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綠色GDP大行其道,環境問題成為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困擾。作為解決環境問題有效工具之一的環境責任保險在我國的境遇不佳。環境責任保險的準公共產品屬性、外部性和公益性等特征對其市場業務產生了重大的經濟學影響。基于我國目前的國情和環境責任保險的經濟學屬性,實行以強制為主、有效結合政府引導和扶持的發展模式有利于實現環境責任保險持續快速的發展。
關鍵詞:環境責任保險;準公共產品;外部性;公益性
中圖分類號:F840.6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110-03
在嚴峻的環境形勢和高昂的環保呼聲的背景下,我國于上世紀90年代初由保險公司和環保部門合作推出了環境責任保險。環境責任保險的探索和嘗試依次在大連、沈陽、長春、吉林等城市相繼展開。但是自愿保險模式下的試點情況非常不如人意。發展狀況相對較好的大連市1991年到1995年的賠付率只有5.7%,沈陽、吉林試點工作開展后的3年內賠付率為零,遠遠低于國內其他險種50%左右的賠付率。在試點地區業務開展以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市場反應冷淡,投保比例極低,甚至為零投保,有的城市因無企業投保,已處于停頓狀態。我國環境責任保險為何長期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這是否只是個案現象呢?對環境責任保險的經濟學分析有利于從根本上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并提出有效改善這一窘境的建議和對策。
一、環境責任保險的準公共產品屬性
根據受益人的范圍不同,西方經濟學把產品劃分為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根據兩種產品截然不同的性質采用完全不同的消費方式和提供方式。公共產品是指消費過程中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完全由國家提供的產品。私人產品是與公共產品相對立的概念,是指在消費過程中具有競爭性和排他性的由私人企業提供的產品。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常見的產品并非絕對表現為公共產品或是私人產品,而是通常介于兩個極點之間、兼有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的某些性質。該類產品所提供的利益的一部分由其所有者享有,是可分的,從而具有私人產品的特征;但其利益的另一部分可以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是不可分的,所以又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這種現象被稱為利益外溢現象,這類產品被稱為準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一般不完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點。它可能由私人企業通過市場機制提供,其價格實際上是一種排他的手段。該類產品的邊際成本一般低于平均成本,但是也不一定是零。實際上,任何有外部性效益的產品,就有準公共產品的特點。
私人產品的消費具有絕對的排他性,當一個人消費它時,其他人就不能同時消費該產品,因此,私人產品可通過市場對生產者的激勵而產生,也就是說,私人產品可以通過市場的配置實現最有產量的生產。公共產品卻必須由政府提供。介于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之間的準公共產品的生產應該在市場機制運作下由政府加以規劃和組織,才能夠實現其效率。環境責任保險作為一種準公共產品,由于其利益可以由所有者以外的人享有的那部分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因此,很容易產生“搭便車”的現象,即不承擔治理環境成本,卻享受治理環境的好處。當“搭便車”的現象變得普遍時,一部分環境責任保險的購買者就會陸續地選擇退出保險市場,如此下去,自愿模式下的環境責任保險將無以為繼。①
二、外部性特征影響下的環境責任保險市場供求分析
經濟學上,外部性是指不能直接反映在市場或者價格中的額外成本或額外受益。它具體包括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種情況。環境問題的重要特點,就在于其“外部不經濟性”,即市場主體行為對環境資源的不利影響由該主體以外的第二方——他人和后代人承擔。這樣,一方面,投資者沒有為其付出的成本得到全部應有的收益,另一方面,污染者沒有為其產生的負外部性行為相應付費,也沒有對環境資源進行補償性的投入,結果只可能是環境資源由于投入不足和過度使用而產生破壞、退化、甚至衰竭,這就是“公地的悲劇”。
