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是指農民工在身份、地位、價值觀、社會權利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城市市民的轉化,以實現城市文明的社會變遷過程。目前,農民工在城市里的邊緣化現象依然突出,而且由于城市化水平較低和各種觀念的制約,以及戶籍、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等體制藩籬的阻礙,未來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依然步履維艱。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遭遇的種種困難,探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相應對策。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困難;對策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265-03
農民工問題已經成為時代的主要話題之一,其核心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中的新生力量,代表著農民工市民化的方向,是農民工市民化的希望所在。同時,新生代農民工又是青年群體中的一個重要類別,他們既具有農民工的一般特點,受到整個社會制度和社會結構的制約,需要幫助和支持,又凸顯出作為青年的一般特點,需要引導和扶持。
作為素質較高和有較強市民化動機的農民工群體,新生代農民工目前已占到其總量的1/3 左右,并日益成為農民工市民化的先行者和主要群體。推進新生代農民工順利融入城市是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亟待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及其特征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
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春光研究員的界定,所謂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到城市就業但戶籍仍在農村的青年[1]。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
出生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沒有像父輩一樣吃過太多的苦。另一方面,他們中的多數人受過一定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因此,與過去單純為了解決溫飽、維系生活而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有了較大的不同,他們身上體現出很多不同的特點。
1.對待工作的態度
新生代農民工在尋找工作時,并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單純出于養家糊口的目的,他們更多地是在尋找適合自身發展、可提高自身技能的工作。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他們有著更多選擇工作地點的機會,而不是像老一代農民工那樣,拘泥于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新生代農民工選擇在一個企業里工作,已不單單是為了賺錢,更多地是為了能有一個更好的發展機會,在企業里學到更多的知識、技能,同時,他們還會考慮企業的工作環境、工資待遇,等等。
2.文化素質提高,權利意識增強
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受到過相對規范的教育,許多人都已初中畢業,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學業,具備了較高的文化素質。另外,新生代農民工從小受到以城市文化為主題的報刊、廣播、網絡和影視的影響,接受了多元化的開放價值觀,他們的行為、觀念已經相當城市化、現代化了。新生代農民工面對某些企業提供的低廉工資待遇和惡劣工作環境,敢于與這種不公平的待遇說“不”。他們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和能力較高,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已的合法權益。
3.消費觀念轉變
老一代農民工賺了錢以后,常常寄回家里,很少舍得自己在城里消費,在他們心里,外出打工就是一個目的——養家糊口。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正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觀念也不例外,他們當中往家里寄錢的比例正在不斷下降。多數人為自己配備了手機,甚至電腦,抽的香煙也不再是廉價的,他們的消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
4.吃苦耐勞精神欠缺
在過去,城市里臟、累、差的工作大多由農民工承擔,如今卻只有少數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從事這樣的工作。新生代農民工出生在1980年以后,他們中的很多人雖然出生在農村,但從小沒有吃過什么苦,甚至連農活也不會做,他們進城之后往往不會選擇那些臟、累、差的工作。
農業勞動經歷缺乏,在務農方面,他們較少務農經歷。新生代農民工中大多是從校門直接走上外出務工經商的征途的,沒有正式干過農活,有的甚至連基本的務農常識也沒有。
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表現
(一)身份認同
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基本上沒有從事過農業生產,對土地眷戀的依賴程度大大下降,對鄉土文化的疏離和對城市文化的熱衷,促使新生代農民工絕大多數不愿意回鄉。關于個人的身份認同,新生代們認為農民工是一個弱勢群體,他們不愿意自己處于可憐被動的地位,他們認為打工是自己的主動選擇。
(二)印象管理
社會學家戈夫曼提出“印象管理”策略。所謂印象管理,就是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塑造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印象[2] 。“80后”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塑造時尚的外表,表明自己對城市社會生活的渴求,謀求城市人的形象。他們首先著手于改變自己的服飾言行。第一,語言。“80后”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是剛從學校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能講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不管是生人還是熟人,不管是來自于國家的哪一個省市,他們都能自由交流,沒有語言障礙。第二,服飾。外出打工使“80后”新生代農民工開始脫離父母的約束,有了自己設計生活的選擇權,他們學著在服飾形象上向城市靠攏。
