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翻譯活動創造的社會價值的增加,翻譯行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逐步實現了從翻譯行業向翻譯產業的轉變。首先對翻譯產業的概念進行界定,分析翻譯產業的范疇、翻譯產業發展的現狀及特點,考察中國與世界翻譯產業的差距,在此基礎上提出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以多語處理中心為目標的翻譯產業集群的設想,更有效地提升翻譯產業的發展。
關鍵詞:翻譯產業;產業集群;多語處理中心
中圖分類號:F120.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187-03
翻譯本來是一種社會活動,與其他社會活動一樣,通過某種技能為社會創造價值。隨著翻譯從業人員的增加,翻譯逐漸形成了一個有其自身特色的行業。而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又促使翻譯行業逐漸向規?;l展,其對社會的價值貢獻也越來越大,從而催生翻譯產業的形成。
一、 翻譯產業的界定及范疇
1.翻譯產業的界定。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翻譯產業(Translation Industry)已經廣泛地被使用,但是什么是翻譯產業,理論界還沒有一個完全一致的界定。翻譯并不是與生俱來就是一個產業,只有當翻譯這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地位提高到一定程度才能稱為產業。因此,可以將翻譯產業定義為:當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翻譯在國民經濟的地位上升到一定程度而形成以翻譯活動為主要載體的一個產業門類。其屬于三大產業結構里的第三產業大部類中的文化產業。
2.翻譯產業的范疇。翻譯產業既然是以翻譯活動為主要載體的一個產業門類,要全面發展這一產業,我們首先需要弄清翻譯產業的范疇。而翻譯產業的范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活動本身的形式。翻譯的具體形式很多,有口譯、筆譯、機器翻譯等。從翻譯的物質形態來說,它表現為各類符號系統的選擇組合。一般意義上講,翻譯產業中的翻譯活動是以語言為載體。有聲非語言和無聲非語言這兩種翻譯并沒有以語言為載體,不是典型的翻譯,因此不屬于本文研究的翻譯產業中的翻譯活動。有聲語言翻譯主要以陪同翻譯、會議同聲傳譯為主體,另外還有影視傳媒翻譯和社區口譯,當然在多語國家,法庭中也經常需要同聲傳譯。因此有聲語言翻譯這一翻譯形式促使了社區服務業、同傳設備業、教育培訓業以及影視作品出版業的發展。無聲語言翻譯主要以人工翻譯為主體,特別是在全球化和國際化浪潮中,許多跨國公司需要進入其他國家,從而需要本地化服務翻譯。人工翻譯的市場需求使得教育培訓工作和書籍出版業不斷壯大;跨國公司本地化業務也使得本地化服務業在翻譯產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另外,隨著計算機在翻譯工作中的普及,機器翻譯和計算機輔助翻譯也成為無聲語言翻譯的重要形式。這一翻譯形式又促使了翻譯設備產業形成,包括翻譯機(電子字典)、翻譯筆(英漢字典等)、翻譯軟件(如譯典通)。綜上所述,翻譯產業便可包括各種與翻譯相關、受翻譯影響或由翻譯帶動的產業。
3.翻譯產業與其他產業關系分析。從翻譯與其他產業的關系來看,首先,翻譯是文化對外傳播的橋梁,文化產業中凡是涉及到對外服務或對外傳播的,必離不開翻譯工作。雖然在2004年4月1日,國家統計局于印發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中,未將翻譯產業列入其中[1]。但從其他國家的翻譯產業發展情況來看,翻譯產業早已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比如韓國政府為了促進“韓國文化世界化”的實現,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文化產業振興院,特別成立影音公司,負責將出口的韓國各種文化產品翻譯為各種外語,并幾乎全額補助翻譯與制作費。其次,計算機、現代通訊、互聯網和數字技術的推廣為信息活動注入了新技術革命的活力,徹底改變了傳統信息活動的傳播方式、處理方法和存儲模式。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中(GB/T4754-2002),對中國信息產業的分類主要定位在以下三個方面[2],一是信息產品設備,包括信息產品設備的生產、銷售和租賃;二是信息服務,包括信息的傳播、加工、處理和管理;三是信息技術服務,包括軟件設計、計算機服務等。