科斯認為,有效的產權制度①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外部性;只要產權是明確的,私人之間的自由契約可以使外部影響“內部化”,從而實現帕累托最優狀態,無需政府插手市場具有自我矯正的功能。他認為之所以出現嚴重的環境問題是因為環境產權不明確,而環境產權不明確的原因是因為界定產權需要較高的交易費用。我國的環境產權包括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以國有制為主,產權主體屬于全體公民。在具體的管理運作方式上,前者由國家設立中央和地方各級各類資源管理部門,作為全民的代理人,負責不同國有資源的管理;后者一般由公眾推舉出代表,負責資源的管理,公眾在一定的組織規程下共同開發利用;兩種所有制下,資源均不能隨意轉讓或者買賣。在這兩種情形下都是由代理人履行管理、利用和分配環境資源的權利,以最大限度保證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和公平分配。這種字面的界定看似完美,可是從實際操作來看,形成了環境資源的產權不明晰或多重產權。事實上,理想的環境資源公民所有在我國并不存在。而且,在實際管理和經營中,也不可能讓所有的產權主體(每個公民)都來行使其權利,因為這樣做不僅操作成本極高,而且效率相對低下。而多重產權則造成多個所有者競相對資源進行超負荷使用,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在環境產權沒有明晰的情況下,所有個人和企業都有使用環境資源的自由,這種自由既包括享受優美環境的自由,也包括排放污染物的自由。因此,環境產權的特殊性使其必然不具備有效產權的三大特征中的兩項:排他性和可自由轉讓性——環境產權在理論上應是全民所有,事實上并非如此,明顯具有不可排他性;環境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以及我國環境產權的所有制形式也意味著環境產權的不可自由轉讓性。這樣,外部性就成為環境問題的一個重要特征。另外,環境責任保險存在著明顯的正外部性效應。在這些效應的影響下,我國商業化經營的環境責任保險陷入了“有效需求不足、供給短缺”的市場失靈境地。
(一) 環境污染的負外部性造成環境責任保險“有效需求不足”
負外部性也叫外部不經濟,即指生產者的生產行為或者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給其他經濟主體帶來了損害或者額外成本而沒有相應補償受害主體。環境污染具有典型的負外部性效應,即排污企業的行為對環境資源的不利影響由該企業以外的第三方——他人和后代人承擔。所以,污染企業在決定生產、投資、消費等活動時,往往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所面臨的各種選擇的成本和收益,而對經濟活動所需的環境要素的投入和產出,特別是由此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后果(如對財產、人體健康、生產生活活動、環境的舒適性以及環境美學價值的損害等),卻沒有或者沒有完全折合成與企業經營效益有關的成本和收益,因而不能影響其決策。污染企業在各自的成本分析中利用的是私人成本,而不是社會成本②。事實上,社會成本一般遠遠大于私人成本。完全依靠市場本身所帶給保險合同雙方的利益驅動明顯不足,使得保險公司和潛在污染企業之間無法大規模達成環境責任保險契約,以完成環境責任保險制度本身所追求的分擔環境責任風險的政策目標。因此,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預下,污染企業一般不會選擇自愿購買環境責任保險。環境責任保險市場呈現出有效需求不足的態勢。
如圖1所示,保險公司提供環境責任保險的私人邊際成本為MPC,相應的社會邊際成本為MSC,圖中的XC部分表示的即為社會邊際成本大于私人邊際成本的差額部分。在此,假設只考慮環境產權的負外部性特性,則保險公司提供環境責任保險的私人邊際收益等于其帶來的社會邊際收益,同為MR,即需求曲線。保險公司和社會分別按照各自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確定環境責任保險的最佳均衡產量Qp和Qs。Qp>Qs,說明社會的最優數量低于市場的均衡數量,即社會的環境責任保險“有效需求不足”。
(二) 環境責任保險的正外部性導致其“供應短缺”
經濟學上,單個經濟單位的一項經濟活動會給社會上其他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不能由此而得到補償。此時,這個人從其活動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該活動所帶來的社會利益。這種性質的外部影響被稱為“正外部性”,即“外部經濟”。 正外部性在于產品的某些效益估值沒有被視為產品需求的一部分,于是邊際社會收益就超過了私人邊際收益。這里要區分三種邊際收益:一是邊際社會收益(MSB),是指因供應一個單位的商品或勞務而受益的全體個人的總估值;二是邊際私人收益(MPB),是指因購買一個單位商品或勞務而“直接” 受益的個人估值的總和;三是邊際外部收益(XB) ,即因購買一個單位的商品或勞務而 “間接” 受益的個人估值的總和。因此,MSB= MPB +XB,且 MSB>MPB。同樣,環境責任保險產生的正外部性,表現為邊際私人收益(MPB)小于邊際社會收益(MSB)。原因可能在于環境責任保險保險金的賠償多是巨額支付并且展業的進行、承保范圍的確定、定損、理賠等環節難度都很大,這使得環境責任保險的經營成本較高,邊際私人收益較小。同時,環境責任保險具有公益性,代表社會利益的政府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就可獲得環境責任保險帶來的好處,邊際社會收益較大。而保險公司生產環境責任保險時,邊際私人收益卻小于邊際社會收益,正外部性由此產生。
