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建立工人階級政黨實踐中,形成了明確的黨內民主理論。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九年、執政六十一年來對黨內民主問題理論探索和實踐歷程表明:黨內民主堅持與否關系到黨的事業是蓬勃發展還是面臨嚴重挫折。新形勢下完善黨內民主的基本途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黨內民主理論為指導,在實踐中進行改革創新。
關鍵詞:黨內民主;黨的生命;實踐歷程;完善
中圖分類號:D2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10-02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建立工人階級政黨實踐中,將民主的原則引入到黨內生活中來,形成了明確的黨內民主理論。把黨內民主確立為工人階級政黨的基本政治原則,強調指出黨內民主的實質是黨員平等,明確指出黨內民主的根本組織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初步構建了黨內民主的制度框架 [1]。馬克思主義黨內民主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民主建設的行動指南。中國共產黨在民主建設和發展歷史進程中,始終致力于不斷追求、探索、發展黨內民主,黨內民主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歷史過程,每一個發展的歷史環節都為新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
一、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黨內民主探索與創新
新中國成立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不僅在思想認識上,而且在制度設計和政治實踐上,都把黨內民主建設提升到一個新水平。毛澤東同志指出:“擴大黨內民主,應看做是鞏固黨和發展黨的必要的步驟,是使黨在偉大斗爭中生動活躍,勝任愉快,生長新的力量,突破戰爭難關的一個重要的武器。”[2]但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黨的八大之后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黨內民主建設遭受嚴重挫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民主建設的重大轉折,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各種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改革,要堅定地、有步驟地繼續進行。這些改革的總方向,都是為了發揚和保證黨內民主,發揚和保證人民民主。”[3]這就把黨內民主提到了改革總方向的高度。黨的十二大提出,民主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應“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使黨內政治生活進一步正常化”。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提出,民主政治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之一,并提出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建設相關措施,如健全黨的集體領導制度、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切實保障黨章規定的黨員民主權利等等。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從執政黨的黨內民主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關系上,強調黨內民主的本質及其重要性。1997年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為黨內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程序化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和保障。特別是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把黨內民主提升到“黨的生命”的高度,是黨內民主理論的重大創新,表明中國共產黨對黨內民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奠定了黨內民主在中國共產黨的建設和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進程中的至高地位。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黨本身的前途與命運的高度去認識黨內民主本質和重要性,在理論上不斷深化對黨內民主建設的認識,在實踐上大力推進黨內民主建設。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 “發展黨內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六屆五中全會強調指出“發展黨內民主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的戰略舉措。”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發展黨內民主提出了新要求,進行了新部署。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強調“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2009年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了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重要論斷,把黨內民主提高到決定黨的生存、黨的發展、黨的活力的高度來認識,提高到鞏固黨的團結統一的高度來認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揭示黨內民主的本質及其重要性,更能體現黨內民主建設的規律。上述有關黨內民主的見解,是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的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人對黨的發展和命運問題深入思考的結果,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
二、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客觀必然性
1.黨內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先進性的本質要求。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共產黨更應該把民主寫在自己的旗幟上。先進性是中國共產黨的本質屬性,主要表現在:其一,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其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正是根據自身的根本性質和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就把黨內民主作為黨內生活必須遵循的基本政治原則,而且在于其組織內部各成員之間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黨內在政治上的“完全民主性”是共產黨之所以為先進組織的一個本質的規定性,要堅持黨的先進性,就必須始終堅持和維護其組織本身的民主性。
