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就已經成為世界農產品生產第一大國,但長期以來農產品的出口比例極低。加入世貿組織為我國的農產品出口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使關稅、配額、數量等限制大大削弱。然而近幾年來,基于發達國家對農產品保護的市場準入制度卻使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受到比以往更大的限制,嚴重影響了我國農產品的出口。由于主導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的重要手段。針對綠色貿易壁壘,我國需在國際、國內層面采取相應的農產品保護對策。
關鍵詞:農產品保護;綠色壁壘;出口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141-02
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貿易采取保護政策由來已久。在歐洲,這種保護政策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德國最早于1879年就對其谷物貿易實行保護;法國是從1881年開始;英國則稍晚一些,是在1932年以后。在北美洲,美國從1933年大蕭條后開始對農業進行補貼;加拿大是從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亞洲,日本是最典型的農產品貿易保護國,其貿易壁壘始筑于1904年。
農產品貿易始終是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重要又難以解決的問題。盡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在關貿總協定的推動下,工業產品保護程度不斷下降,但農產品的保護程度卻一直居高不下。無論是關貿總協定還是世貿組織,農產品都被作為例外對待。不但發達國家繼續實行保護政策,許多新興的工業化國家,如韓國等也都加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對農產品貿易進行保護。
一、發達國家綠色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一)綠色壁壘
綠色壁壘是“綠色貿易壁壘”的簡稱,又稱為環保壁壘、生態壁壘或環境貿易措施等。綠色壁壘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綠色壁壘是指一個國家以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為名,以限制進口、保護貿易為目的,對外國商品進口專門設置的帶有歧視性或對正常環保并無必要的貿易障礙。廣義的綠色壁壘是指商品進口國以保護人類健康和環境為名,通過頒布、實施嚴格的環保法規和苛刻的環保技術標準,以限制國外產品進口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二)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
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的出口障礙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但近幾年顯得非常突出。自1997年8月起,歐盟成員國相繼提出我國禽肉和部分水產安全問題。2002年,歐洲以中國出口的小龍蝦所含氯霉素超標為由宣布全面禁止中國動物源產品進口,德國、荷蘭等國提出更嚴的要求,沙特阿拉伯暫停了中國此類產品的進口,這導致中國包括蜂蜜在內的10多億美元的水、畜、禽等農產品無法進入歐盟市場;2003年,享譽海內外的安徽茶在歐盟市場因綠色壁壘而全面受阻,占據安徽茶葉出口份額80%的安徽省茶葉進出口公司,2003年下半年對歐盟茶葉出口僅有94萬美元,比前年同期下降35%;2006年5月開始實施的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更是大幅抬高了出口農產品的技術門檻,直接影響到我國近80億美元的出口額,涉及6 000多家對日農產品出口企業,嚴重損害主產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另外,有的進口國當局還通過提高檢驗費用、延長檢驗時間、拖延商品滯留港口時間等方式,造成蔬菜等新鮮農產品質量下降、成本增加,迫使進口商停止進貨,間接地限制進口。
農業事關國計民生,種種現象表明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產生著重大的影響。然而不可否認,農產品的生產、使用、消費和處理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直接和密切的關系。因此,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是具有兩面性的,其中消極的影響主要包括:
1.出口總量急劇下降,經濟損失慘重
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長期以來,勞動力密集型農產品具有較大的國際比較優勢,如果世貿組織的無歧視待遇真正得到落實,會使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但由于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的頻繁使用,我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因農藥殘留、化肥污染和重金屬含量超標而遭拒收、扣留、停止進口的事件大大增加,索賠額巨大,損失慘重。從受阻的產品來看,受影響的農產品范圍也越來越大,從水產品、畜產品、禽肉等動物源性農產品到茶葉、花生、蔬菜、水果等產品,從初級產品、中間產品到工業制成品均面臨技術壁壘的限制,而且農產品的加工程度和技術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約和影響也越顯著。
2.出口農產品的銷售成本上升,競爭力削弱
我國多年的農業發展是以單產為取向的,對外出口基本上是以價格取勝的。隨著綠色壁壘的不斷升級,發達國家對農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歐美等國家,近年來提出所謂“有機食品”,以及類似的“生態食品”、“健康食品”,對農產品中化學物質的限量更加苛刻,大大地削弱了我國傳統出口農產品資源型、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另外,綠色壁壘提高了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降低了出口農產品經濟效益。綠色壁壘要求將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的原理運用到生產、加工、儲藏、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形成一個完整的無公害、無污染的環境管理體系。為此,農產品生產者為了達到進口國的環境標準,不得不增加有關環境的檢驗、測試、認證等手續,從而產生一些額外支出,使生產成本大大增加。