環境責任保險的正外部性會產生兩種結果:一是如果按照社會期望的最佳供應量提供環境責任保險,商業保險公司的經營必然虧損,最終導致環境責任保險業務萎縮或者商業保險公司退出環境責任保險領域而經營其他有利潤空間的險種;二是在同樣價格(成本)的條件下,商業保險公司的最佳供應量與社會期望的最佳供應量產生了差距,社會期望的最佳供應量多于生產者的最佳供應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照商業保險公司的最佳供應量進行生產,就必然產生環境責任保險“供應短缺”。
如圖2所示,保險公司提供環境責任保險的邊際私人收益為MPB,社會從保險公司生產中獲得的邊際社會收益為MSB,環境責任保險的正外部性帶來的外部收益在圖中表現為XB。在該部分只考慮環境責任保險的正外部性特性,因此,假設保險公司提供環境責任保險的邊際私人成本與邊際社會成本相等,同為MC(供給曲線),保險公司和社會分別按照各自的邊際成本等于邊際收益的原則確定環境責任保險的最佳均衡產量Q0和Q1。結果是環境責任保險的正外部性導致“契約自由”下自愿保險市場的失靈,保險公司的最佳生產量小于社會最優數量,環境責任保險“供給短缺”的現象出現。
三、環境責任保險的公益性
環境責任保險實現了環境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社會化,可以彌補傳統民事損害賠償制度難以使受害人得到及時有效補償的缺陷,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與社會效益和社會公平的統一;另一方面,環境責任保險使得整個社會來分攤損失,大大減輕了侵權人的壓力,緩解了侵權人和受害人之間的矛屑,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環境責任保險具有很強的公益性,有利于實現整個社會的帕累托改進。它的公益性不只針對第二人受到的損害而且針對被保險人受到的損害,應從整個社會的整體利益考慮。倘若被保險人自有場地受到污染損害而沒有經濟能力治理,那么受到損害的不只是被保險人本人,整個人類社會將受到牽連。
從福利經濟學角度來看,如圖3所示,假定 為無環境責任保險時的企業供給曲線,D為對應的需求曲線。此時消費者(保險的購買企業)剩余為P0PE,生產者(保險公司)剩余為OEP0。企業購買環境責任保險后,有助于企業產量的增加和實現產品的多樣性,促使企業產品價格下降,供給曲線向右下方偏移,假定供給曲線由S0移動到S1。供給曲線的移動使均衡價格由P0降低為P1,均衡產量從Q0增加到Q1,消費者剩余凈增量為P0EFP1,同時,生產者剩余由OEP0變為OFP1,而OFP1與OEP0相比,兩者的大小無法確定,即生產者剩余的增量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負值。但整個社會福利的增量總是正值(增量為OEF部分表示的福利水平),說明引進環境責任保險后提高了整個社會的福利水平,環境責任保險顯現出其社會公益性的特征。
環境責任保險的公益性使得自愿模式下環境責任保險成功實施的條件要求很高,為了有效避免保險公司拒絕承保和污染企業因無保可能導致的種種問題,強制模式成為當今國際上環境責任保險發展的一大趨勢。然而,完全的強制模式對于有足夠風險承受能力的大企業而言是有失效率的;對于污染相對較小的企業又有失公允。因此,實行強制環境責任保險不能一刀切,要有選擇性的、實行以強制為主導的模式,如此以來,既有利于實現環境污染損失補償社會化,有利于借助良好的法制環境強化企業的環保意識。而有鑒于環境責任保險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因此,政府在其發展過程中加以引導和扶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綜上所述,對于這種外部性效應較強、社會公益性突出的準公共產品施行完全的自愿保險模式注定了其失敗的命運。中國十幾年的環境責任保險實踐表明,對于正外部性較強的環境責任保險業務施行自愿保險一方面導致投保面過小,范圍過窄,導致保險組織分散風險的能力降低,賠付率升高;另一方面又迫使保費率上升,較高的保費率反過來又抑制保險需求,賠付率的升高又限制保險供給。“有效需求不足,供給短缺”的雙向限制嚴重阻礙了環境責任保險的持續發展和快速增長。因此,就我國目前的法制環境和經濟發展狀況而言,對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實行一種以強制為主導、政府加以引導和扶持的發展模式成為理論上和實踐上的必然。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弗蘭克,本·伯南克.微觀經濟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26-327.
[2]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黃恒學.公共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82-84.
[4] 藍虹.環境產權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79-80.
[5] 別濤,王彬.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的中國構想[J].環境經濟雜志,2006,(5).
[6] 游桂云.環境責任保險模式選擇與定價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09.
[7] 安平.我國環境責任保險制度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