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造就了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從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心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入手,深入分析造成這些困境的原因,從政府、社會、學校、家庭等不同層面尋求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有效途徑,讓留守兒童的守望不再是對幸福的一種奢望。
關鍵詞:留守兒童;戶籍管理;社會問題
中圖分類號:F32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052-0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已經成為農民發家致富的主要渠道之一,農村留守兒童這一新的社會群體隨之出現了。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從農村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農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的17周歲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一、問題
為全面準確地反映農村留守的兒童現狀、生存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與迫切需求,全國婦聯2008年2月27日發布了《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稱,該研究對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的抽樣數據推斷,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 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有4 000多萬;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農村留守兒童規模增長十分迅速;在全部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的比例達28.29%,平均每四個農村兒童中至少有一個留守兒童。在這些兒童生活的真實狀況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令人堪憂。
1.生活失助
年幼的孩子被托付給祖輩或親戚、朋友、鄰居等幫助照管,得不到精心照料,孩子的日常飲食、生活安排、營養等都受到嚴重影響。這些兒童在生病的時候,也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救治,只能采取一些傳統的、簡單的方法治療,甚至不去治療。一些留守兒童生活不規律、營養不良,他們的體格生長發育指標與同齡孩子相比有一定差距。
2.親情失落
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離家遠,時間長,親情團聚頻率低。據資料顯示,這些父母外出務工多在5年以上,最長的22年,最短的2年,60—70%都在省外工作,一般是一年才回來一次。平時,父母與孩子只能靠電話溝通,有些父母甚至常年不和孩子聯系。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關懷與撫慰,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3.學業失教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一般是隔代的或者是臨時的,“重養不重教”現象嚴重。據全國婦聯和華坤女性調查中心對12個省市的調查,50%的老年委托監護人中,年齡最高的竟有89歲,他們中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6.6%,文盲占30.3%,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的只有23.4%。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上升的只占22%,學習成績下降或沒變化的占相當大的比例。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因缺少父母監督,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進取心,學習習慣不好。
4.心理失衡
農村留守兒童比較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情緒和交往等方面,在人際關系和自信心方面顯然不如父母在家的兒童。另外,大部分留守兒童性格內向,自尊心極強。由于正常的心理環境的缺失和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使得農村“留守兒童”形成任性、孤獨、不安、冷漠、自卑、敏感、膽怯和自我封閉等不良的個性心理特征。
5.安全失保
留守兒童因沒有父母的監護,在遭遇突發事件和不法分子攻擊時,缺少積極應變和自救的能力,因此留守兒童更容易受到傷害,其中來自家庭之外人群的傷害比例上升幅度大。有調查發現,超過40%的留守兒童自述遭受過別人的欺負。在發生天災人禍時,這些孩子安全得不到保障。
二、原因
農村留守流動兒童是兒童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健康成長關系著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準確把握農村留守兒童需求,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1.生活所迫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城鄉收入差距達到1978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報道稱,2009年城鎮人均收入為17 175元,農村地區為5 153元。2009年城鄉收入比為3.33∶1,較2007年的3.32∶1和2008年的3.31∶1擴大。雖然中央近幾年不斷提出“減負”政策,但在人多地少以及農業生產資料成本的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農民僅僅依靠種田,除去各項開支,結余可想而知。外出打工、賺錢養家、改善環境成為農民打工群體現實而又無奈的生活選擇。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限制,很多農民工在自己進城的同時卻無力解決孩子進城就讀將要面對的諸多現實問題。于是,他們只能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托付給親戚和他人代為照看,最終形成了農民工父母與子女分隔兩地的局面,留守兒童大量出現成為必然的結果。
2.戶籍管理
由于戶口和學費的困擾,留守兒童并不能享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權利,就學仍存在一定障礙。盡管國家在2003年就明確了農民工子女義務教育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政策,其后又多次強調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子女與城市學生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但由于種種原因,一些流入地的公辦學校仍不能滿足流動兒童的就學需求。他們只能進入打工者子弟學校。這樣的學校當然不能同城市的公立學校相提并論,但即使這樣,由于種種原因,打工者子弟的受教育權仍然受到干擾,甚至無法兌現,回老家上學成為留守兒童無奈的選擇。
三、對策
做好留守兒童工作,有利于穩定家庭、穩定社會、穩定人心,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當務之事。
(一)政府關注
1.強化政府的主導作用
要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納入國家和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作為促進城鄉統籌、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內容。要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改善農村中小學寄宿條件。以政府為主導,動員社會力量,確保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學業有教、親情有護、安全有保。
2.推進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
要加大對農村留守流動兒童的法律保護力度,建立以家庭監護為主,以社區、學校或其他人員監護為保障,以國家監護為補充的監護制度。要積極推進教育、衛生、就業、住房等相關法律政策的不斷完善,探索農民工社會保障、探親休假等制度。應逐步地、有條件地解決長期在城市就業和居住農民工的戶籍問題。
(二)社會關愛
1.成立留守兒童之家
所謂“留守兒童之家”是指有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機構、有固定的室內活動場所和設施、有留守兒童基本情況檔案、有活動計劃和管理制度、有關愛留守兒童的志愿者隊伍、有經常性特色活動及家長的指導培訓。安徽省政府將農村留守兒童之家建設納入2010年民生工程5個新增項目之一,從2010年起,省財政投入2 616萬元,用三年時間依托鄉鎮文化活動室等現有資源,在全省1 308個鄉鎮建立留守兒童之家,2010年將建400所。
2.完善“代理家長”制度
開展代理家長、愛心媽媽、結對幫扶等活動,招募社會上的愛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及時解決留守兒童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困難。關注他們的生活,關心他們的學習,關懷他們的成長。開展“代理家長”、愛心結對等有益于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的活動,與留守兒童定期面對面溝通,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促進他們健康快樂成長。
(三)學校關心
1.寄宿制
建立農村保障機制,積極開辦農村寄宿制學校,盡可能為外出打工父母不能帶走的留守兒童提供相對完善的成長環境,杜絕其受教育的斷層和真空。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的寄宿學習需求,并努力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生活和監護條件。在落實教師編制和核撥教育經費時,要對接收留守兒童較多的學校給予傾斜。
2.完善學校教育管理
可以通過建立留守兒童動態監測機制和檔案庫,及時掌握、分析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還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隨時與班主任老師取得聯系;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四)家庭關懷
1.加強親子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要學會關心、關注、關愛留守兒童,給留守孩子一個溫暖的家,培養他們健康的心理衛生;教育孩子學會傾訴,學會表達,學會求助,學會釋放不良的情緒,學會交友,學會溝通,學會交流,學會自強和自立。
2.拓寬就業渠道
積極鼓勵農民工返鄉就地創業,改變農民工長期的“候鳥”型流動方式,幫助一批具有創業潛能的農民工實現創業夢。可以將農民工就地就近轉移與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結合起來,有效控制留守兒童數量的快速增長。依托縣城建設一批中小城市,讓農民工實現就地轉移進而在新興城市安居樂業,為農民工市民化和實現創業夢想創造機會。
做好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我們衷心期望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能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共同探討解決這一社會問題的更為有效的途徑,努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曉艷.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及應對策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7,(10).
[2] 周福林,段成榮.留守兒童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6,(3).
[3] 吳貽伙.安徽400萬留守兒童存在“五缺” [N].檢察日報,2009-02-11.
[4] 林潔.“立體關愛”呵護留守兒童成長[N].中國青年報,2010-01-03.
[5] 胡印斌.13童工死傷再現留守兒童困局[N].中國青年報,2009-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