,0},l1+l2+l3=1,α∈(0,1),li∈[0,1],i=1,2,3
α是生產一件商品時固定的學習或者訓練費用,li是一個人在生產商品i時的專業化水平,下標i代表商品i,上標s代表售賣(供給)的數量,而上標d則代表購買(需求)的數量。
在以上假設的基礎上,根據一般均衡及其超邊際比較靜態分析,得到如下的均衡結構:
(a)自己自足結構A,沒有城市,沒有市場(A代表自己自足),其人均真實收入是[(1-3α)/3]3。
(b)局部分工結構P2,沒有城市(B代表賣商品1而買商品3,C代表賣商品3而買商品1),其人均真實收入是[(1-2α)/3]3s。
(c)完全分工結構D,有城市(圖形中的D代表賣商品1而買商品2、3,E代表賣商品2而買商品1、3,F代表賣商品3而買商品1、2),其人均真實收入為[(1-α)/3]3(s4/k2)1/3。
對結構A、P2、D的人均真實收入進行比較發現:人均真實收入的大小關鍵跟交易效率有關。
表1 一般均衡及其超邊際比較靜態分析
其中,當且僅當k 從上表看,交易效率值不同時,均衡結構的好壞不同,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一般均衡就從自給自足(A)演進到農民和工業品制造者之間的局部分工(P2),此時沒有城市。接著,又出現專業化的工業品制造者之間,以及職業農民與制造者之間的完全分工(D)。城市也就在這種高水平的完全分工下出現,城市從分工中出現的一個充分條件是:在非土地密集型的工業品制造上出現足夠高水平的分工。 楊小凱—賴斯模型還進一步證明了,隨著交易效率的提高,經濟在從平衡的低水平分工向平衡的高水平分工演進過程中,將會出現一個非對稱的分工的轉型階段。在這個階段,城市居民的專業化與生產力水平、人均真實收入都要高于農村,這也就是通俗講的城鄉二元結構。但是,隨著交易效率的進一步提高,這種用生產力和專業化水平差距表示的城鄉二元結構將被完全及平衡的分工所取代,城鄉兩個部門的生產力和專業化水平將趨同,城鄉二元結構將隨之消除[8]。 二、楊小凱—賴斯模型的拓展 (一)南寧城鄉二元結構分析 根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劉易斯等人提出的二元結構理論,本文將采用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系數和二元反差系數等指標對欠發達地區的西部城市南寧二元結構進行量化測度。 比較勞動生產率,即一個部門的產值同在此部門就業的勞動力比重的比率,它反映1%的勞動力在該部門創造的產值(或收入)比重。通常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低于1,而第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高于1。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越大,經濟的二元性越顯著。若設G為總產值(或總收入),L為勞動力總數,G1為農業部門產值(或收入),G2為非農業部門產值(或收入),L1為農業部門勞動力數,L2為非農業部門勞動力數。又設B1為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B2為非農業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很顯然G1+G2=G,L1+L2=L。則,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數學計算公式: B1=;B2= 二元對比系數為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與第二、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的比率,其值越小,說明二元性越大。 二元反差系數,即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與勞動力比重之差的絕對值。二元反差指數理論上也為0~1之間,與二元對比系數相反,反差指數越大,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差距越大,經濟二元性越明顯;當二元反差指數為0時,二元經濟轉變為一元經濟,二元性消失。 從表2看,南寧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遠小于1,第二、三產業勞動生產率遠大于1,第一與第二、三產業之間存在明顯的差距,近三年來城鄉二元對比系數都在0.3左右,說明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遠小于第二、三產業,城鄉二元反差系數也較大,故可認為南寧經濟存在明顯的二元性,城鄉差距很明顯。 (二)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途徑分析 從前面分析南寧的城鄉二元結構發現,目前中國欠發達地區還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結構。這是欠發達地區城鄉一體化的主要問題。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發揮城市經濟增長對相對落后農村的“擴散效應”(Spread Effect)(通常所說的正面影響)回避“回流效應”(Backwash Effect)(通常所說的負面影響),把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來推進城市化,是欠發達地區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必經之路。 基于楊小凱—賴斯模型的理論分析,提高交易效率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有效方法。欠發達地區交易效率低下主要表現在生產要素沒有被高效的利用,新型工業化和技術進步和創新意識還沒有真正意義上深入至農村。