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社會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文化環境和官僚文化意識對我國私營企業的發展帶來嚴重的隱形干預。私營企業內部“子承父業”、“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文化思想制約企業制度創新和自身發展。“差序格局”的“家文化”,使職業經理人難以得到重視。社會各界應樹立現代市場經濟文化所需要的法治精神,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加大執法力度,有效地保護私營企業的合法權益;淡化官僚文化意識,為私營企業創造更加自由寬松的經營環境。私營企業主應消除傳統文化中的落后觀念,科學地運用契約手段進行企業制度創新。
關鍵詞:傳統文化;市場經濟;文化精神;私營企業
中圖分類號:F121.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010-02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巨大成果就是推進了私營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私營企業在生產經營效率、吸收就業、創造GDP等方面顯示了強大的市場活力,并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然而,在進一步深化市場化改革、培育成熟的市場經濟的進程中,來自政府部門和私營企業自身的落后的傳統文化意識卻嚴重地阻礙了私營企業的發展。
一、中國傳統文化意識對我國私營企業發展的影響
1.政府部門的傳統文化意識對我國私營企業發展的影響。(1)中國社會重“人治”、輕“法治”的傳統文化意識對我國私營企業的發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從官方文獻來看,我國建立了比較完善的法學體系,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法律條文;從物質要素來看,我國擁有龐大的法制機構;從專業人力資源的配備來看,我國擁有眾多的警察、律師與法官。然而,當私營企業的權益受到侵害時,最盛行的辦法不是求助法律,而是私下里利用自己與政府官員的關系來解決,對雙方當事人哪一方有利,取決于某一方官勢的大小。本來應由法律本身來解決的問題,演變成了權力之間的較量。這種“人治”文化與市場經濟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馳,嚴重阻礙私營企業的發展和市場經濟的成熟。這種傳統的、陳舊的、落后的文化意識必然帶來嚴重的司法監督問題。2002年哈爾濱天圓金融信息咨詢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左安一(私營企業主)一案,充分說明了這一點。2002年9月30日,左安一以“詐騙罪”被刑事拘留,至2005年12月29日,左因被誤判被剝奪了將近3年半的人身自由。2006年1月7日,包括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前主任周道鸞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儲槐植教授等在內的6位著名的刑事法專家在北京聯合對本案第二次一審判決中存在的錯誤和問題進行了研討和論證,一致認為,一審法院的第二次一審判決是錯誤判決,應當依法予以糾正。這樣的案件令人深思、發人深省。(2)官僚文化意識根深蒂固,對私營企業造成嚴重的隱形干預。一些地方政府官員甚至辦事員,嚴重缺乏市場經濟文化精神所要求的自由與民主意識。他們在執行公務時,腦袋里想的還是怎樣“管束”企業,而不是為企業服務。據調查,很多私營企業反映,政府職能部門,包括工商局、稅務局、衛生等部門的官員(包括一部分工作人員),在履行工作職責時,利用職務之便,為了一己私利,變著花樣向私營企業索取財物。
2.私營企業內部的傳統文化思想制約企業制度創新和自身發展。“子承父業”、“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至今仍然是大多數中國人的信條。這在我國私營企業管理中形成了“差序格局”的經典的“家文化”,職業經理人很難進入私企的核心管理層。絕大多數私營企業的接班人,都不使用職業經理人,更多的是親生子女或直系親屬。如浙江萬向集團、紅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格蘭仕集團等都是父位子承。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理論認為,親疏程度就像中心與波紋的關系,私營企業主以自己為中心,由己及人、由近及遠。第一圈是“親人”,即有血緣關系的家族成員;第二圈是“朋友”,包括同學、鄰居和其他自己熟悉的人;第三圈是“外人”,包括朋友介紹的或招聘的。離圓心的遠近決定某圈人在企業中的地位和收入的高低,離圓心越近的人地位越高、收入越多,由內往外,逐漸遞減。因此,職業經理人可能是第二圈到第四圈的人,也只能擔任這個范圍相應的職務和工作。形成“差序格局”人際關系的直接原因是企業主和職業經理人之間的互信度低。其社會原因是符合現代市場經濟文化的契約精神尚未形成,人們不重視契約的作用,不善于運用契約來促成有效的合作。當前,我國很多已完成資本原始積累的私營企業,規模不斷擴大,需要運用現代企業制度來管理企業,急需德才兼備的人才。然而,由于企業主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職業經理人難以得到重用,企業發展緩慢。
二、倡導市場經濟文化精神,促進我國私營企業健康發展