2.黨內民主是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的前提和導向。黨內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共產黨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唯一的執政黨,其黨內民主建設的意義決不限于共產黨自身,必然對于整個國家的民主政治建設起到重要的作用。鄧小平指出民主的局面“首先要從黨內造成”,“如果黨內不造成,國家也造不成。” [4]黨員的政治參與意識、熱情和能力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水平,黨內民主生活狀況決定著人民民主權利的保障和實現程度,黨內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決定著國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黨內民主既可以保持黨的生機和活力,又必將成為國家民主政治發展的切入點和原動力,從而推進中國人民民主政治的進一步發展。
3.黨內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黨內民主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關系尤為密切,它構成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方面。堅定不移地發展黨內民主,是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和根本保障。
4.黨內民主是總結各國共產黨經驗教訓得出的科學結論。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原因固然很多,而其中沒有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很好地發揚黨內民主,沒有從制度、體制和機制上更好地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從而也沒有更好地發揮出廣大黨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黨失去了凝聚力和戰斗力,是最具關鍵性的因素之一。這些教訓說明“如果搞得不好,特別是民主集中制執行得不好,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干部可以變質,個人也可以變質。”[4]
三、新形勢下完善黨內民主的基本思路
探索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發展歷程,從中揭示出基本規律,對于完善黨內民主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以新的思路進一步推進和完善黨內民主建設。
1.以黨內民主理論創新為前提。列寧指出,只有以先進理論為指南的黨,才能實現先進戰士的作用。顯然,沒有完備的黨內民主建設理論作為指導,黨內民主建設是不可能大踏步向前邁進的。因此,必須加大理論研究的力度,包括馬克思主義關于黨內民主建設的基本論述,黨內民主建設的基本規律,黨內民主的結構要素、制度體系、運作形態、功能目標,等等。只有在理論上的研究不斷深入和創新,才能為黨內民主發展提供最堅實、強大的理論基礎與動力。
2.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推進黨務公開,營造黨內民主討論環境。”發展黨內民主,實質含義是充分實現和保障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監督制約黨內權力的民主權利。黨內民主的本質表現為黨員是黨內的主體。由于主體的基本權利是主體得以存在和發展的根本。因此,確立黨員主體地位,保障黨員有參加和管理黨內各項事務的民主權利,既是實現黨內民主的邏輯起點,也是發展黨內民主的目標指向。
3.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為平臺。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是黨內民主的基本制度,是黨員參與黨內事務的主要渠道。發展黨內民主,最主要的就是健全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擴大在市、縣進行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的試點”。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不僅是推進黨內民主發展、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維護黨員基本權利一系列黨內民主制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制度,而且也為充分體現黨內民主、黨員主體地位、黨員基本權利提供了最廣闊的空間和最重要的舞臺。
由于我們的黨員人數眾多,黨內民主的最主要形式仍然只能是間接民主即代議制民主的形式。因此,充分發展黨內民主就必須不斷改革和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特別是要有效發揮黨代表的作用。
4.以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為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把“發展基層民主”作為“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黨內基層民主是指在黨內基層政治生活中充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由全體黨員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和決定黨內事務的權利、活動和制度安排,它在具體運行中體現為全體黨員意愿和主張的充分表達以及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探索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這是第一次在黨的工作報告中提出黨內基層民主的概念和發展思路。
5.以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為關鍵。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黨員最基本的民主權利,黨內選舉制度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黨內民主的基本要求。由于歷史傳統的原因,一些黨員包括領導干部還是更習慣、更認可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使黨員的選舉權難以充分進行。因此要以一系列富有操作性的具體規定,努力維護選舉和選舉結果的權威性[5]。黨的十六大報告正式提出“改革和完善黨內選舉制度”。十七大報告中進一步創造性提出,要著力“改進候選人提名制度和選舉方式”,“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改革黨內選舉制度要完善民主推薦、民主評議、民意測驗制度,推行考察預告、差額考察、考察結果通報制度和考察前公示、任前公示等制度,擴大公示的范圍,擴大差額推薦和選舉的比例和范圍、完善罷免制與任期制。
參考文獻:
[1]顏杰峰,祖金玉.馬克思恩格斯的黨內民主思想[J].黨的建設,2007,(4).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9.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72-373.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306.
[5]“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再解讀[EB/OL].http://www.ccps.gov.cn/syzblm/sxlldt/15091.htm.[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