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業發展程度的評價有著重要的意義。對近15年來中國建筑業發展程度評價方法和相關文獻加以梳理與總結,按照時間順序分為可持續發展、鉆石理論、邏輯框架法、國際競爭力4種理論和生產函數模型、競爭力評價體系、因子與聚類分析、生命周期理論、產業經濟學理論、數據包絡技術、軟件評價系統7種方法,最后總結出這些方法的異同。
關鍵詞:建筑業;發展;評價方法
中圖分類號:Tu-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054-03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與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也是影響綜合國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建筑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越來越明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為新時期建筑業的發展賦予了新的使命。
建筑業發展程度的評價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評價資料可以了解建筑業的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可以為制定產業發展政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本綜述旨在對近15年來中國建筑業發展程度的評價方法進行整理和歸納,按照時間順序分為可持續發展、鉆石理論、邏輯框架法、國際競爭力4種理論和生產函數模型、競爭力評價體系、因子與聚類分析、生命周期理論、產業經濟學理論、數據包絡技術、軟件評價系統共7種方法。
一、主要評價理論
(一)可持續發展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理解,國內外學者持有許多不同的觀點,挪威布倫特蘭夫人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1],贏得了大多數學者的認同。目前,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逐步向社會經濟的各個領域滲透,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更應順應歷史潮流進行可持續發展[2]。
(二)鉆石理論
美國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提出的“鉆石理論”,是競爭力分析的有力工具。該體系用生產要素、需求條件、同業競爭、相關產業等4類要素組成的鉆石體系描繪競爭環境,揭示在某一區域的某一特定領域影響生產率和生產率增長的各種因素[3]。鉆石理論體系以4大關鍵要素為支撐點,彼此相互影響,組成動態的競爭模式[4]。
(三)邏輯框架法
邏輯框架法,是國際組織常用的一種開發項目設計、工作計劃和考核評估的工具,邏輯框架分析的結果就是要生成一個邏輯框架表。由于該表能夠充分體現表內所包含的各項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而且這種邏輯關系構成了一個矩陣式的框架結構,因此該法又被稱為邏輯框架矩陣表[5]。
(四)國際競爭力
張德群將建筑業的國際競爭力定義為某國建筑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競爭優勢的能力,以提供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創造附加價值并增加國家財富的能力[6]。周化舉將建筑業的國際競爭力定義為一個國家的建筑產業在自由貿易的國際市場上自由競爭所表現出的贏得相對和絕對競爭優勢的能力[7]。
二、主要評價方法
(一)生產函數模型
肖維品[8]應用“黑箱”原理,建立了反映建筑業科技進步與產出效果關系的數學模型,稱為建筑業遞階動態生產函數模型,并結合指標法來測定建筑業科技進步發展水平、科技進步變化率,以及科技進步對總產值、生產成本、勞動力與資金投入和利稅效果等的貢獻率。按該文提出的測定方法,不僅可以避開勞力和資金投入波動幅度的影響,而且也可避開測定勞力和資金彈性系數的困難。實踐驗證,這一方法測定結果具有較高的精度。該文從建筑業生產經營的大量統計指標中篩選出能反映建筑業科技進步效果的4大類12項綜合指標,建立了建筑業科技進步效果的指標體系。
張磊等[9],運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建立建筑業生產函數,從總量分析其投入產出,研究建筑業技術結構合理化條件,得出了中國建筑業規模報酬增減趨勢、技術結構狀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從總量分析投入產出系統,將其用于整個建筑業技術結構的評價,得出的結論具有宏觀意義,適于從全局把握我國建筑業的經濟問題。
賈洪等[10],構建包括市場需求、技術進步、產業關聯、規模、效益等標準的支柱產業的評價指標體系,對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進行全面分析。
(二)競爭力評價體系
張德群[6],首先從市場占有率、盈利水平、勞動生產率等反映產業競爭結果的指標,來衡量建筑業的現時競爭力;然后從勞動力素質、高技術應用能力等反映產業素質主要方面的指標,來衡量建筑業潛在的競爭力;最后從政府行業管理水平、國際化程度、要素市場完善水平、相關及輔助產業狀況等反映宏觀環境的指標來衡量建筑業的環境競爭力。以上各因素綜合作用將構成建筑業的綜合競爭力,從而形成建筑業競爭力評價模型。
周化舉[7],構建的建筑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包括贏利能力、市場占有率、生產效率、規模實力四個方面以及相應的評價指標。從基本因素、根本因素和環境因素3個方面12項內容解釋國際競爭力的來源,提出了建立相應評價指標的途徑和方法。其中規模實力反映產業的絕對發展規模、技術水平和發展潛力;生產效率反映產業的投入產出狀況;市場開發能力是企業實力和生產效率的外在表現;而盈利能力是產業經營管理成效的最終體現。這4個方面具有邏輯關系上的繼承性和內在的關聯性。
