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實踐推動激勵理論不斷創新發展,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基因。激勵理論的現狀及其內在矛盾孕育著自身發展的內在動力,現代性的時代反思和人文關懷的現實訴求更加推動了激勵理論的發展。注入人文元素的人文激勵是激勵理論發展的必然邏輯,作為嶄新的樣式,核心是實現人的本質力量最大化,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整個過程無不體現著一種深切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人文激勵;人文關懷;現代性
中圖分類號:C93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193-03
激勵本質上是通過不斷激發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激發人的潛能,達到實現人的發展,為了人、服務人、發展人是激勵所要堅持的價值取向。基于對人的科學理解的激勵理論必須植根于當代人的生活世界,密切關注人的現實生活,而不是對人生活的剝離,更不是抽象為一種駕馭人的工具。當前,呼喚一種體現時代精神的激勵理論——人文激勵。人文激勵有著生成的動力和科學內涵,彰顯激勵理論發展的必然邏輯。
一、人文激勵孕育的激勵層林
激勵理論隨著社會的發展,已成為現代激勵層林,對激勵的理解更是蔚為大觀,只能就其本質進行粗線條的評析。
(一)中國傳統激勵理論
激勵思想在我國歷史上源遠流長,中國古代政治家、軍事家在治國治軍等方面在實踐基礎上對激勵思想的論述非常豐富。更多的集中于古代的兵書與儒家思想中。在運用情感激勵、懲罰激勵、目標激勵等激勵方法上有著一定的經驗。這些激勵思想今天仍具有很強的歷史傳承價值。但是中國幾千年處在宗法和官本位統治的社會中,激勵的實施具有明顯的功利性,隱藏背后的“民本觀”中的激勵雖然含有愛民、惜民的人文色彩,但更多的是維護王權代表下的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真正實現人的發展,得到人之為人的尊重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切實際。
(二)西方現代激勵理論
來自西方的激勵理論,主要包括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奧德賽的ERG理論、麥克利蘭的成績激勵論、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弗洛姆的期望激勵理論、亞當斯的公平理論、洛克的目標設置理論、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勒溫的場動力論、波特和勞勒的綜合激勵模式等。這些激勵思想的發展,體現著不同的人性假設,有的關于自然人假設的激勵理論,有的關于理性經濟人假設的激勵理論,有的關于自我實現人假設的激勵理論,有的關于復雜人假設的激勵理論等。這些激勵理論雖然有其一定的時代價值和現代參考價值,但其離開人的社會性、階級性,用一種個人主義的價值觀,終歸會因對人的假設條件的“單向度”根基不穩而逐漸暴露固有的弊端,受到挑戰。由于其局限性,決定了不可能從根本上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我國現代激勵理論
有很多學者在運用西方激勵理論時,多注重結合中國國情和實際工作需要,并融合了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知識,探索出具有一定實踐價值的激勵理論。有的從個人激勵、團隊激勵和組織激勵的角度研究激勵理論與方法;有的從工作設計、薪酬福利、員工待股、目標設置、績效考評、員工授權、培訓開發、組織環境等方面研究激勵理論與方法;有的從激勵技術角度研究激勵理論與方法等。[1] 如俞文釗的同步激勵論和全方位激勵模式,駱云霞的“態度改變理論和價值激勵論”,趙振宇的“自我激勵論”,鄭國鐸的動態激勵論,蘇東水的“人為激勵論”。這些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對人的認識的深化為支撐,凸顯出激勵全過程中對人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在具體應用中缺乏深厚的人文支撐,從其實踐看不免又回到重工具理性的困境。
二、人文激勵生成的推動力
激勵理論的現狀為現代激勵理論的發展,或者說一種基于人的科學理解且體現時代精神并充滿人文元素的人文激勵的出場提供了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還需要一種推動力。任何一種事物要想保持生命力都必須在它所處的那個時代中找到現實的生長點,否則,就難逃被時代所遺棄的命運,同樣,激勵要想維護其當前條件下的有效性,保持其自身的應用價值,也必須時刻關注社會現實,獲得與時代一致的品格和意蘊。
(一)現代性的時代反思
當今時代是日新月異的時代,現代科技為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等活動創造了便利條件,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為促進與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豐厚的物質條件,社會主義的不斷完善為人們的社會交往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規范,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讓人們置身于全球共享人類的文明成果。人們在沉浸于各種喜悅的同時,又感到了絲絲隱憂,社會的負面影響開始震顫著人們的心靈,現代性的陰影籠罩著一部分人們,精神空虛、精神失落腐蝕著人的意志、人的追求,受各種不良思潮的影響,追求物化、金錢和享受的生活已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神圣的東西很容易遭到褻瀆。現代性中的認同危機,如方向感的喪失和定位的偏差,核心價值的喪失和道德框架的四分五裂,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格格不入等導致了對人的需要的頭腳顛倒,合理的需要變成不合理的需要,錯誤的需要自認為正確的需要,主流的需要也與非主流的需要發生次序顛倒。激勵者和被激勵者的心智模式發生新的變化,變化后的心智模式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影響其對事物的正確認識,過去不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的,今天要么默許,要么成為一種時尚。為調動人的一時積極性,迎合人的低級需要,遷就庸俗的需求思潮,造成了激勵行為的嚴重扭曲。激勵者人格魅力的下降,減少激勵的誠信度。對被激勵者而言,不僅要聽扣人心弦的激勵言辭,更要看激勵者實實在在的具體行動。激勵場也經受多維挑戰,激勵場處在開放的狀態下擴大新鮮激勵源的來源渠道的同時對屏蔽各種負面信息也面臨著失效、失范、失真的危險。面對嚴峻的現實情況,激勵理論從滿足人的單級需求向多極需求轉變,低端需要向高端需要轉變,從一般性物質需要轉向精神性需要,是否就能改變這一尷尬的境況呢?情況固然有一些好轉,一些學者也是這樣撰文論述的,但是在缺乏人文底蘊的激勵下,往往適得其反,除非激勵者也進行價值觀顛倒下的實施。
