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資源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日益表現出對資源部門技術和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云南省是資源稟賦豐裕區域的典型代表,對資源部門發展的過度依賴日益成為其經濟結構調整困難的主要原因。形成有利于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遷雙向互動的創新機制是云南省經濟結構調整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
關鍵詞:資源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路徑依賴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111-02
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提出至今,全國范圍內的經濟發展方式并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效果不明顯,以至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相較于全國整體水平,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任務更為艱巨,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進度緩慢,在一些領域甚至表現出“逆化”現象,如工業重型化、要素投入的資源化等。資源型區域基本上分布在中國西部地區,多屬邊疆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關系到全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更關系到邊疆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和基本內容,對資源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緩慢的原因進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認識。本文以云南為例,從經濟結構調整角度,對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困難的原因進行探討。
一、云南省經濟結構調整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需求結構仍以投資為主,投資效益不斷降低。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要求的需求結構調整就是要實現消費、投資與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協同持續拉動,以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和抗風險能力。2008年,云南省三大需求對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分別為投資率0.66、消費率0.58和凈流出率-0.23,較之于2000年分別上升了0.28、下降了0.18和上升了-0.1。投資需求迅速上升成為云南省地區GDP增長的主導因素,但投資對地區GDP增長的拉動效果很大部分被凈流出的負貢獻所抵消,這說明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需求結構調整并沒有向有利于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演進,外需成為云南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掣肘。此外,投資效率下降趨勢明顯,投資效果系數從2001年的0.34下降到2007年的0.24,通過增加投資需求驅動經濟增長的成本不斷增加,資本的使用效率逐漸降低。
2.所有制結構中公有經濟占絕對地位,經濟活力不足。經濟市場化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的微觀主體與之相適應,多元化的經濟實體基于平等地位的競爭是經濟獲得活力與發展的源泉。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省經濟市場化改革取得長足進步,非公經濟占地區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不足7.5%提高到2008年的38.5%,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與全國60%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較大。主要原因在于云南省經濟競爭性領域和壟斷領域中的一些競爭性環節的非公經濟發展不充分,以至經濟發展的整體活力不足。
從宏觀分配結構來看,云南省企業盈余占地區GDP的比重基本維持在21%左右;勞動者報酬占比從1995年的46.1% 下降到2007年的44.7%;政府地方財政收入占比則由1995年的8.05%上升到2008年的10.77%,提高了2.72個百分點,分配結構呈現出有利于企業和政府的變化趨勢。從投資效率來看,公有經濟部門是云南省投資效率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公有經濟部門的投資效率由2000年的3.1下降到2008年的2.1,與此相反,非公經濟部門的投資效率則從2.3上升到2.9。
3.產業結構逐步優化,工業重型化趨勢顯著。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產業結構調整包括三次產業及其內部結構的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的要求是促進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三次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在產業結構上則要求向“三二一”結構的演進。
改革開放以來,云南省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由1978年的42.7∶39.9∶17.4調整為2008年的17.9∶43∶39.1,與此相適應,就業結構調整為2008年的63.6∶11.3∶25.1。從工業內部結構變化來看,輕重工業比例由2001年的51.6∶48.4下降到2008年的25.2∶74.8,重化工業化趨勢顯著。一、二、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由2000年的14.85∶30.1∶55.04調整為2008年的15.35∶46.74∶37.91。由此看出,云南省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但與全國水平相比,三次產業發展不均衡和二產內部工業重型化的問題依舊十分突出,尤其是工業重型化趨勢正在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困難十分巨大。
