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驗課程是經管類專業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如何通過實驗課程改革,提升經管類畢業生的發展空間是當前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首先指出了經管類實驗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在分類培養思想的指導下,結合當前和未來的社會需求,提出經管類專業實驗課程改革的思路。
關鍵詞:分類培養;經管類;實驗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8-0251-03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經管類專業畢業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素質全面且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動手能力強的畢業生備受親睞。進入20世紀,盡管社會對于經管類畢業生的需求量不減,但是經管類專業招生人數的激增致使經管類畢業生的發展空間競爭相對激烈。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認為管理學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管理理論是管理實踐的抽象表達,它最重要的意義莫過于指導管理實踐活動的順利進行,這就決定了經管類專業人才必須“知行合一”,而且“行”是經管類專業人才最重要的培養目標。實驗課程是大學生在校期間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環節,學生們通過實驗課程的訓練,掌握必備的專業技能,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專業領域中的實際問題。而傳統的經管類專業實驗課程體系已無法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通過實驗課程改革促進經管類專業人才發展空間的提升顯得尤其重要。
一、經管類專業實驗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1.教學目標定位模糊。經管類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之間的距離跨度較大,即使是學習了一定的理論知識,也未必能夠很熟練的在實踐中解決專業領域內的具體問題。以往的教學目標定位不同,一種情況是,有些學校重實踐輕理論,造成學生的知識結構不合理,綜合素質不高;另一種情況較為普遍,唯書、唯理論,沒有充分考慮經管類專業的發展規律,造成培養過程中重理論輕實踐。這兩種教學目標的定位沒有真正以社會的需求為導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高素質應用復合型經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經管類專業實驗課程的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卻并不如意,盡管學生們理論學習的廣度確實有所擴展,實驗課程的任務也因此變得繁重,然而這種簡單的、拼湊式、靜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缺乏應有的深度和謹慎,學生們的負擔重了,而綜合能力卻并沒有得到明顯提升。多數經管類畢業生在校期間不知道自己以后能做什么,而在進入工作崗位后,發現自己在大學里所學的知識能用上的很少,或者是所學的知識中有些還不夠深入。這些現象的產生并不僅僅與學生本人的學習習慣和努力程度有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教學目標定位模糊是其重要原因。
2.教學管理機制不完善。教學管理機制完善與否是實驗課程教學體系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由于經管類專業的課程實驗教學起步較晚,其管理機制的運行沒有自然學科那樣成熟。自然學科類的實驗課程管理制度十分成熟,運行良好,很值得借鑒,但是大多數院校的經管類實驗課程管理制度的借鑒僅僅是簡單的模仿,缺乏一定的嚴謹規范性。在實際工作中,由于經管類專業的特點與實驗課程管理制度的不相適應,造成實驗課程管理的隨意性。
3.教學環境發展的不可持續性。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動態性,它要求經管類專業人才必須能夠在所學專業理論的基礎之上解決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實際問題,那么在培養過程中,必須不斷充實實驗教學的內容,發展教學的模式和方法。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師資隊伍水平的提高,經費是制約師資隊伍水平提高的最直接原因,而實驗課程重要的意識淡薄是教學模式和方法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由于實驗課程得不到重視,許多實踐經驗不夠豐富、操作能力較弱的指導老師承擔實驗課程教學這一重要的任務。這種機械的、照本宣科似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難以培養出適銷對路的專業人才。另外,大多數學校的經管類實驗室建設周期過長,無論是硬件設備還是軟件設備都存在“超齡”現象,盡管實驗室的更新狀況不一定非要緊跟企業的發展速度,可是經管類實驗室建設的滯后性和不可持續性是無法保證教學質量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在現有教學環境的基礎上,提高教學管理者對于實驗課程重視,改革以往的不合時宜的實驗課程教學體系是推動經管類專業發展的重要動力。