翻譯是信息內容得以在全球迅速傳播的必要條件。信息產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了翻譯作業模式的轉變,也對翻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工作量更大、時間更短、范圍更廣等。第三,與其說翻譯產業是文化產業或信息產業的分支,不如說是語言產業的組成部分。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80% 的信息由語言文字來負載和傳遞,語言信息技術和語言產業成為當今經濟快速增長的新寵。
總體來說,翻譯產業可以看做是文化產業、信息產業及語言產業三大產業的中間產業或者說邊緣產業。
二、國內外翻譯產業發展分析
1.世界翻譯產業發展分析。西方的翻譯事業在二戰以后才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德國翻譯理論家冉佩爾特(R.W.Jumpelt)稱20世紀為“翻譯時代”。20世紀西方翻譯的特點表現為:(1)翻譯范圍多元化。據加拿大翻譯業部門委員會1998年最終報告,世界翻譯行業的年增長率為25%。在世界人工翻譯市場中,公共部門(聯邦政府)的外包翻譯量增長緩慢,低于翻譯行業本身的增長;從1994年的2.64億美元增長至2000年的3.54億美元,每年僅增長5%。相比較而言,技術資料翻譯市場增長強勁。估計目前技術資料翻譯約占8%,其年增長率達到25%~30%,涉及的主要行業有:航空與航天,運輸,商業服務,制藥,電信設備,金融服務,信息技術和各國際組織。(2)翻譯規模不斷擴大。ABI在1998年對翻譯從業人員的規模進行了一次世界范圍的調查,全世界擁有14萬名全職翻譯和25.2萬名兼職翻譯。美國、歐洲的翻譯從業人員最多,說明經濟越發達,需要的翻譯人員越多[3]。到2003年,世界翻譯市場應達到88億~96億美元;到2006年人工翻譯市場將達到57億美元,機器翻譯將達到1.17億美元。軟件和網站的本地化市場將分別達到35億和30億美元。(3)翻譯企業向規?;H化發展。世界翻譯市場巨大,增長強勁,但大公司占到的份額卻并不大。1997年,美國翻譯市場銷售額為13億美元。在世界范圍內,翻譯公司的年銷售額很難超過500萬美元。以加拿大和美國的翻譯業為例,翻譯公司年均銷售額低于19.5萬美元,90%的收入來自本國客戶。然而,近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大型集團的成立和公司之間的并購,出現了一些跨境承攬業務的國際翻譯公司,如比利時 Lernout Hauspie (LH)公司等大型跨國翻譯公司。此外,歐洲的大型翻譯公司有:瑞典 Interverbum 公司,意大利LOGOS公司和德國Star公司等。大型翻譯公司的出現也使翻譯公司的經營模式變得多樣化。當前,美國和歐洲的大型翻譯公司主要采取以下幾種經營方式:1)從事多樣化經營;2)提供統包式綜合服務;3)提供多種語言翻譯服務;4)開發國際市場;5)投資于技術和專利工具的創新。(4)新興翻譯活動發展迅速。新興翻譯活動即與傳統翻譯活動相對而言的翻譯活動,包括各種輔助翻譯,翻譯記憶(TM),機器翻譯以及與翻譯相關的培訓。這些活動在整個翻譯業中發展最為迅猛,其年增長率接近50%。私人企業的銷售額從1995年的2億美元增至2000年的15億美元,其中,機器翻譯約占50%。
2.中國翻譯產業發展分析。中國的翻譯歷史悠久,翻譯活動既是一門古老的行當又是一個新興的產業。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對外交流活動日趨頻繁,翻譯的需求急劇擴大,從事翻譯活動的人員也迅速增加,使得整個翻譯市場的規模越來越大,翻譯活動日趨繁榮[4]。筆者通過對中國目前翻譯產業的分析,歸納出以下特點:(1)翻譯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但本地占的份額較小[5]。1979年全國省級翻譯公司只有27家,私營翻譯公司更少。而現在,全國以專業翻譯注冊的各類翻譯企業有3 000家之多,加上以咨詢公司、打印社等各種名義注冊,從事翻譯業務的單位估計可以達到萬家有余。而從事翻譯活動的人員大約20萬之多,翻譯產業發展之快,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但據中國翻譯協會會長在第十七屆世界翻譯大會上的發言,真正由國內翻譯公司消化的市場份額僅占10%。常翻譯的語種有:英、日、德、法、韓、俄,技術文件資料的翻譯需求較大,比如機械、電子、汽車,還有金融方面,法律文件等等[4]。