4.要素投入結構仍以資源消耗為主,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從要素投入角度來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要實現經濟增長從以往主要依靠物質資源要素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來推動的轉變。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也表明,隨著經濟發展向高級階段的推進,客觀上要求可積累的或專門化的要素(知識、專業人才等)投入的增加與之相適應,以保持并提高經濟競爭優勢。
云南省經濟大體上處于工業化早期向中期的過度階段,客觀上要求增加專門化要素投入以獲取經濟競爭優勢,但從技術進步對云南經濟增長的貢獻來看,近幾年基本維持在0.24,僅為全國同期水平的75%;要素使用效率低,2008年云南省社會勞動生產率為21 604.6元/人、資本產出率為1.62萬元GDP能耗為1.33噸標準煤,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5%、 93%和140%,由此說明,云南省經濟發展基本上延續著粗放式發展路徑,經濟增長主要靠物質資源要素投入驅動。
二、云南省經濟結構調整的路徑依賴
1.經濟結構調整對資源型經濟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云南省基于特定資源稟賦形成了以煙草產業、生物資源產業、旅游產業、有色金屬產業和電力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在工業經濟的28個行業中,云南省具有比較優勢(區位熵大于1)的行業有10個,按降序排列依次是煙草制品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飲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這種這種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及其結構的顯著特征:一是從要素投入來看,大都屬于資本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對物質要素投入的依賴高,而且由于資源型產業前后向關聯效應差,難以形成對其他產業部門的資本的有效需求,資本形成能力弱;二是從產業結構來看,資源型產業大都處于產業鏈的上游環節,產業關聯度和加工深度不高,配套能力弱,難以形成完備的產業體系;三是從需求結構來看,投資的乘數效應有限,不僅對本地需求的拉動力小,自身需求的擴大也受到中下游產業發展的制約。云南省經濟的初期發展得益于對資源部門優先發展,但以資源開發及其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資源型經濟體系的自強機制對經濟要素的特殊吸納效應、黏滯效應以及由沉淀成本與路徑依賴形成的鎖定效應日益阻礙著云南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一旦資源部門快速擴張,形成支柱產業,很可能因為資源經濟的非競爭性、對價格變化缺乏敏感而使要素失去流動性,形成資源部門內部的自我循環,從而使資本形成能力弱化;二是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所形成的對稀缺資源替代的技術進步的路徑鎖定有可能因對具有技術溢出效應且技術進步較快的制造業部門的要素投入少和對人力資本積累的擠出效應而陷入資源優勢陷阱,形成資源型經濟,以至經濟轉型困難。
2.制度變遷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如果說技術變遷的路徑鎖定是阻礙資源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技術方面的原因,那么,制度變遷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則是制度方面的原因。制度變遷中路徑依賴和狀態以及結構依存的特征影響制度變遷的方向、制度變遷的結果和福利效果。資源型區域基于資源稟賦優勢的發展模式一旦確立,相應地要求形成與其相適應的制度框架,包括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體系和民俗、習慣等非正式制度體系。制度本身因制度的適應性預期得以強化,制度變遷因既得利益集團對既得利益的維護表現出路徑依賴的特性,除非受到外部力量的沖擊,否則,即便是更有效率的制度革新也會因既得利益集團以此獲取更大的既得利益而扭曲。
要素豐裕地區所形成的以資源開發和利用為主導的資源型經濟使既得利益集團處于支配地位,打破現有利益分配格局的任何制度變遷——即便是更有效率的制度創新都將因巨大的沉淀成本使得人們常常更傾向于維護業已形成的既得利益而不情愿改變發展路徑,由此形成發展路徑在制度方面的鎖定效應,導致資源配置的扭曲和產業結構的剛性。云南省工業重型化、公有經濟絕對優勢地位的保持等等典型化特征表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升級嚴重受制于制度變遷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制度和技術內生于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制度和技術雙向互動的結果。沿著既定路徑,技術和制度變遷可能使經濟進入良性循環,也可能沿著錯誤的路徑被鎖定使經濟落入低效狀態。資源型區域經濟的初期發展得益于對豐裕的自然稟賦的開發和利用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框架設計,但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推進,經濟的發展主要靠可積累要素的持續投入而不是基本要素,而基于資源比較優勢形成的資源型經濟體系一方面在技術上表現出對制造業部門具有巨大溢出效應的技術擠出,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則表現出自我強化,以至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可能,除非受到外部沖擊。因此,突破云南省經濟發展對資源部門的過度依賴關鍵在于創新。通過制度和技術創新,打破資源部門內部業已形成的自我循環機制和利益分配格局,形成有利于資源有效配置的機制,促進資本、勞動力等要素向非資源部門的流動;通過增加對可積累的和專門化的生產要素投入的制度供給,形成有利于制度變遷和技術變遷雙向互動的創新機制以突破對傳統發展模式過度依賴。
參考文獻:
[1] 劉和旺.諾思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理論新發展[J].經濟評論,2006,(2):67-68.
[2] 孫濤,黃少安.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狀態和結構依存特征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09,(2):19-20.
[3] 陳春光,郭琳.制度變遷與技術變遷雙向互動[J].社會科學,1996,(10):26-28.[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