如果能從提高交易效率著手提高土地要素利用率,從提高交易效率著手在農村逐步推行工業化與技術進步轉型,那么農村部門經濟就能真正意義上實現大的飛躍,逐步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現象,實現城鄉一體化。 1.積極實現土地流轉,發展農村經濟 長期以來,農村土地的生產剩余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農村的土地制度與政策也被視為穩定農村社會的重要基礎 [9]。然而,隨著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深入推進,以分散經營為主要特點的家庭承包責任制,已經越來越無法適應中國現階段市場經濟建設的需要。實現土地的自由化、市場化流轉能積極有效地擴大農業經營規模,發揮土地的規模經營效應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土地流轉是農戶在最大化利益動機下的一種市場交易行為。由于農戶客觀存在的不同的資源稟賦狀況,包括人力資本異質性特征,人均擁有耕地面積,家庭社會關系,以及當地基礎設施狀況、經濟發展水平、政策環境等等,因此土地流轉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就表現為制約和影響土地流轉的交易效率。交易效率越高,農戶完成土地流轉所需時間就會越短,土地流轉的市場化程度就越高,市場化程度高就能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的資源配置作用,使土地資源得到合理利用。所以,提高交易效率是積極實現土地市場化流轉,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手段。 交易效率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致就從三個方面加以考慮:制度(政策)、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各類資本投資)。制度方面又包括村民的醫療保障情況、養老保障情況、村莊人均稅費、土地流轉次數、實現土地流轉的中介組織是否健全、土地流轉合約簽訂與保障情況等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包括農村離城鎮的地理距離、村莊公路建設情況和村莊通訊、通郵、互聯網等公共設施建設情況。教育方面包括參與土地流轉戶主年齡、戶主受教育程度、戶主家庭收入狀況等等。提高交易效率,從制度方面看,就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農村醫療、養老社會保險制度,適當減少減免農村人均稅費負擔,建立良好的土地流轉制度,包括流轉次數對價格的影響以及流轉中介組織、買賣雙方的關系等等一系列問題的解決方案。從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看,應加強各項農村基本公共設施建設,包括村莊公路的修建、通訊設備的建造、郵政服務質量的提高和互聯網進村等等。從教育方面看,應加大教育的投資力度,在普及中小學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注重培養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大學教育等高層次教育的人才。 2.逐步在農村推行工業化 中國欠發達地區農村普遍存在勞動力剩余的狀況。劉易斯通過理論分析得出的觀點是: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一個方法是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被城市所吸收。但這顯然不符合中國欠發達地區城市化的現實狀況,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市必然導致城市的人口擁擠,出現“大城市病”。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推行農村工業化。農村工業化在農村經濟中加大了非農經濟的比重,使產業結構更加合理,調整了產業結構,并且使得原來要在城市和農村相距很遠的兩地進行的工業品和農產品的交易能夠發生在以相鄰居住模式的兩個消費者—生產者之間,縮短了地理距離,從而提高了交易效率。農村工業經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對農副產品資源的多樣性需求和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引發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引導農村經濟向市場化方向發展,進一步能提高交易效率。而且,非農產業與農業之間出于把外部性市場風險轉化為內部協調、增強市場競爭力的相互需要,非農產業往往主動與農業結成“公司+農戶”、“貿—工—農”等一體化經濟組織,將交易成本消化在了組織內部,提高了交易效率,推動了農業的產業化[10]。 日本農村工業化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大規模展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基本完成,其速度和成效都是值得關注的。日本的農村工業化是分三類區域區別對待進行的。1962年,日本政府制訂了第一次全國綜合開發計劃,該計劃以“防止城市的過度集中”和“消除地區差別”為口號,提出以大規模建立新據點的方式,擴散城市工業,振興地方經濟,縮小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在政策上,日本對農村地區實行財政傾斜,為農村工業企業提供稅收、金融優惠等政策。在農村工業化過程中,日本先后出臺了《落后地區工業開發優惠法》、《新產業城市法》、《振興中小企業資金補助法》、《防止轉承包費用延期支付等行為法》、《中小企業振興臨時措施法》、《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現代化促進法》、《公害犯罪法》、《防止農田污染法》、《廢棄物清理法》、《自然環境保護法》等10多部法律 [11]。