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和”文化,其核心道德思想主要表現在“天人合一”和 “人際和諧”兩方面。在構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充分吸收和運用中國傳統“和”文化的寶貴資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和諧社會;“和”道德思想;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189-02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正是這種對實現社會和諧的孜孜追求孕育了我國豐富的以“和”為核心觀念的傳統道德思想。這種“和”傳統道德思想把追求和諧、建立大同作為社會理想和價值觀念,主張和諧、和睦、和平,提倡和以處眾、和衷共濟、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其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了寶貴的思想基礎和文化資源,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積極作用。概括地講,“和”道德思想的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和”道德思想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重要的思想文化資源
(一)“人際和諧”思想是建立以“大同社會”為核心和諧社會的道德準則
“人際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道德思想中的精髓。傳統文化提倡寬和處世,協調人際關系,創造“人和”的人際環境,追求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為主題的“大同”社會。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仁、義、禮、智、信、寬、勇、忠、恕、孝等一系列,旨在實現社會和諧的道德準則和建設大同社會的遠景理想。孔子提出過“和為貴”的觀點,以建立“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其政治理想,并將“仁”作為哲學思想的核心[1]。孔子所提出的理想人格是善于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從而創造和諧的人際環境。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又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其意是說,保持和諧而不結黨營私,行為莊重而不與他人爭執,善于團結別人而不搞小團體,才稱得上君子。在這里,孔子區別了“和”與“同”兩個概念,“和”是多樣性的統一,“同”是一味地附和乃至結黨營私。孔子還明確主張,君子應取前者而棄后者。可見,能夠寬厚待人,與人和諧相處,是君子人格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認為“人和”是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性因素。傳統“和”思想文化傾注了對“大同社會”這一個高度和諧的社會理想的不倦追求。《禮記·禮運篇》中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老子則設計出一個人與人之間“無欲”、“無為”、“無爭”,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為懷,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社會。同時,老子提出的“無欲”、“無為”、“無爭”,“知止”、“知足”等主張,無非是要人們效法天道,“有余以奉天下”,實現相對均衡。給人們描繪出了一幅彼此和諧相處,寬大為懷,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和諧社會景象。
(二)“天人合一”思想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和”道德思想中的一部分,它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強調人類應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而不能破壞自然,反對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對片面地利用自然與征服自然。“天人合一”思想是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古老而科學的原則,是我國哲學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易經》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2]孔子主張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即所謂“推已及人”、“成物成已”強調天、地、人的和諧發展。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莊子強調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荀子對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更是有一段名言:“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但是作為一種明確的文化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則是由北宋著名哲學家張載最先提出來的。他認為儒者“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協調,主張窮理盡性,“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4],以完成人道,實現天道,最終達到天道與人道的統一。王陽明,把對“天人”關系的詮釋做到了真正的所謂“合一”,“我心便是宇宙”、“心外無物”。這時的“天”已經不是物質意義上的天,而只是人的思想向外延伸,不是人與天合,而是天與人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同時,根據天人合一的觀念,要求人的行為應該順天理、守天則,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達至天人王陽明說的“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5]概括起來,他們的理論的共同點即在于“溶小己入大我”,或“化小己為大我”。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主張有機地、整體地去看待天地間的萬事萬物。
二、“和”道德思想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價值體現
從以上論述可知,中國傳統“和”道德思想的內容十分豐富,對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繁榮起了主要作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社會建構目標的中國特色印跡,直接來源于對中國傳統“和”道德思想的創造性繼承,同時又有新的發展,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傳承關系。同時,不同的時代背景又賦予兩者不同的內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又是對傳統文化“和”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天人合一”思想,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
中國哲學的根本觀念是“天人合一”。中國古代哲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念,要求以和善、友愛的態度對待自然萬物,保護自然資源,要求遵循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從哲學上說是矛盾的同一、一致,和諧的本質是事物發展的平衡,任何社會不可能沒有矛盾,在矛盾運動中總會出現不和諧的狀況,和諧社會就是在矛盾運動的過程中不斷解決不和諧的狀況而實現的。因此,沒有和諧穩定的生態文明,就不可構建和諧社會。我們要認真總結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出現的經驗教訓,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發展是建構現代和諧社會的基礎。沒有可持續性發展的資源和空間,建構和諧社會只會是無米之炊。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其1987年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自正式提出以來,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豐富。與此同時,黨中央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濟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五個統籌”,就是指這五個方面的結合、兼顧、并舉、協調與和諧。社會經濟的增長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進而言之,和諧社會所要求的可持續發展,既是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統籌,以及人口、資源、環境、生態的平衡,也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的協調。由此可見,“天人合一”這一古老的哲學命題與當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之間有內在的契合,它既可以給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某種理論支撐,又可以給現代化生態學、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學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料,是我們今天研究和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視。
(二)“人際和諧”思想,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價值需求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際和諧”的思想,這種和諧共生文化成為中國特點社會穩定的文化底蘊。和諧社會現實和理想兩個層次的內容從橫向上看,體現為政治治理層面的“政通”和社會倫理方面的“人和”[6]。這兩個方面也正是當代和諧社會的實質內涵和現實表征。也就是說,當代和諧社會建設的內容主要是社會治理層面的“政通:政治治理清明、通達、有效,即在社會的經濟、政治與文化三個領域都實現良好的治理,實現對社會的“善治”。而“人和”是和諧社會的主體基礎和體現,“人和”主要強調的是人的身心和諧,家國天下的社會人際和諧。這也正是我們今天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之所在。所謂和諧社會,實際上是一個有矛盾的、有差別的多元化社會,是一個容納矛盾而且有辦法解決這些矛盾的社會。是由不同的主體和觀念組成,社會的個體和群體存在著不停的分化,是“和而不同”的社會。
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既要“和”,就要對社會中存在的矛盾,沖突“不偏不易”,既不要激進革之,也不要頹而任之,而是在兩極之間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采取正確的態度解決和緩和矛盾沖突,正所謂“極高明,道中庸”。在現代和諧社會里面的人際關系應該是一種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是處理和建立現代和諧社會的基本準則[7]。人際關系越和諧,就越能消除社會矛盾,社會風氣就越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可以減少為“和衷共濟”的團結精神提供了植根發育的深厚土壤。
參考文獻:
[1] 孫玉霞,張雅麗.中國傳統“和”文化與構建和諧社會[J].貴州社會科學,2005,(6).
[2]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58.
[3] 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109.
[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2.
[5] 李澤厚.論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1988:145.
[6] 莫詩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的理論溯源[J].學術論壇,2006,(7).
[7] 李川國.中國和諧傳統文化與現代和諧社會的建構[J]. 理論月刊,2006,(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