3.影響我國出口農產品的市場范圍
綠色壁壘加大了我國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實行綠色壁壘的國家和地區,不僅制定了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和苛刻的綠色技術標準,而且實行嚴格而又煩瑣的進口檢疫制度。目前對我國農產品實施綠色壁壘的國家已經從發達國家美國、日本、歐盟等延伸到部分發展中國家阿爾及利亞、墨西哥、西班牙等。發達國家實行嚴格而又煩瑣的認證、檢疫制度,為我國的農產品出口設置了層層障礙,提高了出口農產品國際貿易的門檻,惡化了我國農產品出口環境,使我國農產品的出口市場范圍面臨縮小的可能。
然而,綠色壁壘的推行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這些積極的影響主要包括:一是綠色壁壘對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經貿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提高產品的內在質量,特別是安全質量水平,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綠色壁壘的科技含量要求非常高,隨著世界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會團結起來,共同拆除綠色壁壘,建立貿易增長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機制,實現貿易、環保、經濟增長相互促進、共同繁榮的目標。二是綠色壁壘有利于農業企業提高綠色意識,帶動綠色產品的發展。
二、針對綠色壁壘我國應采取的農產品保護對策
面對國際上日益嚴重的綠色壁壘保護主義的傾向,我國應當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要以開放的視角、哲學的思辨,對綠色壁壘問題重新審視和定位,充分利用我國經濟在全球化框架內重新整合的歷史性機遇,積極參與環境與貿易領域的國際競爭與合作,努力實現兩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一)在國內層面
1.加強宣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有了綠色環保意識,才可能有綠色的產品。這種意識需要在全民范圍內加強宣傳,既宣傳相關的科學知識,也宣傳相應的危害,力求趨利避害,順應這股全球化的綠色潮流。
2.建立綠色壁壘的預警機制
綠色壁壘具備隱蔽性和歧視性,它的實施手段形態各異,科技含量高,涵蓋范圍廣。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國家有關部門應該盡快建立技術壁壘的預警機制,負責收集、跟蹤國外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的信息,及時通報。同時,認真研究綠色壁壘對出口產品的影響,采取積極措施,為企業擴大出口服務,突破國外的綠色壁壘。
3.制定綠色產業發展戰略
以環境和資源保護為核心的綠色產業正推動著綠色產品的開發與綠色市場的形成。因此,對于合理的綠色壁壘,我們要通過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努力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優化出口產品結構。國家應當制定科學的綠色產業發展戰略,積極采用和引進對環境無害的技術和設計,鼓勵研制和開發綠色產品,提倡綠色消費和出口產品的綠色包裝。在經濟活動中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工藝流程,注重自主創新,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其技術標準、安全標準和環保標準,從根本上提高出口產品競爭力。農業企業還應努力提高環境管理水平,實施農業標準化發展戰略,大力實施無公害全程質量控制技術,沖破綠色貿易壁壘,達到貿易與環保的雙贏。
4.加快完善我國的標準體系
技術標準體系是技術壁壘的基礎。中國的行業標準體系存在許多問題,我們需要構建既與國際標準接軌,又具有中國特色的技術標準體系。大力引進和開發世界一流的商品質量檢測設備,并在出口地區和主要出口企業中推廣,這樣才能達到發達國家所要求的技術檢測標準,進而避免遭受綠色壁壘。
(二)在國際層面
自1995年世貿組織創立以來,美國已經按照世貿組織協議規定向世貿組織秘書處通報了201個技術法規。而世貿組織的環境保護規則的內容過于原則化,其中的綠色關稅制度、綠色技術標準制度、生態標志認證制度和綠色包裝制度缺乏透明度以及有效規制。這樣的不對應狀況有利于保護發達國家的利益,對發展中國家極為不利。對此,我們要加強對世貿組織有關環保規則的研究,確保多邊貿易談判的正常運作。另外,目前環境與貿易問題的綠色壁壘爭議大多由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處理,雖然該機制自身存在著不足和缺陷,不能從根本上遏制發達國家采用綠色壁壘,但通過對1998年10月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泰國訴美國“海龜龍蝦案”等案的公正裁決,充分表明了該機制仍是解決綠色壁壘爭議值得信賴的途徑。
在我國遭遇“綠色壁壘”的遠不止農產品,還有紡織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潔用品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綠色壁壘”的打擊。食品中的農藥殘留量、陶瓷產品的含鉛量、皮革的PCP殘留量、煙草中有機氯含量、包裝物的可回收性指標、紡織品染料指標等,都成為我國商品出口受阻的障礙。如何突破“綠色壁壘”,已經成為事關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大事。今后,我們國家要將綠色壁壘作為我國外貿出口的一個大事來抓,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國經濟,中國才能更快立足世界強國之林。
參考文獻:
[1] 任烈.貿易保護理論和政策[M].上海:立信會計出版社,1997.
[2] 孫芳,等.淺論入世后中國農產品如何應對技術壁壘[J].農業經濟,2003,(9).
[3] 朱俊蜂.中日農產品貿易摩擦的新動向——兼論日本的動植物和食品進口檢疫[J].世界農業,2003,(1).
[4] 陳芬森.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與中國農業市場競爭策略[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