在中國,農村工業化進程比較快的是浙江和廣東。在浙江,從 1978—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65元上升到8 265元,連續二十三年居全國各省區首位,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57元增加到6 442元,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59.1%下降到37.2%,農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從10平方米增加到57平方米。2006年,農村全面小康實現度達到68.1%,連續三年在全國個省區排名第一。被人們譽為廣東“四小虎”的中山、東莞、順德、南海4市是農村工業化比較發達的四個地區,4市的所在地已經或正在向中等城市發展,鄉鎮的經濟相當繁榮,據測算,平均68平方公里即有一個小城鎮;相當于行政村一級的管理區,約有40%辦了工業開發小區。農村的道路、橋梁、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都得到了發展,隨之為工業服務的商業、飲食業、旅游業、交通運輸業以及金融業、學校、醫院、文化娛樂設施也發展了起來。在4市中,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的已超過60,有的區(管理區)社(經濟社)轉移高達80%~90%。現在4市的農戶,純靠農業為主的一般約占10%。 借鑒國外和國內先進經驗,欠發達地區農村工業化進程從提高交易效率視角看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1)實行區域區別對待原則。要根據區域特色,對當地盛產的農產品進行深度加工,這樣就進一步深化了專業化程度,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2)加強服務型政府的作用。從農村工業化計劃的出臺,到有關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制定,直到具體的實施,日本政府自始至終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前面所提到的,制度是提高交易效率的一個層面,政府作用的加強將在制度上更有利于交易的發生,提高了交易效率,并且規范的制度更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的發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效率。 結束語 城鄉一體化是針對城鄉二元結構提出的,本文采用模型分析提出了提高交易效率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新思路。并以南寧為例分析了其經濟二元結構的現狀,在此基礎上依據提高交易效率給出了相關建議。對中國廣大的欠發達地區而言,推進城鄉一體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突破口,更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過去,我們針對農村問題都是采取城鄉分治的發展思路,著手于從農村內部考慮農業發展與農民問題,而忽視了城市經濟發展對農村的帶動作用。故在吸取以往教訓的基礎上,以一種新的思路來考察農村問題,對解決三農問題將有很大的幫助。提高交易效率,就拉近了城市與農村的空間距離,實現了城市與農村的資源共享,最終實現了擴散效應。這是中國欠發達地區城鄉一體化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舉措。 參考文獻: [1]王家庭,趙亮.中國分省區城市化效率的實證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 [2]蔣秧生.統籌城鄉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10). [3]高珊,徐元明,徐志明.城鄉統籌的評估體系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7). [4]劉曉峰.城市化效率評價指標選取及評價方法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7(3). [5]楊方東.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與城市效率[J].經濟導刊,2008,(6). [6]程楠.對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的探究[J].改革與戰略,2008,(7). [7]Yang,X.and Rice,R.An Equilibrium Model Endogenizing the Emergence of a Dual Structur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Sector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4,(25):346-368. [8]楊小凱.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2). [9]劉潔.典型農村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農村經濟,2007(專刊). [10]孫瑞玲.農村工業化進程加快的著力點[J].經濟研究導刊,2008,(3). [11]王慧.日本政府在農村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兼與中國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