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一個擁有9億農民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80%左右。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農用土地的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越來越多。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大量閑置勞動力流入城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收入,但也給城市管理及計劃生育帶來了問題,由此產生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問題也影響了農村的發展。受2008年下半年以來金融危機的影響,大多原本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被迫“回家”,給勞動力就近轉移帶來轉機。
關鍵詞:金融危機;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
中圖分類號:F241.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041-02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的必然性
1.農民工自身素質低下,已不適應現代企業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高科技產品及設備的更新,迫使農民工向中高端產業和技術型勞動者轉移。
2.金融危機的爆發,使不少企業大幅裁員,城市下崗人員隊伍持續擴大、高校擴招引發的大學生就業難造成的激烈的就業競爭,進一步惡化農民就業形勢。
3.農村勞動力“異地轉移”對流出地帶來很多負面影響,如流出地土地被擱置、拋荒,土地資源嚴重浪費;引發嚴重的農村家庭問題,“留守老人”缺乏照顧,老人養老難問題凸顯;“留守兒童”由于缺少父母的關愛與呵護,產生心理問題;流動人員與配偶的長期分離,導致夫妻關系冷淡、感情弱化,影響家庭和睦。
4.勞動力大量無序、非理性涌入城市,嚴重挑戰著城市的公共產品供給能力,且對城市管理帶來巨大壓力。
5.進入新世紀,政府從加快推進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盡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的全局出發,著眼于切實解決“三農問題”、扭轉城鄉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目標,為發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國家對“三農問題”一如既往的重視,使農民看到了農村繼續發展的潛力和希望,隨著農村發展環境和條件的不斷改善,拓展了農村勞動力本地就業空間和渠道。
二、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轉移的途徑
長期以來,在談及農村勞動力轉移問題時,人們都一味強調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大中城市轉移,而輕視、忽略了農業內部吸納、消化勞動力的潛能和空間。事實上,農業內部仍然存在可挖掘的就業空間和機會
1.深入挖掘農業內部就業潛力
一是借國家投資用于刺激經濟復蘇和發展的契機,大力發展、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借此機會轉移大批農村勞動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主要用于有利于增進農業發展潛力的基礎性領域,國家財政大力支持農田水利、公路設施、生態環境、土壤改良等農業基礎性領域、建立農業基礎設施長期投入機制,建立中國農業基礎設施中長期投入機制。這部分基礎設施建設既促進了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又使大量農村勞動力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
二是順應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要求,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業產業和產品,如水果、花卉、肉類、奶類、蛋類等,這些產品與單純的糧食種植相比,需要更多的勞動力投入,能更多、更好地吸納農村勞動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農業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實際上就是種植業勞動力向林業、牧業、漁業的轉移。同時,進一步抓好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實現農村集約化經營,則可吸納更多的勞動力。在農業開發上,必須綜合開發和利用耕地、水面、空間資源,發展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高效農業;在投資政策上,要進一步加強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對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投入,實行科技、資金、物資和政策綜合配套;在稅收政策上,對開發性農業要給給予優惠。通過對農業的綜合開發,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就業潛力。
三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拉長農業產業鏈。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施種養加、供產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連接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要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力,積極探索形成農戶、基層經濟合作組織、“龍頭”企業之間的新型契約合作關系,引導企業做好農產品的精細加工、深加工、產品運輸和銷售工作,逐步健全農戶與企業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的合作機制。農業產業化的過程,就是變大批農村勞動力為非農從業人員的過程。
四是加快發展農村旅游業,做好休閑農業文章,逐步把農民引向建立在農業產業基礎之上的非農就業崗位,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質量和效益。以某市江堤樂園為例,原是一片荒蕪的河灘地,經當地農民傾力打造變成了現在的旅游休閑勝地,既增加了農民收入,也帶動了周邊地區勞動力的就業,同時也加強了城市和農村的互動,起到了城市和鄉村同效發展的作用。
2.做好農村土地流轉工作
現在,許多種地的農民轉變為“農業工人”,就近打工就業如花卉、養豬等基地變成“工廠”,農民在家門口就能領到工資、賺到紅利,增加收入。
像五指山市南圣鎮什賀村花卉示范基地,2008年8月投資建設,由什賀村三十戶農民以土地出租的方式與海南皓然生態農業公司聯合創辦。據了解,五指山市政府投資100萬元搭建的棚架設施作為農民股份入股,并擁有相應的農業設施產權。農民以土地出租方式與公司聯合經營,農戶每畝可獲得780元土地租金收入,加上花卉銷售分紅及務工共三項收入,累計每畝年純收入在一萬元以上。
農民在公司的帶動下不但學到了現代農業的種植和管理知識,還學到了先進的市場理念和闖市場的招數,也為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提供了技術支撐。該基地直接解決當地富余勞動力近500人就業。
在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下,發揮各地農業的突出優勢,鼓勵農民土地長中短期流轉,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就業。
3.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農村小城鎮的形成步伐
當前,要充分利用由于金融危機原因而被迫回流的那部分“人才”,發展鄉鎮企業。他們有在大企業務工的經驗,大多“身懷絕技”,又具有現代化企業經營管理的“切身體驗”,一旦讓他們加入鄉鎮企業隊伍,必定能極大推動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
在鄉鎮企業發展的同時,要大力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引導鄉鎮企業集中布局,形成集聚效應,加快城鎮化步伐。鄉鎮企業和小城鎮有著天然的聯系,一方面,鄉鎮企業為小城鎮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另一方面,小城鎮是鄉鎮企業健康成長的搖籃,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可帶動餐飲、商業網點、交通、銷售市場等事業的繁榮和發展,這些都為容納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廣闊的空間。
4.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
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工商業等非農業產業轉移,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要因勢利導,推動一些鄉鎮民營企業上水平、上檔次、上規模,擴大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空間與領域,使其更多地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要大力發展農村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它是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一個重要領域。從總體上看,只有工業和第三產業大發展,才能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較多的就業機會。
5.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素質的培訓力度
勞動力素質高的地區的勞動力,轉移速度要快于勞動力素質低的地區。對此,應做到通過就業培訓,增加農民的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加強對農民進行市場經濟和法律知識教育,增強農民的市場觀念和法制觀念;提高農村中等職業教育的比重,擴大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舉辦行業技術培訓班,提高農民的技能水平。
Research 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local transfer
ZHU Huan-zhi
(Town party school,Guanxian,Shandong province,Guan xian,252500,China)
Abstract: China is a 0.9 billion the agricultural n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about 8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farm land in rural surplus labor more and mo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of labor in rural areas, our country into the city lay in the extent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but also to urban management and family planning has brought the problem, the empty nest of the old man and leave the children have also affected rural development. by 2008 since the latter half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most of the original 務工 rural labor force to go \"home\", to consult with the transfer of labor.
Key words: finance crisis; rural surplus labor; local trans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