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公民的政治參與奠定了基礎,在我黨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我國公民能夠廣泛深入地參與政治生活,使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進入一個新里程。由于我國國情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公民政治參與還不成熟,應進一步豐富公民政治參與的物質基礎,創新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加強政治參與的宣傳,增強公民政治參與的主體意識;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參與的渠道;推進市民社會建設,構建擴大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參與的環境和條件;健全、完善有利于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具體制度。
關鍵詞:公民;政治參與;渠道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215-02
政治參與的一般意義就是普通的公民通過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的決定與政府活動相關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為。政治參與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有重要的影響。一、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發展的現狀
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公民的政治參與奠定了基礎,在我黨的有效的政策支持下,我國公民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廣泛深入地參與政治生活,這使得我國的民主政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公民的政治參與使中國民主政治發展進入一個新里程。中國共產黨從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發展建設了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參與體系。公民政治參與的物質經濟基礎有了很大提高,公民政治參與行為日趨多元化和理性化。當前中國的政治參與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政治參與主體具有廣泛性。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工人、農民、工商業者、知識分子、婦女、青年等各行業者成為廣泛參與政治的主體。
(二)政治參與主體的行為特征有所變化。從參與的目的動因來看,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正由被動向積極主動轉變。
(三)健全的政治參與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參與政治生活權利的根本保障。公民可以向各民主黨派和社會組織反映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從而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廣大人民群眾還通過居民委員會等城鄉性自治組織直接依法實現民主政治參與,保障自己的合法政治權利。
二、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必要性
民主政治發展的最佳模式是國家的政治結構和政治生活有秩序地和現代社會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我國在發展公民政治參與、促進政治發展的任務上,與其他國家相比更加必要和緊迫。
首先是古代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不良影響。從歷史原因來看,中國的民主傳統非常薄弱,一些舊社會的政治弊端,如專制特權及法制不健全等,對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阻礙。對此,鄧小平作過深刻分析:“革命隊伍內的家長制作風,除了使個人高度集權以外,還使個人凌駕于組織之上,組織成為個人的工具。”
其次是我國在民主政治建設道路上所走的彎路。我國建國之初過分強調計劃經濟體制,致使民主政治建設一度被擱置,個人主義以新的形式出現,政治取向高度集中對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產生了消極影響,鄧小平指出,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民主“是歷史上最廣泛的民主。在民主的實踐方面,我們過去做得不夠,并且犯過錯。”
再次是民主政治發展在實行過程中所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人民民眾的民主意識與民主觀念淡薄,民主生活還處在初級階段,集中體現在要么毫無意見,要么嚴重違反原則和制度,不能真正使用甚至濫用民主,此所 謂“大民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取得了迅速發展,為建設與發展民主政治和擴大公民政治參與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首先,我國現有政治制度在法律上給予根本保障。從選舉到監督的一整套規則都體現在我國憲法中,使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在根本大法上得到保障。其次,改革開放為政治參與提供更多機遇。“社會主義愈發展,民主也愈發展。”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公民提供更多的發展機遇,中國當代的政治發展要求公民廣泛地參與政治。公民的政治參與是國家各級政權組織機構選舉進行的前提條件,是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權利的根本途徑。公民政治參與是實現社會主義民主、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生生不息的力量,是人民“當家作主”在實踐中的真正體現,也是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一種重要資源和驅動力量。
三、我國公民政治參與渠道不完善之原因分析
由于我國國情等因素的影響,我國公民政治參與還不成熟。具體來說,當前中國公民政治參與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如下方面。
1.公民政治參與的意識不強、整體水平較低、整體能力較弱。經濟落后阻礙公民廣泛深入開展政治參與,教育科學文化落后削弱了公民政治參與能力。“一個國家如果有許多人不識字,就不可能有現代化的民主。”
2.政治參與水平整體的不平衡性。由于人們來自不同地域或階層對政治參與的反應各不相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治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削弱了政治參與的社會基礎,阻礙了政治參與水平的提高。
3.政治參與機制不完善。相關具體制度缺位,參與渠道不通暢,制度化水平低,阻礙了公民進行深入的政治參與
4.由于制度化政治參與渠道不健全,責任追究制度未建立或不健全,信訪制度解決問題的能力低,不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四、公民政治參與的有效途徑
(一)豐富公民政治參與的物質基礎,創新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
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政治活動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物質基礎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與之相適應,公民參與政治也日趨進步,但是我們也不能忽略,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目前還處于一種初級階段。因此,我們要縮減政治參與的成本,要提高生產力水平,降低公民政治參與的門檻。
(二)加強政治參與的宣傳,增強公民政治參與的主體意識
公民的政治參與不但需要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要真正全面地實現政治參與,還取決于公民的主體意識。因此,促進與發展公民的政治參與,必須努力塑造全新的政治文化,加大對公民的政治教育力度,使公民的主體意識增強,鼓勵他們關心政治、重視政治并參與政治。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公民意識”一詞首次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這對于促使公民政治教育發展,增強公民主動參與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三)面對社會發展新情況,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參與的渠道,不斷滿足公民日益增長的政治參與的需要
一方面,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將會出現,社會關系也會出現新變動,公民的利益需求也會不斷增長,公民政治參與的意識會不斷增強,素質會不斷提高。因此,為了確保公民政治參與合理有效地進行必須建立新的渠道和途徑來,另一方面,新的科技手段也能更加合理地調整社會各種關系,使公民政治參與變得簡便易行,電視和網絡的出現,為政治信息的廣泛傳播、公民政治利益的自由表達和政治透明度的提高提供了平臺。
(四)推進市民社會建設,構建擴大公民合理有序政治參與的環境和條件
在傳統中國社會,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合二為一。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國的社會出現新的變化,社會階層出現新的變化,國家應該為市民社會發展營造寬松的環境,政府也應轉變觀念和職能,減少對社會生活的干預,發展市民社會,在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良性互動中,實現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協調發展。在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相互制約中,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五)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具體制度
按照中共十六大的精神,在“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的制度建設方面,除了要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更要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作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是實現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途徑和最高實現形式,體現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同時也應是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的重要渠道。
參考文獻:
[1]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
[2] 陶東明,等.當代中國政治參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104.
[3] 柳伍氏.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五大特征[J].學術探索,2004,(9).
[4] 柏特蘭·羅素.社會改造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93.
[5] 列寧.列寧全集:第43卷,.
[6] 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主要途徑——學習十七大報告有關論述的一點體會[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