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企業所得稅法有助于調整產業結構、鼓勵技術創新、引進外商投資。陜西省經濟發展以新企業所得稅法為指導,在結合本省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之路;加快陜西省企業的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以科技優勢帶動經濟發展;利用稅收優惠有選擇性地吸引外資以加快經濟發展。
關鍵詞:新企業所得稅法;財政收入;企業發展;陜西經濟
中圖分類號:F810.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022-02
一、新企業所得稅法對陜西省財政收入與企業發展的影響分析
(一)企業所得稅法對陜西省財政收入的影響
新法的實施會造成陜西省財政短期內的減收,但從長遠看會極大促進陜西省經濟的發展,并且增加財政收入。
其一,由于新法降低稅率,規范稅收優惠,會造成財政短期內的減收。新稅法實施后,內資企業所得稅法定名義稅率由33%下降至25%,降低了8個百分點;外資企業所得稅法定名義稅率也由33%降低了8個百分點,新稅率的降低使企業整體稅負相對減輕,因此必然造成陜西省財政的減收。考慮到新稅法執行后其中一部分外資企業可以繼續按新稅法規定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和小型微利企業優惠稅率,一部分外資企業可以享受過渡優惠政策,新稅法執行后對外資企業即期財務成本不會造成大的影響。
由于新法實行了總分機構匯總納稅,可能會帶來部分地區稅源轉移問題。目前,總機構或母公司大多設在發達地區,新法實施后,會導致稅收收入向總機構或者母公司所在地轉移,產生“稅源背離”現象的發生,①稅源背離對于稅源地政府是相當不利的。當地政府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卻不能通過行使稅權獲得相應的稅收,甚至還要為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產生的負外部效應“買單”,長期下去財力無法滿足事權需要必將影響政府職能的發揮。而對于稅收所在地政府而言,不僅獲得了本地區企業的稅收,還“意外”獲得了其他地方的稅收,以較少的公共服務獲得較多的稅收收入,是總部經濟的受益者。最為重要的是,這種現象的最終結果是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的稅收能力差距會日益擴大,必將影響經濟整體效益。
其二,企業所得稅稅源與稅基的擴大,稅收優惠的改變,必將增加財政收入。稅基是企業所得稅之本,稅源是征稅的經濟源泉。新稅法征稅客體制度的創新表現為,一是應納稅所得額概念之變。應納稅所得額是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準予扣除基礎上后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二是收入方面的創新。增加對“收入總額內涵”的界定,明確了收入的分類,明確收入確認時間。三是統一了稅前扣除標準。四是統一了不得扣除項目。
陜西省作為西部欠發達省份,在以區域優惠為主,產業優惠為輔的稅收優惠制度下,無法享受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新法以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作為稅收優惠基本原則,取消了以資金來源為基礎的稅收優惠和區域性稅收優惠。采取以間接優惠為主,直接優惠為輔的優惠方式,同時綜合運用優惠稅率、免稅、減稅、加計扣除、加速折舊、減計收入、抵扣抵免等方法,提高企業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的實施效果。新法的實施有利于吸引資金與技術到陜西投資發展,極大促進陜西省經濟的發展,進而增加財政收入。
(二)新企業所得稅法對陜西省企業發展的影響
其一,有利于陜西省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新企業所得稅法取消了對高新技術產業的15%的低稅率優惠的區域限制;增加了對創業投資等企業的稅收優惠;將環保、節水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政策擴大到環境保護、節水節能、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稅收優惠手段以間接優惠手段為主。陜西省傳統產業結構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發展相對較弱。為了加快本省經濟發展速度,應該以適應《企業所得稅法》“以產業為導向的普適性稅收優惠制度”為指導,在繼續改革發展原有產業的基礎上調整產業結構。結合本省實際情況,重點發展高新技術、創業投資產業、節能環保等產業。
其二,有利于陜西省企業的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新企業所得稅法為了促進技術創新與科技進步,規定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按照研究開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創業投資企業采取股權投資方式投資于未上市的中小高新技術企業兩年以上的,可以按照其投資額的70%在股權持有滿兩年的當年抵扣該創業投資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當年不足抵扣的,可以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抵扣。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技術進步等原因,確需加速折舊的,可以縮短折舊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舊的方法。
陜西省科技實力處于全國前列,但經濟實力卻排名靠后。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是提高陜西省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陜西省傳統產業中的紡織服裝、食品制造、裝備制造等行業,由于受研發費用的制約,加之設備落后,進而影響生產力的提高。新法通過相應研發費用的加計扣除、風險投資資金的稅額抵扣、固定資產的加速折舊等方式對企業實行稅收優惠,有利于陜西省企業的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
其三,有利于引進外資,實現陜西省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進程差距的加大,也是我國統一企業所得稅法的原因之一。地處西部的陜西省,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加之稅收政策向沿海地區區域性傾斜,因此,在外資引進方面處于劣勢,直接影響了本省經濟的發展。新企業所得稅法堅持“產業優惠為主,區域優惠為輔”的原則,對于陜西省引進外資提供了公平的競爭環境,以加快本省經濟的發展。