(二)人文關懷的現實訴求
人文關懷是一個復雜的發展性概念,同時又具有強烈的現實性,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人文關懷有層次性,取決于人的需要,既是情感的關懷,又是物質的關懷;既是寬泛的,又是具體的;既是現實的,又是超越性的。人文關懷作為哲學的重要命題,就是指對人的主體地位、對符合人性的需求、生存狀態、生活條件以及保障的關注,對人的尊嚴、人格、誠信、善與愛等品質的肯定,是對人類的幸福與自由的追求,其核心表現為對人的精神的重視以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文關懷的現實訴求是什么?我們可以從人文關懷所處的歷史方位得到一種很好的解答。時空坐標,我國正處在歷史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是發展的黃金期也是矛盾的凸顯期;思想坐標,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原則和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當代時代的思想坐標;文化坐標,黨的十七大把人文關懷列在建設和諧文化和培養文明風尚之中。[2]從千呼萬喚始出來到形成一種執政理念,達成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思想而逐漸深入人心,成為衡量一切的價值尺度。激勵的實施也在所難免,也必然堅持這種本質要求,要求激勵實施中從過程到目標滲透人文精神的培育,在人文關懷的土壤中賦予激勵以新時代的人文內涵,即維護人的尊嚴和價值,著眼于培養人們樹立開拓進取的人生態度,莊嚴崇高的道德感、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鮮明的個性意識與集體主義風格,健康開放的文化心態與精神風貌來實現人的自由和平等。激勵作為人文關懷的重要實施方式,也將不斷拓展人文關懷的外延,促使人文關懷的更好實施。
三、人文激勵的內涵
人文激勵具有深刻理論內涵,是對生活世界中人的激勵。
(一)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思想是人文激勵的最直接理論基礎之一
馬克思主義是充滿了人文關懷,以其整體性貫穿于馬克思主義整個思想體系,出發點是人,過程服務人,目標指向人,“從社會歷史與人的發展來看,這才是一種具有偉大歷史感的具有現實意義的深刻的人文關懷。”[3]我們認為其實質“就是強調要關心和重視作為社會歷史活動的主體力量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及其滿足,要求一切社會歷史活動,尤其是一切社會治理理念和措施,都必須在根本上造福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有利于人民群眾作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及其才能的全面發展。”[4]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體現了價值觀與歷史觀的統一、批判性與建構性的統一、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現實性與理想性的統一。這種特性賦予了人文激勵的價值取向、現實的行為準則和具體的評價標準。
(二)馬克思主義激勵思想是人文激勵的最直接理論基礎之二
馬克思主義激勵認為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是重要手段,促進人的發展是激勵的終極目標,而需要是激勵的最根本基點。人以其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而區別于一切動物。人的需要的無限性和廣泛性呈現出內在必然性。人的需要的內在必然性表現為,人總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衡量一切,改造一切。這種作為內在必然性的需要本身又是在各種外部條件的嚴格制約下形成的,如自然條件的制約、歷史條件的制約、生產條件的制約和交往條件的制約等,而不是自由地產生的。人作為需要的矛盾體,內在必然性注定了要為自己的需要而奮斗,但其外部制約性又導致了人永遠不能如內在所期望的那樣。僅僅認識這一點還不夠,還必須對人的需要實施真正的人文關懷,這種激勵的基點才是我們所期望的。激勵的實質就是通過影響人的需求和動機達到引導人的行為的目的。我們要在人文關懷中調節需要、誘發需要、發展需要,追求首位需要、創造主導需要、對待真實需要、滿足合理需要。人文激勵在滿足符合社會發展的主導需要和符合個人發展的合理需要的內在統一中,尋求一種符合時代需求的超越性發展。
(三)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和激勵思想又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石,以人的科學認識為出發點,是思想上的邏輯延伸