(2)翻譯企業多,但規模小,競爭激烈,質量卻參差不齊。中國的翻譯企業雖然多,但整體規模小,具有良好行業品牌的公司更少。國內缺少合格培養專業翻譯的專業教育和培訓機構,翻譯標準的實施缺少監控和度量。由于專職人員少,很多公司不得不依靠兼職翻譯或層層外包,使得質量難以保證。同行競爭激烈,價格不斷走低。很多公司為了爭奪客戶,不惜壓低翻譯價格,為了獲得利潤,常規的翻譯、編輯和審核的過程無法保證,造成質量下降。(3)翻譯產業的科學技術含量低。當前,我們的翻譯工作人員在進行翻譯活動中大多單純地依靠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用打字,用字典查詞,缺少各種翻譯軟件的輔助,依靠這種原始的工作方式完成現代的翻譯任務。另外,當前的翻譯工作與其他產業也沒有形成緊密聯系,導致翻譯活動“為別人做嫁衣裳”。特別是在軟件本地化、網絡本地化、醫藥行業、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領域,跨國巨頭大多通過國外的翻譯機構進行翻譯,鮮有國內翻譯機構的身影。國內翻譯市場每年大約200億人民幣,我們只能消化承接10%左右。其余的高附加值的翻譯業務,都被國外翻譯機構拿走了。(4)政府功能缺失,翻譯行業監管不力。中國翻譯行業監管主要是翻譯協會,政府功能嚴重缺失。2002年在中國翻譯協會下成立了中國譯協翻譯服務委員會,它具有行業性質,是負責翻譯行業監管工作的。但是沒有一個政府部門負責監管翻譯產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到2002年這段時間,長達二十余年的時間內翻譯行業是沒有任何機構監管的。由于沒有政府部門很好規范約束,在工商部門注冊翻譯企業最低只需要3萬元人民幣,而且沒有區別于其他各類公司的特殊要求。目前中國數以萬計參差不齊的翻譯企業,導致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沒有完善的監管機制,再加上市場激烈的競爭,翻譯行業處于一個惡性循環中。
三、以產業集群提升翻譯產業發展的策略
(一)大連翻譯文化產業園的啟示
大連翻譯文化產業園是大連正在規劃建設的一個重大項目[8],其功能包括翻譯產業區、翻譯培訓區、配套產業區、外語專家及翻譯公寓區四個部分。大連市政府想打造大連翻譯文化產業園成為中國翻譯文化產業的新領軍者,把大連打造成為中國翻譯文化產業的新領軍城市。大連翻譯文化產業園以承接翻譯服務外包為主導產業,涵蓋翻譯產業鏈上中下游的所有環節,主要包括:翻譯服務外包、專業翻譯培訓、中外圖書及影視作品譯制、承辦翻譯行業展會及學術會議、受托提供情報服務、翻譯軟件研發及銷售代理、本地化服務、翻譯外包領域的其他新業態。大連翻譯文化產業園如果建設并運營成功,那么將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第一家創新型、科技型的翻譯產業文化園。在中國許多大城市已經開始建設文化創意產業園,但是翻譯產業,只引起少數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除了大連之外,成都全球多語信息轉換中心2009年4月24日在成都高新區正式揭牌,這標志著中國翻譯產業開始向集群化發展。
(二)翻譯產業集群發展對策
1.合理布局翻譯產業集群。筆者認為,翻譯產業集群的發展應該站在全國的角度來開展。因此,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對翻譯產業進行合理布局。從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來看,中國分為華北、東北、華東、華現、華中,以及西部等經濟區,按照這個思路,我們可以在這些地區的重點城市,也這些地區的經濟中心城市分別建立一個翻譯產業集群園區。東北經濟區可以選擇建立在大連,一方大連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另一方面,大連也是東北唯一的沿海大城市,是許多外資重點選擇城市之一;華北選擇在北京,目前北京的創意產業發展如火如荼,而且成功舉辦了2008屆奧運會,這可以保證翻譯產業得到長足的發展,而這也是翻譯產業集群園區理念所在;華東地區選擇在上海,2010年世博會將會帶來大量的翻譯業務,上海也是全國的金融中心,也是長三角經濟區的中心,與上海相連的江蘇、浙江都會推動上海翻譯產業集群園區的建設;華南選擇在廣州,廣州具有良好的高校教育基礎,也是珠三角經濟區的中心,而且2010年亞運會將在廣州召開也會成為廣州翻譯產業發展的機遇;華中地區選擇在高校云集、經濟實力較強的武漢;西部的翻譯產業集群園區選擇在成都,成都正在建設成為西部經濟中心城市,而且經濟實力和翻譯產業環境都較好。在全國重點布局上述六大產業集群的同時,其他大中型城市也可以根據本地翻譯市場的狀況布局二級翻譯產業集群園區。