(三)城市歸屬感
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歸屬感主要指其對所在城市在心理上的認同感以及依賴感。城市歸屬感強弱程度會影響到他對城市文化的認同以及將來是否選擇留在城市。新生代農民工由于年輕,受教育層次較高,他們更容易接受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一旦客觀條件允許,他們大多選擇在城市定居。
(四)價值觀的改變
新生代農民工思維敏捷,善于接受新鮮事物,主動地融入城市生活。他們積極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消費習慣,謀求城市人的形象。在服飾消費上,他們有著強烈的品牌意識。信息化的消費,主要表現在對手機的擁有上,在他們當中,絕大部分都使用了現代化的通訊工具,超過半數的人去過網吧。在閑暇時間的安排上,在下班后的自由活動時間,他們常光顧網吧,結伴去唱卡拉OK、溜冰、蹦迪,完全融入一種現代化的城市生活。外出打工使新生代農民工對外面的世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一些不合實際的想法在他們那里逐漸淡化,許多人相信“有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只要吃苦耐勞,一定會取得成功”[3]。
三、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面臨的困境
(一)戶籍等制度的障礙
眾所周知,戶籍管理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過度膨脹、防止農民大規模涌入城市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它又極大地阻礙了進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戶籍制度人為地把城鄉人口劃分為彼此分割、極不平等的兩大社會群體,把農民禁錮在鄉村土地上,拒之于城市大門之外。即使是已經進城多年的、改變了職業身份的農民工,也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居民之外,享受不到市民的福利保障待遇,使其與生活在同一空間、工作在同一單位的城市市民存在著身份與地位的巨大差別,難以融入城市社會。
(二)城市政府行政管理的不公平待遇
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問題,城市政府出于代表轄區市民集團利益的考慮,既需要大批的農民工進城,彌補城市產業結構的不足,提供廉價的勞動力,促進城市經濟和城市社會的發展,又擔心讓新生代農民工這一具有無限供給潛力的龐大群體充分進城,轉化為城市市民,自由而平等地與城市市民進行全方位的競爭,從而對城市市民帶來巨大的沖擊,不利于城市經濟體制的平穩轉軌和城市社會的穩定。為此,城市政府寧可犧牲新生代農民工的長遠利益,也不愿喪失城市市民的眼前利益,危及城市的穩定與發展。
(三)既得利益集團和群體的阻力
對于使用新生代農民工的單位來說,新生代農民工的優勢不僅是易于管理,能夠勝任苦、臟、累、險的繁重體力勞動,而且在于使用單位可以采取與城市正式工“同工不同酬”的方法,延長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最大限度地壓低其勞動報酬,而同時卻又不用為其提供住房、勞動保護和養老、工傷、醫療等社會福利和保障。他們希望的是,新生代農民工能夠源源不斷地進入城市,源源不斷地提供大量廉價的勞動力,而在不需要農民工或農民工無法再出賣勞動力時,不承擔任何責任和義務地將其推回到農村。
對于城市居民來說,由于我國長期實行分割與分治的二元經濟社會體制,城市中心主義思想已經滲透到一些市民的潛意識中,而新生代農民工進城,甚至市民化,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部分市民的利益,損傷他們的虛榮心。
(四)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的障礙
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各方面條件的差距,人們觀念還較為落后,農村的各種思想和生活方式同現代文明還有一定的距離。我國城鄉社會已經發生了嚴重的“斷裂”,已經形成了兩個不同的文明時代。這種差距,使在農村中成長的新生代農民工在教育水平、知識結構、職業技能、觀念意識、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的自身素質,遠遠不能適應城市現代化生產的要求,遠遠不能適應城市現代文明生活的需要。在進入城市的激烈市場競爭中,新生代農民工就只能成為城市社會的弱勢群體,只能從事繁重的,別人不愿干的苦、臟、累、險的體力勞動。
四、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的途徑及其策略
(一)改革戶籍制度,還新生代農民工國民待遇
戶籍制度的基本職能有兩項:一是證明公民身份;二是提供人口信息。而我國傳統的戶籍制度卻把戶籍與社會保障、子女受教育、社會福利、社會地位等直接掛鉤,使戶籍制度上附著了一系列的附加功能。因此,必須改革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取消戶籍附加功能,使戶籍返璞歸真,恢復其本來面目和社會功能,徹底剝離依附在戶籍制度之上的一切不合理的功能和利益,消除因戶籍而產生的社會待遇的不平等。
1.改革社會保障制度
放開戶籍的難點在于社會保障在全國不是均衡的,其支付是有界限的。過去是職工所在單位負責,現在是地方政府負責,而且僅限于繳納社保基金的就業人口。必須解決社會保障制度在全國的均一性和全覆蓋問題。建議對社保、失業保險、低保等三項制定全國統一的低標準支付標準。地區差,納入商業保險和社會救濟的范疇綜合考慮。不同所屬單位的個人賬戶,建議與商業保險掛鉤,脫離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醫保和教育問題,單獨制定保障的政策。
2.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
改革現行的戶籍登記辦法,變嚴格的戶籍管理為戶籍自由登記,以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對穩定職業或合法生活來源為基本落戶條件,由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選擇工作地或生活地作為自己的戶籍登記地點,改變當前在農民工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工作地與戶籍登記地分離的局面。實行屬地化管理和職業登記,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使戶籍登記如實反映公民的居住和身份狀況,為政府的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以及各種宏觀決策提供準確的人口信息。
