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龍江省農民過剩勞動力轉移速度過慢,其主要原因是農民沒有一技之長、第三產業比重過小。勞務輸出可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解決農民增收問題,轉變人們的傳統觀念。搞好勞務輸出的途徑主要有建立勞務信息網絡、開展勞務培訓和教育等。
關鍵詞:勞務輸出;農村過剩勞動力;勞務培訓;黑龍江省
中圖分類號:F241.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051-01
一、黑龍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成因
1.部分農民文化水平低,難以勝任收入較高的技術性工作。目前,非農產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絕大多數農民的文化水平卻較低,不能掌握、精通某一技術特長。他們除了種地外,從事其他的職業的能力較差,因此,在城市中不能獲得比從事農業更多的收益,很多農民存在心理顧慮,不愿進入城市就業。
2.農民實際負擔重,使他們不能長久穩定地在城市中工作。進城打工者大多是農村家庭中的骨干成員,在農忙時,他們必須定期回到農村,以維持家庭的正常運轉,流動性較大。而少數無重大責任的農民工進城后,有的不能馬上找到工作,或有時就業,或有時失業。目前他們還不能真正享受到社會保障,還經常受到生存的威脅。如在哈爾濱打工的農民人均月工資僅660元,其中,每月所交租房費、水費、電費平均為330元,此外還有其他的費用。而在農村生活,其收入雖不高,但基本生活都有保障,所以大多數農民也不愿進城。
3.鄉鎮企業發展緩慢,容納農村剩余勞動能力降低。從主觀上講,農民愿意將其過剩的勞動力轉向離土不離鄉的鄉鎮企業。但黑龍江省目前鄉鎮企業正處在二次調整時期,正在由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在鄉鎮企業中,一方面科技含量加大,農民很難適應;另一方面,資本有機構成在提高,對勞動力的需求越來越少,使得農民轉移勞動力的主觀愿望受到了限制。
4.傳統的二元戶籍制度使進城農民不能和城市下崗人員享有平等待遇。用人單位安置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在稅收、行政性收費等方面可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甚至還會得到政府給予的一定補償,而招收農民工卻享受不到優惠政策,這必然要影響一部分農民工的就業。即使吸收了農民工,但農民工與城市工人相比,干的是比較臟、累、重的工作,他們的工資水平被壓到最低點。另外,農民工的戶口在農村,子女受教育受到了限制,被一些師資力量雄厚、條件優越的學校拒之門外,農民工不愿意接受進城后的這些不平等待遇。
5.黑龍江省的第三產業滯后,企業效益差。黑龍江省很多城市的企業不景氣,甚至倒閉、破產。這不僅使本企業的職工大批下崗,增加了城市職工的就業壓力,也沖擊了周邊農村過剩人口的轉移;同時,黑龍江省第三產業發展滯后,比例過小,吸納的過剩勞動力必然受到限制。
農村這些過剩勞動力的存在,必然制約著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的提高,影響農民的增收,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社會治安。目前,解決剩余勞動力的措施有很多,比如,加快鄉鎮企業的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的深度開發,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等等。而黑龍江省目前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應是擴大勞務輸出。
二、加快勞務輸出以解決農村過剩勞動力
黑龍江省勞務輸出工作的方針是:擴大規模、提高質量、培育主體、搞好服務、引導企業。為此,政府必須切實加強對勞務輸出的組織領導,成立以黨政負責同志牽頭的勞務輸出工作領導小組,研究解決勞務輸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形成相關部門通力協作、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1.建立和完善勞動力市場供求信息網絡,變自發式輸出為有序輸出。結合“金保工程”建設,盡快建立勞動力輸出信息網絡。對轄區內勞動力資源狀況進行調查登記,把現有及外出勞動力性別、年齡、文化、技能、培訓與擇業意愿等基本情況登記造冊,錄入微機,形成人才庫。把“走出去”和“請進來”結合起來,大力開展宣傳溝通和聯絡工作。通過召開座談會、網上信息發布會,邀請用人單位、招聘機構來黑龍江省組織招聘活動等形式向用人單位提供黑龍江省勞務輸出有關政策和人力資源信息。雙鴨山市成立了勞動就業信息網,開通了168聲訊就業服務熱線,廣泛收集,及時發布求職用工信息。只要登陸雙鴨山就業信息網或撥打168聲訊就業服務熱線,就能及時快捷地了解市內外、省內外就業信息。勞務輸出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靠自發的勞動力流動很難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必須強化政府行為,不斷開辟輸出渠道,實現政府主導、民主參與、市場運作。首先,在政府主導下,由單個輸出轉為整體輸出。林口縣縣委、縣政府為了搞好勞務輸出,主要領導先后四次帶領勞動、教育、廣電等部門對市場進行考察,對各城市的用工需求量、勞動力素質要求、就業工程基礎進行了分析。在縣委、縣政府積極主動爭取下,大連市勞動部門把林口縣確定為勞務輸出基地縣,獲得了勞動力準入資格。
2.積極開展培訓教育,變體能型輸出為技能型輸出。要建立健全勞務輸出培訓體系,提高勞務輸出人員的職業技術。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基地、培訓教育基地的功能,積極開展有特色、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活動,打造勞動力品牌,提升勞務輸出檔次,大力發展“訂單”培訓,走先培訓、后輸出的路,促進勞務輸出的良性循環。安達市在強化人力資源有針對性培訓方面成績顯著,他們實行了“按單配藥”、“量體裁衣”。在得知大慶明月物業管理公司需要40名物業管理人員的消息后,對經過挑選的40名資源庫的人員進行了兩個月強化訓練,后全部被錄用。伊春市依托開發建設中形成的木材加工技術工人隊伍優勢,充分利用遠程培訓網絡和各林業局的培訓能力,重點培養木材加工技術人員,形成勞動力技術結構優勢,定點向綏芬河、俄羅斯輸出勞動力。對外出務工者要進行“講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的形象培訓,強化職業道德和禮儀教育,使提高素質、注重形象深入到每一名外出務工者的心中,把好出口關,樹立信譽品牌。不斷提高勞務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紀守法、吃苦耐勞的觀念。
3.做好思想工作,解決務工人員的后顧之憂。有的群眾對勞務輸出存在著“不知道,不理解,不認識,不積極”的傳統思想,所以必須做好宣傳工作。首先,必須做好立體化新聞媒介宣傳,如做專題電視講話,錄制專題片、發放宣傳品等活動。其次,也可采取以會代訓,走鄉走村座談,進行形象化、具體化教育或現身說法,做好思想工作。對外出勞務人員必須解決他們家里的困難。林口縣首先減免外出者的培訓費,為其購買車票,并適當減免其家庭的各種稅費,解決子女上學困難、地沒人種等問題,同時又負責與企業簽訂合同,把務工人員的權利和義務置于法律的保護下,確保了外出勞務人員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