1.樹立現代市場經濟文化所需要的法治精神,有效地保護私營企業的合法權益。我國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關鍵在于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法治精神。因此,推崇法治精神、規范執法行為對私營企業權益的保護具有重要作用。最有效的辦法是:(1)制定適應私營企業發展的法律體系,從法律上肯定私營企業對公共事務信息的知情權、經濟利益表達權、政治民主參與權等。(2)進一步完善司法程序。應加快司法體制改革,保證程序公正,切實保護私營企業的權益。(3)形成憲法爭端審查機制,以便解決法律與法律之間、法律與行政法規之間、行政法規與地方法規之間、地方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的矛盾,以完備的法律體系保護私營經濟的權益。(4)盡快制定監督法。即通過監督法對行政執法的監督實現硬化規定,明確監督主體的職責和權限,從而消除立法空白和行政執法的死角。(5)切實貫徹《憲法》、《民法通則》和《中小企業促進法》,加大執法力度,解決私營企業負擔過重問題。
2.淡化官僚文化意識,為私營企業創造更加自由寬松的經營環境。市場經濟既是一種經濟制度,又是一種文化,而這種市場經濟文化與官僚政治文化是大相徑庭的。因此,我們應推崇市場經濟文化精神,不斷改造我國的官僚文化。一是應加強市場經濟文化意識的宣傳和培養,遏制官僚文化意識的繼續蔓延。在一個法制體系還不十分完善和不夠十分嚴謹的國家,在法制框架下的正式制度變遷必然受到非正式制度——即文化意識變遷的影響。因此,如何對國民進行市場經濟文化意識的教育、引導和培養是推進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重要課題。其中,私營企業與市場經濟具有天然的聯系,比較容易形成市場經濟文化意識。而在公共權力部門,包括黨政工機關、公檢法司以及政府職能部門的官員和辦事員,由于長期處在權利部門,在官僚文化環境中,很難自覺形成市場經濟文化意識,因此,在這個層面注入市場經濟文化意識,改變陳舊的官僚文化觀念,營造市場經濟文化環境顯得尤為重要。二是行政體制改革迫在眉睫。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席張曙光研究員曾于2007年6月在杭州舉辦的“中國政府管制體制改革”高層論壇中提到,只有放松政府管制才能建立起自由市場機制。清華大學王保樹教授認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的重大問題。并指出,政府職能轉型應表現為政府對經濟的適度干預,而且對經濟的適度干預必須置于法治之下,要將社會公共利益確定為首要目標。足見,重自由(市場)、輕(行政)管制、以民為本、改革官治的市場經濟文化觀念已被提到高層的議事日程。因此,行政體制改革的重點應從以下兩方面努力:第一,建設“服務型政府”,增強社會公共服務職能;改變經濟增長的主導模式;改革公共財政體制和公共投資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第二,積極發展民間組織,充分利用民間組織完善制衡機制,抵制腐敗,消除政府官員和辦事人員對私營企業的隱形干預,構建起自由、民主、和諧、寬松的市場經濟文化環境。
3.私營企業主應消除傳統文化中的落后觀念,科學地運用契約手段進行企業制度創新。西方的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滋生了契約精神,而契約精神加快了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的進程。可見,契約精神是推進市場經濟成熟的重要文化元素,也是我國深化市場化改革需要吸取的文化精神。因此,我們的私營企業主應從西方的市場經濟契約精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運用契約進行制度創新,推動企業快速發展。首先,應從觀念上摒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落后成分,“子承父業”、“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的傳統觀念已不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事實上,中國30多年來的市場化改革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以市場經濟觀念為主流的文化意識正在動搖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緣文化”——血緣、地緣與友緣,使陌生人之間的信任逐漸增加。因此,我們的私營企業主應從陳舊的文化樊籬中走出來,以先進的文化來引導自己的創業行為。其次,應科學地吸取西方的契約精神,用以推動企業制度創新。實行委托代理制,把經營權交給職業經理人是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推動企業擴張的重要途徑。西方的委托代理制比較成熟,委托代理雙方的責權利具有明確的、硬性的契約約束,而且具有法律保障。因此,我們的私營業主應充分借鑒西方的委托代理制的成功經驗為企業發展服務。“誠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也是構建道德框架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在經濟領域所起的作用并不明顯,因為這種傳統文化意識,是主觀的,也是不穩定的。而契約是客觀的,是穩定的。所以,私營業主應更多地學會運用契約來改革企業的治理結構,建立起高效穩固的現代企業制度。這既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崇市場經濟文化精神、深化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王相欽,吳太昌.中國近代商業史論[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9.
[2] 林鑾珠.浙江民營家族企業產權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J].華東經濟管理,2007,(2).
[3] 韓福國.民營經濟制度變遷中的工商聯組織的雙重代理[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 汪洪濤.制度經濟學——制度及制度變遷性質解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