3.戶籍制度管理動態化
要實現以“戶”為中心的靜態管理向以“人”為中心的動態管理的轉變;完善居民身份證制度,加強居民身份證在社會管理中的作用。以個人為單位、以身份證為形式的登記,屬于動態管理的范疇,更能適應現代社會人口流動頻繁的現實需要。這種做法與當前大多數國家的通行做法相似,也有利于在新的環境下實行人口信息化管理。
(二)改革就業制度,構建城鄉統籌就業體系
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實現城鄉勞動力平等競爭就業。將農村就業納入國家統一的就業政策范疇,取消各種就業準入制度,拆除對本地勞動力就業采取保護的“壁壘”,逐步建立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實行勞動力憑學歷、技能競爭就業,農民和市民享有平等就業的機會,實現城鄉勞動力平等競爭。
(三)注重法律保護與行政管理
政府要制定完善的保護新生代農民工的政策法規,采取有力措施,堅決打擊各種侵犯新生代農民工權益的違法行為,保護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政府必須建立一套規范的管理程序、管理辦法和管理機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服務體系。新生代農民工是城市的新移民,城市政府要轉變管理方式,樹立服務“移民”意識,保障移居城市新生代農民工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在子女受教育、醫療、計劃生育、救助、婦幼保健、法律服務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方面,為城市新移民提供同等待遇。
(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
1.加強農村基礎教育
基礎教育是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主要渠道。針對農村教育條件有待提高等問題,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礎教育辦學模式,多渠道籌集教育基金,不斷改善基礎教育的辦學條件和提高農村教師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加快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促進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繼續加強農村基礎教育。
2.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
要發展職業技能教育,著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已經并將進一步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支勞動大軍的素質狀況,直接關系到我國產業素質和競爭力,關系到整個工業化、現代化水平。因此,要適應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需求,加強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提高農民轉移就業能力。但是目前,我國專門為進城農民開設的職業學校很少。要加大財政投入,充分依托公辦職業院校,切實加強對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包括政治思想素質、業務技能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五)化解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觀念障礙
加強教育和引導,消除原有市民對剛剛轉化為新市民的新生代農民工的歧視態度和歧視行為。作為城市政府有必要加強對市民的思想教育和宣傳引導,大力宣揚新市民對城市建設的作用,宣傳新市民對實施城鎮化戰略、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擯棄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危及城市就業和社會治安、加大基礎設施承載量等錯誤認識,批判乃至消除對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公正待遇和歧視行為,逐步形成尊重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地位和合法勞動的社會氛圍,不斷培育城市原有市民與新轉化市民的親和感和認同感,逐步實現二者的同質化。
五、結論
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并逐步實現市民化,是我國城市化發展戰略中重要的一環。新生代農民工的市民化是伴隨著中國的城市化而來的,在市民化進程中,新生代農民工需要打破身份與職業的分割,完全地融入城市。只有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人的和諧共存,才更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才有利于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就客觀條件的創造而言,社會或政府的干系重大,政府應為新生代農民工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就業、居住及成長的環境。主觀上,新生代農民工必須提高自身素質,以促進較快融入城市。
所以,以政府為主的來自社會提供的柔性關懷和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的提高,是新生代農民工走向城市文明的雙行線。只有新生代農民工全方位演進為市民,曾經附著在“農民工”這個詞語上的屈辱感才會成為歷史陳跡。
參考文獻:
[1] 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為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197.
[2] 宋林飛.西方社會學理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258.
[3] 李路路,李培林.農民工向城市移民: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M].北京: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95.
[4] 陸益龍.超越戶口——解讀中國戶籍制度[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28-33.
[5] 何曉紅.論農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礙[J].前沿,2005,(10):228-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