2.明確翻譯產業集群功能。翻譯產業是一門新興產業,建立翻譯產業集群園區,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為大量的翻譯業務客戶提供翻譯服務?,F在翻譯企業很多,只要在網上搜索,就會有很多可以選擇的目標,但是這些翻譯公司的翻譯質量如何,可能很多客戶就會覺得難以判斷,翻譯企業都說得非常好,但是往往事與愿違。而很多翻譯企業做了翻譯之后,客戶可以覺得不太滿意而拒絕付款。這樣就造成了客戶與翻譯企業之間的博弈。有了翻譯產業集群園區,客戶可以在園區找到適合自己的翻譯企業,而且有產業園區的管理部門監管,可以保證雙方的利益不受侵害。
翻譯產業園區的功能更重要是完善翻譯產業鏈,翻譯業務服務只是產業鏈里一個核心的部分,翻譯產業園區還應該具有翻譯人員培訓、翻譯產品的出版、翻譯工具的開發、翻譯信息的收集和發布、承辦翻譯行業展會及學術會議、翻譯軟件研發及銷售代理、本地化服務以及翻譯外包領域的其他新業態等等功能。
3.建立多語處理中心。翻譯產業園區的另外一個作用是建立多語處理中心。一個地區需要一個多語處理中心,這是地區軟實力的標志之一。全球多語處理中心是依托IT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嚴格的翻譯過程管理、規范的譯員管理和高效的翻譯過程輔助,同時實現譯員資源彈性化,語言知識庫積累,從而實現翻譯服務的規?;⒏哔|量和低成本。全球多語處理中心是“全球翻譯樞紐”,與“交通樞紐”的作用異曲同工,以翻譯產業為基礎的“全球多語處理中心”能夠使得目標城市成為全球最新信息的集結地與發散地,成為最新理念的產生地與踐行地。這不但有利于發揮區域的經濟社會綜合優勢,也更有利于整個國家經濟的良性發展。建立多語處理中心需要有大量的翻譯機構共同協作才能完成,這也是翻譯產業園區的更高級目標。
四、結語
本文在分析和總結翻譯產業概念和范疇、世界翻譯產業和中國翻譯產業現狀和特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一些地區現在已經開始建立翻譯產業園區的實踐,提出建立以多語處理中心為目標的翻譯產業集群的設想,并在全國范圍內對翻譯產業集群進行布局,提出分別在北京、大連、上海、廣州、武漢和成都分別建立翻譯產業集群園區,通過它們的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的翻譯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12-20.
[2]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R].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9-12.
[3]ABI (Allied Business Intelligence Inc).語言翻譯:1998年世界市場概況、現狀和評估[EB/OL].http://www.fdi.gov.cn/pub/FDI/zgjj/
hyzk/fwy/fy/ t20060419_24095.htm.
[4]劉曉.中國翻譯產業化進程中的問題與對策[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21.
[5]劉習良.加強行業管理推動中國翻譯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第27卷[J].中國翻譯,2006,(4).
[6][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7]Amin A.The potential for Turning Informal Economics into Marshallian Industrial Districts, in: UNCTAD (eds).Technological Dynamism
in Industrial Districts.Geneva: UN, 1994.
[8]大連:打造中國翻譯文化產業的新領軍城市[EB/OL].http://www.cnr.cn/dlfw/jjdt/200904/t20090423_505312246.html.
[9]李霞.翻譯界的沃爾瑪—北京元培世紀翻譯公司總裁蔣小林專訪[EB/OL].南京周末報,http://zm.njnews.cn/html/2008-08/14/
content_90229.htm.[責任編輯 張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