跟歷史唯心主義相反,歷史唯物主義不是以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質諸如此類的概念為出發點,而是以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為出發點來解釋歷史。也就是說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不能離開具體的社會關系去談人、人性、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價值等,不能離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對社會關系的改造去謀求人文關懷和激勵。在對人的本質認識上,指出人的本質是人的自由自覺的勞動,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精神屬性的統一,需要即人的本性,體現出對人的認識的全面性和具體性,有別于傳統和西方對人認識的片面性和抽象性。正是由于堅持了唯物史觀和對人的本質認識的完整性,所以,必然決定了人文激勵具有科學的內涵。
人文激勵是激勵理論對人的理解沿著從工具、要素、資源、資本的歷史認識路線轉向到人是目的,是一種批判性、超越性的轉向現實生活的回歸。人文激勵是基于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和激勵思想的激勵,是以人為本的激勵,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激勵,是實現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激勵。人文激勵的過程同時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過程。在人文精神培育中,提高激勵者和被激勵者的人文素養和思想認識,筑牢情感之源、思想之源、精神之源,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供一片精神的濕地。這就要求注重引導改變不正確的心智模式、思維方式,使之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及集體需要,從而實現被激勵者對激勵的自我認同,達到從他激勵到自激勵的轉變,形成良好的自激勵養成。整個激勵過程強制性因素減少,整個人文激勵體現出服務性特色,減少了功利性色彩。由于更加重視對被激勵者的個人發展與激勵場的共同發展的和諧,被激勵者也從一般能力向創新能力轉變,潛能向顯能轉變,階段性向終身轉變,激勵場處于人文關懷之中,抵制外界多種干擾和侵蝕的能力得到有效加強。
四、人文激勵的現實著力點
人文激勵作為新的激勵樣式,雖然體現出發展的必然邏輯,但在新的時空境遇下應然價值并不直接決定著實然價值,促進人文激勵從應然態轉到實然態至少要求做到以下兩點。
(一)堅持實踐思維
人文激勵的實施需要堅持正確的思維方式。從其理論基石和本質內涵看,人文激勵堅持實踐思維方式,有助于克服主客二分的思維傾向,克服向內求的經驗體悟思維方式與向外求的理性思維的各執一端。思維方式是思維主體在實踐活動基礎上借助于思維形式來認識和把握對象本質的某種手段、途徑和思路,一旦形成,就會內化在人的頭腦中,積淀為思維模式,符合規律就會對人們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產生積極的影響,否則就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人的思維的最本質和最切近的基礎,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變化”,人的思維“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5]人文激勵思維同樣要遵循這一規律。中國傳統激勵思維注重人的倫理綱常,以人倫為中心,刻意追求天道與人道的結合,注重內心體驗。西方傳統激勵思維重視科學理性,大膽質疑,富有探索精神。兩種思維既有其積極的作用,但是消極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暴露,對一些問題解釋缺乏科學的應答。沒有科學的世界觀為指導,思維的創新固然可以在短時見效,終歸會像黑格爾那樣無論辯證法怎樣變也一定落入歷史的窠臼。實踐思維克服了單純主體性思維和單純客體性思維的不足。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6]一定社會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發生了變革,人的生活方式也要發生變化,而人的生活方式是人文激勵的重要視閾。實踐思維提供了正確認識人文激勵的密碼,有助于認識人文激勵的內容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愈加豐富內涵、拓展外延。因此,要隨著時代的變化為人文激勵注入新的基因,增添新的活力。
(二)堅持人文評價
人文評價促進人文激勵堅持正確的實踐價值取向。人文評價是基于人文關懷,體現人文精神的綜合性評價,是工具性評價和價值性評價的結合。人文激勵注重對人激勵的長久效應,而不是短暫效應,決定了評價標準的視界不同于一般激勵理論。一是人文評價要突出激勵場的人文環境建設指標。人文環境是人文激勵場的重要場域。健全的人文環境是和諧和健康向上的,能夠形成強大的正向磁場效應,使激勵行為聚焦于激勵目標,而不健全的人文環境充斥著與激勵行為不相符的因素,內耗降低了合力效應。人文環境評價的核心在于激勵場是否體現人文精神的培育氛圍。二是人文評價要凸顯人文機制建構指標。公平機制、民主機制、心理疏導機制是人文機制的重要評價指標。激勵雙方的平等地位,主體性發揮程度,民主意識的培育,對于提高人文激勵的透明度和營造人文激勵激勵者和被激勵者相處的和諧氛圍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三是人文評價要注重人文咨詢指標。人文咨詢的全程跟蹤,實行導航式全程制導,而不是一次性投擲,能夠全時段的提供建議和咨詢保障,以此對整個激勵過程圍繞激勵目標不斷得到調試和優化。人文咨詢的服務性、全程性、便捷性是重要的參考因子。總之,人文指標的設定,關涉著人文評價的質量,從而影響著人文激勵的實施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春方.激勵理論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2004:3-4.
[2] 邱偉光.人文關懷的歷史方位與育人效應[J].思想理論教育,2008,(13):17.
[3] 張傳開.歷史唯物主義及其人文關懷[J].哲學研究,2008,(10):35.
[4] 高湘澤.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主義人文關懷[J].社會科學輯刊,2004,(3):24.
[5]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51,465.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