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人才的競爭,尤其是具有創新能力人才的競爭愈演愈烈。作為人才培養的基地和搖籃,高校應為中國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貢獻。而高校教師的創新素質又直接關系到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成敗,因此,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探索出一條能夠打造出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實踐之路。
關鍵詞:高等院校;創新型;教師隊伍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85-02
21世紀,科技作為核心競爭力已成為國家間競爭的焦點。黨中央明確作出了“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創新的核心是人才,人才的培養靠教育。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的主戰場,義不容辭的肩負著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歷史使命。高校教師作為教育的第一資源,是育人之本、創新之本。要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建造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
一、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亟待重視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在于培養創新能力。創新能力來自知識的積累和知識的應用,創新型人才的知識結構由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兩部分組成,間接知識來源于教師的講授,是前人知識的傳承。直接知識是在教師指導下,經過師生一起共同探索研究得來的,在這一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探索研究新知識的能力。從中不難看出,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過程中,教師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沒有一流的創新型教師,就教不出一流的創新型學生,也出不了一流的創新成果。 要培養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其根本在于建設一支創新型教師隊伍。
創新型教師,就是教師自身應該是新知識的原創者,同時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且掌握著高超教學藝術的教師;應該具備求真務實、勇于創新、嚴謹自律的治學態度和學術精神;應該與時俱進,不斷以新的知識充實自己,成為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生學習的楷模。對現行的教師隊伍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設創新型教師隊伍是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只有教師自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出創造性,才能懂得如何去激勵學生的創造力,才能開發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二、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問題
1.教育資源的匱乏,形成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
由于高等教育資源相對匱乏,擴招后高校的生師比例普遍偏高,高校的教師往往疲于應付繁重的教學任務,他們大多沒有時間更新自己的知識,沒有時間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做出理性分析與改進,沒有時間從事教研,更沒有精力創新自己的思維;同時,與大眾化高等教育相配套的彈性教學管理方式尚未成熟,而傳統的機械化教務管理方式由于只注重課堂教學秩序及教學后總結等常規工作,時常讓高校教師無法投入創新工作。這種僵化的教務管理方式難以有效促進與引導教室針對大量不同性格的學生實施“因材施教”、“因時施教”、“因地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創新手段,已成為教師思維創新的一道枷鎖。當大學教師無時間并缺乏外部動力使之參與創新時,教師的創新之源也就日漸枯竭。
而就教師主觀而言,由于高等教育資源的匱乏導致高校部分教師工資不高,不少教師創新意識淡薄,功利心態嚴重。他們寧愿將本就有限的精力投到賺外快中,也不愿提高自己的科研與創新力。部分教師自身知識老化,缺乏創新意識和素養,加之,教育經費投入不足,導致學校教育資源短缺。上述種種,造成了阻礙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瓶頸”所在。
2.創新型教師人才培養環境不穩定
高校是最具活力與創新力的地方,這來源于高校自身包容、自由的文化氛圍。國外創新型人才的層出不窮,在于其長期的校園文化積淀與建設。反觀中國高校,發展的歷史遠不及國外高校,穩定而成熟校園文化氛圍遠未形成,卻深受當前社會浮躁之風的影響。如果說教師創新力不足是導致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問題的直接原因,那么造成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則是高校人才培養環境的日益波動。教師培養過程的不穩定,造成教師可持續發展能力的不足,造成學校對教師的職業發展缺乏足夠的關心與耐心,在理念上,學校尚未完全形成高校教師終生學習、長期培養的觀念和規劃,尚未完全承擔起對教師職業發展的責任,對于教師,一味想著使用而非培養,一味強調奉獻而非反哺;在現實中,對教師的在職進修重視程度不夠,給教師營造的人文環境相對惡劣,缺乏對教師創新能力培養的責任感。
三、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對策
1.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建造創新型教師隊伍
營造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培養環境,關鍵在于加大對教育資源的投入。一方面,高校要一手抓開源,積極走出去,向社會籌集所需的教育資源,為高等教育各項發展提供必要的經濟基礎;同時要避免盲目的“節流”,確保對高等教育某些環節必要的投入。要正確認識高校教師工作的創新性,不能以任何借口無限度地增大教師的工作量,不能無視教師要求生活水平改善的呼聲,要保證高校教師有相對寬裕的時間與經濟能力進行創新性活動。