二、分類培養思想指導下的經管類實驗課程改革
(一)分類培養的理念
按照大學生培養目標的不同,通常分為:學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而且學術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并沒有一個明顯的界限劃分,學術型人才強調和偏重于學術理論的創造,應用型人才強調和偏重于新知識的應用,復合型人才強調和偏重于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統一。但是,學術型、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新知識的應用本身也是一種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是一種新知識的再創造的過程,學術研究必須通過成果的實際應用才能證明其可信度。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復合型人才就是學術與應用的有機統一于人才自身,必須具備從事學術創造性活動能力和應用新知識于實踐的能力[1]。提倡培養復合型經管類專業人才是中國教育轉型的重大實踐,而在實施層面上的簡單復合卻沒有真正體現注重素質的培養和人才的全面發展。
在經管類專業實驗課程的培養過程中,不少學校僅僅認為學生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技能就是復合型人才了,這種觀念十分不合理。筆者認為,在實施層面應該扎實于適應不同社會需求,不能不顧客觀教學條件的約束盲目追求培養復合型人才。據我校統計,經管類畢業生進入企業的約60%,進入政府及事業單位的約10%,繼續深造的約30%。在進入企業工作的多數從事應用型的工作崗位;而進入政府及事業單位的一部分從事應用型工作崗位,另一部分從事理論研究工作;研究生絕大多數都從事經管類專業內學術研究。本文實驗課程中的分類培養思想正是由此而來,通過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分類培養讓從事應用型工作崗位的經管類專業人才更受歡迎,讓繼續從事學術理論研究的經管類專業人才有更扎實的專業基礎、合理的知識結構[2~3]。
(二)分類培養的目標
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資源并不十分豐富,盲目的追求復合型人才往往只是簡單的“糅合”,因地制宜、集中力量做好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才能真正提升經管類大學生發展空間。關于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的定義十分重要,它關系到分類培養體系的設計,這里有必要對經管類大學生的培養目標作詳細的界定。對于應用型人才來說,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專業領域內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基礎扎實、適應能力強、實踐動手能力強,偏重于專業知識在具體工作中的實踐和應用的人才;對于學術型人才來說,其培養目標是培養具備系統的經管類科學理論基礎,掌握一定的學術研究工具和方法,偏重于科學研究的人才。由于大多數大學生在初入校門的一至二年內無法真正理解自己的未來發展路徑如何,所以在培養計劃的設定時應一份主培養方案、兩個子方案。主培養方案應該是總綱性的一般方案,規定大學四年的基礎性培養方案,主要實施于大學一二年級;子方案較主培養方案更加具體,具有更強的導向性,主要實施于大學三四年級。在大學二年級末,可以由學生的自主選擇某一子方案。另外,在大學三年級下仍有一次培養方案調換的機會。這樣靈活的設置培養計劃,有利于培養不同發展方向的經管類大學生,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那么,經管類實驗課程在分類培養體系中是什么樣的地位呢?筆者認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理論知識服務于實驗課程,而學術型人才的培養是實驗課程服務于理論研究。只有科學的認識到實驗課程在不同類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實現既定的培養目標,為社會提供更強適應能力的經管類專業人才。
(三)分類培養體系中的實驗課程改革
1.實驗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按照分類培養的理念,實驗課程可設置基礎實驗、應用型實驗和學術型實驗。大一和大二是理論基礎學習階段,課程實驗的作用是深化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認識,在這個階段,無論是學術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可以進行相同的基礎課程實驗。大學三年級以后,學生選擇不同的培養方案后,培養的目標更加具體,這時候如進行相同的課程實驗,自然無法達到分類培養的目的。因此,在大學的三四年級,應根據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同對實驗課程的結構作一些調整。對于學術型人才來說,需要掌握的是科學研究的范式和研究方法,在實驗中可以提供常用的科研方法(包括寫作規范)的訓練;對于應用型人才來說,實驗課程應該更側重于實際應用能力的訓練,應該更加緊密的結合社會生產的具體要求。總之,無論是任何實驗課程,其教學內容必須服務于實驗課程教學的目標。