二、以新企業所得稅法為指導的陜西省經濟發展思路研究
稅收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按照法律規定,以國家政權者身份,強制地向納稅人無償征收貨幣或實物,并由此形成特定分配關系的活動[1]。稅收與國家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經濟決定稅收,稅收反作用于經濟。
經濟是稅收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經濟總量決定稅收,經濟增長的質量與速度決定稅收增長的質量與速度。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決定了稅收分配的范圍和程度,并從根本上決定新稅種的產生、發展和更替。與此同時,稅收對經濟具有反作用。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是國家調控經濟的重要杠桿之一,具有監督經濟活動的作用。
新企業所得稅法是適應中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適時之法,對于陜西省省域經濟的發展同樣具有指導與促進作用。因此,應該以新企業所得稅法為指導,構建陜西省經濟發展思路研究。
(一)結合陜西省省情,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走上良性循環之路
首先,加強國家重點扶持的水、電、交通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為陜西經濟騰飛打好基礎。數據顯示,2008年一批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竣工或開工興建,西安北客站和西平鐵路等項目開工建設,引漢濟渭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2009年在建高速公路2 350公里,新增通車里程304公里,總里程達2 770公里,繼續保持西部領先。在建鐵路2 600公里,新增里程460公里,總投資千億元以上。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 553億元,增長35.1%[2]。其次,以生態農業為目標,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陜西省國家級農業示范區楊陵在這方面已走在前列。第三,以建設友好型社會為目標,重視環保產業的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陜西已探明的煤炭儲量達1 700億噸,僅次于山西和內蒙古,位居全國第三位。全國50%的優質煤炭資源在陜西[3]。陜西地區石油預計總資源量達50多億噸[4]。以新企業所得稅法為指導,對于油氣資源的開發,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最大限度的開采與利用資源,是該類企業的任務所在。第四,以現有科技優勢,爭取國家重點扶持的和鼓勵發展的產業和項目,取得稅收優惠。第五,重視促進公益事業的發展及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二)加快陜西省企業的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以科技優勢帶動經濟發展
陜西省形成的關中、陜北、陜南三個經濟帶,以及以西安、咸陽、寶雞等中心城市為依托的經濟開發區,在招商引資、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并且已經收到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此外,陜西省以大唐電信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力量,在全國乃至世界都處于領先地位。這些企業的發展加大陜西省企業自主創新與技術進步的力度,既提高了本省的技術力量與水平,又增加了本省的稅收收入。陜西省2010年立法規劃中的《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例》(草案稿)規定,對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起重要作用的產業,應給予稅收優惠,以減輕企業負擔[5]。在此基礎之上,以新企業所得稅法為指導,繼續創辦與發展高新技術企業,是陜西省經濟發展較為可行的思路。
(三)以新企業所得稅法為依據,有選擇性地吸引外資以加快陜西省經濟發展
陜西省豐富的礦產資源、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雄厚的科技實力、絢爛多彩的旅游資源等多方優勢,是吸引外資的有利條件。制造業是陜西省外商投資的第一大產業,近幾年外資在第三產業方面的投資有明顯增長。外商投資企業上繳的稅收已經成為陜西省財政收入新的增長點。2002年、2003年陜西省外商投資企業稅收總數達20億元以上,2003年達23億元,2005年達30.61億元,2006年增長到36.56億元,同比增長19.44%。2007年增長到49.53億元,同比增長達35.5%[6]。新企業所得稅法采取產業稅收優惠,陜西省以此為契機有選擇性引進外資,并且做到引進一個落實一個,在利用外資的同時,引進先進技術。可以預見這將會給陜西省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劉劍文.財稅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02.
[2]陜西省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EB/OL].http://www.shaanxi.gov.cn/0/103/7324.htm.
[3]陜西2008年煤炭產量突破2億噸 位居全國第三[EB/OL].http://news.xatvs.com/newshtml/14/1/0113101426.html.
[4]趙選民,馬行天,張立民,張凡勇.陜西省石油產業發展現狀及環境分析:第14卷[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
[5]陜西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分組審議《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例(草案)》[EB/OL].http://www.sxrd.gov.cn/0/1/3/
11/1182.htm.
[6]楊志芳,李志軍,王濤.改革開放三十年陜西吸引外商投資成果述評:第39卷[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責任編輯 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