要靠政策“外引”、“內留”創新型人才。如,制定出臺引進高層次創新型優秀人才的優惠政策;鼓勵在職教師外出進修深造、攻讀博士學位的優惠政策;全面制定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打造創新型師資隊伍;建立突出創新能力、創新素質培養的師資培訓機制。
2.創造教師終生學習的條件
創新型教師隊伍的建設,除了解決好擴大教育資源的投入這個前提之外,引導并創造教師創新性學習則是必要手段。一方面,減輕教師教學和教學之外的負擔,尤其是現階段教師的教學工作比較繁重,有必要加快實行彈性教學管理方式,減少常規性教學檢查的次數,實現教師在學科教學內的自我管理,避免教師將精力耗費在不必要的教學工作之外;另一方面,提倡教師帶薪學習,通過降低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抽出時間組織教師帶薪學習,并將此作為一項人事考核制度列入學校的工作日程。
2.建立科學、合理、公平的激勵機制
要重視教師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不斷完善激勵教師參與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相關政策。如,各種評價制度、人事分配制度及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等。將獎勵直接與教師的教學和科研績效掛鉤,通過制度的創新,推動教師與學生的科技創新和實踐活動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營造出有利于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的培養環境。
要制定有利于促進教師個性的形成與發展、有利于教師創新潛能的充分發揮、有利于促進教師素質全面發展與提高的各項管理制度。制定有激勵作用的現代高校考核、評估制度,建立一整套體現創新內核的考核、評估體系,把學習上的探索創新、教學與科研上的探索創新作為業績考核、評估最重要的指標,作為教職工評優、晉級、職稱與職務聘任、酬金分配等方面的主要依據。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實行優勞優酬的原則,認真實行績效工資制度。廢除終身制,實行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重點獎勵優秀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
3.構建教師施展知識、能力、才華的創新平臺
搭建平臺是培養創新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要善于在學校內外發現,然后通過分類指導的方式,讓不同層次的教師在各自基礎上有新的發展,要讓教師自身迸發出創新意識和創造激情并付諸行動和實踐。高校教師的教育觀念和創新素質直接關系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要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科研和科技服務,引導教師改變以授課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理念,轉變制約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學方法,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自覺運用自己的科技實踐和創新成果豐富教學內容,從而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這個創新平臺上,要創新教學內容。第一,加強通識教育。通識教育是對長期以來中國過分專業化的高等教育導致人的片面發展的一種矯正。是通過教給學生大量的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以求使學生能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形成新的思想與知識,為今后的創新性工作做準備,從而能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全面而合理,避免出現對創新不利的“短板效應”,使學生具備對今后快速變化社會的適應力。第二,科學把握培養方案中理論課的量與度。在制定培養方案時,要善于從“廣而博”中選擇、重構“少而精”的教學內容,給學生留下一定的自學時間,讓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自我組建知識、發展個人興趣愛好和能力的機會。第三,重構實踐能力體系。高校教學應該徹底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實踐教學處于從屬地位的狀況,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綜合性、設計性、創造性比較強的實踐環節,在實踐中產生新的思想火花,訓練創新能力。
在這個創新平臺上,要創新教學方法。要遵循教育規律和教學原則改革現有教學方法,使之與培養創新型教師隊伍相適應。高校教學方法的創新,一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更大的選擇課程(尤其是交叉學科、邊緣學科或者一些新型學科)、選擇教師的權利。二要注重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教師應盡可能的扮演“材料供給”的角色,向學生介紹各種學術觀點,提供各種分析問題的思路,以豐富的材料讓學生加工,然后進行歸納、評析,指導學生深化知識。三要強調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及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結合,應采取廣泛開放式、交流式、合作式、小班化、討論式、學導式等教學方法。使學生不斷豐富知識、開拓視野、激活思維。
參考文獻:
[1]白日霞.創新教育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6,(6).
[2]李燕,范笑仙.高等教育要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肩負起重大歷史使命——2006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論文綜述[J].中國高等教育
研究,2007,(1).
[3]張放平.強化實踐教學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07,(17).[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