2.實驗課程的比重。經管類應用型人才在工作中從事具體的實踐和應用工作,因此實驗課程更著重于如何將理論轉化成一種應用的能力,按以往的培養教學安排來看,實驗課程的學時和學分略占總學分的20%,可以適當的提高至35%~50%,具體安排可根據各校的教學力量和設備安排。經管類學術型人才各偏重于科學研究,所以應調整其實驗課程的要求,使其在科學研究的程序和方法上得到一定的訓練。由于經管類學術型人才需要有較為全面的理論知識結構,所以,理論知識的學習仍要占很大比重,但是改革后的實驗課程比重可適當提高至25%~35%。基礎實驗是經管類學生在大一、大二的通修實驗,根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基礎實驗應占總學分的10%為宜。
3.實驗課程的考核要求。在傳統的實驗課程教學體系中,課程實驗的考察十分呆板,實驗的內容和考核總是千篇一律,學生出勤幾乎成為考核最重要的要求。因此,在實驗課程教學內容改革以后,實驗考核要求是保證實驗課程改革發揮效能的最重要保證。根據分類培養的目標要求,本文的考核內容(見下表)。
實驗課程考核項目分布比例
表中數字為實驗考核的權重,總權重為10。
以往教學過程中,實驗最后動輒就是論文,學生們并不理解何為論文,很少有學生能夠真正以規范的格式寫出一篇真正意義上的論文,這種狀態有可能一直持續到學生畢業時。一般來說,學生們在大一大二時候所學僅僅是對所學專業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基礎性實驗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加深學生們對于經濟管理專業理論的認識,所以在分類培養的教學體系中,不如擯棄以往論文的要求和說法。在基礎實驗的考核中,實驗教學考核的主要內容是實驗報告和參與情況(出勤率、實驗規章制度遵守、實驗態度等),實驗報告是學生們通過實驗課程深化理論認識的最重要成果,所以在考核中評分可占總分的70%。在實驗報告的考核中,必須細致量化評判標準,嚴格執行,而且評分應結合所學理論課程的教學成績共同評定 [4]。
在分類模塊中,培養的目標更加詳細具體,實驗課程所擔當的作用也應有所不同。對于應用型人才來說,如何將理論轉化為實踐應用的能力是他們的根本任務,所以,在這個階段,操作技能作為考核最重要的一項,具體說來主要包括:實驗的記錄情況、實驗的進度控制、實驗過程中的表現、實驗的成果等。在這些環節,指導教師要認真組織,實事求是的對學生們的實驗操作技能給予評價。在實驗結束后,要撰寫一篇要求較高的實驗報告,綜合實驗技能的評價進行評分。對于學術型人才來說,實驗課程考核的重點是課程論文和學術研討,而且應該將課程論文和學術研討進可能的結合起來,通過學術研討檢驗和促進論文寫作,課程論文的要求較學術論文的要求可以適當降低,在本科階段主要任務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是否產出成果不能嚴格的作為考核要求之一,但如果有學術成果產出,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
4.實驗課程的改進機制。在傳統的培養體系內,無論是教學的內容、教學管理機制、還是教學人員的設置幾乎都是一成不變的。經管類專業的就業形勢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聯度較高,經濟繁榮,需求量愈大;經濟蕭條,需求量愈小。但是,如果簡單的把外部原因當做根本原因是偏頗的,正是由于經管類專業與社會發展的管理度較高,在經管類專業的培養過程中應該及時、準確的定位培養目標,改進培養體系。在教學體系的外部,應加強與人才需求方的聯系,這樣一方面為學校提供翔實的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學校可以通過改進培養體系為社會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才。在教學培養體系的內部,最重要的師資力量和管理機制。在實驗指導老師的設置上,應盡可能結合不同人才的培養目標量才用人,定期的考核是保證師資水平提高的必要保證,優秀的人才應得到合理的獎勵,而那些不合格的指導老師應堅決不予在實驗課程中任用。筆者建議在實驗課程管理上中,可按照PDCA循環,(P-Plan,D-Do,C-Check,A-Act)原理,不斷的作周期性(t=1year) ①改進,以使培養體系具有更好的發展 [4]。
結語
課程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只有經歷不斷的檢驗,不斷的改進,才能保持培養體系與社會要求的適應性。在現實工作中,由于實驗課程改革所涉及的方面太廣,操作起來十分不容易。但是經管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如果不能緊隨經濟發展的腳步,培養出來的只能是不得所用的“次品”,這樣既滿沒了人才也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因此,高校經管類教學單位應該有效的整合現有教育資源,通過合理的課程改革為培養高素質的經管類人才搭建良好的教學平臺。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 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8-19.
[2]龍春陽.國外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經驗、特點及啟示[J].中國電力教育,2009,(10):137-138.
[3]陳永泰,何世有,等.高校經濟管理類實驗中心建設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0):89-91.
[4]何永琴.經濟管理專業實驗教學質量控制體系的構建與實踐——以內蒙古財經學院為例[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
2009,(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