陸寧等[2],闡述了評價指標無量綱化的處理方法以及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的加權平均法、空間幾何距離法和綜合平均值法;并且基于建筑業的實際發展情況構建了建筑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最后運用加權平均法、空間幾何距離法和綜合平均值法對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筑業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綜合評價,確定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筑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在全國的排名。運用分層法建立了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發展水平、發展效率、發展動力、發展潛力、資源消耗、環境效應幾方面。
宋瑞乾等[4],以10個省市的建筑業為對象,對建筑業的競爭力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工作在3個層面上展開,即初步和直觀的比較分析、基于波特的“鉆石理論”的比較競爭優勢分析和基于建筑業競爭力指數(CICI)的分析。最后建立CICI評價體系,該體系由規模、能力、結構、績效和關聯產業等5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和62個三級指標組成。并利用蜘蛛圖,從規模、能力、結構、績效和關聯產業等5個方面進一步分析建筑業的競爭優勢與不足。形成了建筑業競爭力的比較分析框架。
李靜[5],在建立建筑業經濟技術綜合指標體系基礎上,選擇了全國建筑業有代表性水平的城市進行對比分析并進行模糊綜合評判。評價指標結合客觀實際特點,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企業素質、技術與創新、市場占有份額5個方面來進行評價。
侯品等[11],以全國及泛珠三角內地9省區(除港、澳)建筑業競爭力為研究對象,綜合資源、過程、效益、環境4個方面對競爭力構建評價體系,采用基于均方差權值決策法和歐氏幾何距離法相結合的復合模型對其競爭力的排名位次進行分析。資源因素:主要包括基礎設施、資金、勞動力、設備、規模結構等,是建筑業競爭力的物質基礎。過程因素:主要包括生產能力、管理能力、技術創新和市場經營能力,這些能力主要存在于建筑業的內部,而不是外部的作用力。效益因素:是決定產業有效供給能力的重要基礎,衡量一項產業是否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需要在產業產出的品質、數量上及市場的績效中來體現,具體在建筑業中,可以從總體經濟效益、效益增長能力、社會效益、企業效益、人均效益等相關指標中來反映。環境因素:來源于產業的外部,主要包含市場需求環境、經濟環境、政策環境等。從上述4個一級指標基礎上展開建立了15個二級指標和31個三級指標的建筑業競爭力評價體系。
(三)因子與聚類分析
張長根等[12],運用因子分析法對我國建筑業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可以用較少的綜合指標分別綜合存在于原來各個指標中的各類信息。因此,能夠在減少指標數量的同時,盡量減少原指標所含信息的損失,即通過找出盡量代表原指標絕大部分信息的主要成分,對所收集的資料作全面的分析。由于因子分析法在構造綜合評價值時所涉及的權數都是從數學變換中伴隨生成,并非人為確定,因此具有客觀性。該文所取指標為建筑業總產值、建筑企業利潤總額、建筑企業資產合計、建筑業專業技術人員人數、建筑企業單位工程一次交驗合格率、建筑企業房屋建設竣工面積一次交驗合格率、建筑企業技術裝備率、按建筑業總產值計算的勞動生產率。得出能夠代表原指標的主要成分有3個主因子:生產經營和資本因子、質量因子、技術因子。
周建華等[13],結合多元統計分析軟件SPSS,運用因子分析和聚類分析的方法,對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建筑業經濟效益進行了分析與評價。該文側重從建筑業經濟效益發展水平的角度出發設計評價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分為3個層次:總體層、狀態層、變量層。總體層反映各地區建筑業經濟效益總體發展水平;狀態層包含5個指標,是建筑業經濟效益發展水平的5個側面;變量層為基礎指標,由12個指標組成。可以用兩個公共因子:總量因子以及技術和效率因子來代表原始指標對各地區建筑業的經濟效益發展水平進行分析與評價。
(四)生命周期理論
龔志起等[14],結合建筑業的實際,將建筑看作產品,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框架,分析了框架中若干主體的作用和職責。指出通過這種方法的使用,拓展相關主體的職責,以達到保護資源和最大化建筑績能的效果,從而使建筑業可持續發展成為可能。生命周期方法作為環境管理的重要工具,為建筑產品系統各利益相關者提供了分析和決策的依據。一方面,通過生命周期評價的定量分析,可以為政策制定者、設計人員、生產人員以及公眾之間建立信息交流的平臺,從而有利于各利益相關者之間建立有序的聯系。另一方面,利用集成的生命周期管理可以促進生產者在政府環境政策和公眾對環境產品需求的雙重壓力下,產生較低的環境影響和較高的經濟效益。
(五)產業經濟學理論
王蘇巖等[15],從建筑業的產業特點出發,應用產業經濟學相關理論,進行建筑業評價。具體內容包括:運用投入產出分析,研究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通過區域產業結構分析和均衡度分析,計算相關指標,對比分析所選省市建筑業發展情況并進行客觀評價。
(六)數據包絡技術
鄧屈波等[16],介紹了數據包絡技術(DEA)模型用于評價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優點,從投入產出指標出發結合可持續發展的指標,建立建筑業DEA模型。選取建筑企業從業人員為資源消耗指標作為投入(輸入)變量;自有施工機械設備總功率和勞動生產率(按增加值計算)為發展效率指標作為投入(輸入)變量;選取建筑業企業利潤總額作為發展水平指標作為產出(輸出)變量。
(七)軟件評價系統
鄧曉紅等[17],研究了一個基于Excel的城市建筑業發展水平評價系統。首先建立了建筑業發展指數(CIDI)模型;然后詳細描述了基于Excel的CIDI系統設計思路與實現方法。研究結果表明,CIDI系統在功能上,可以對城市建筑業進行客觀評價,操作靈活、簡便,數據處理結果清晰、直觀,同時該系統還具有可移植性。CIDI模型包括3部分內容:建立評價指標體系、確定指標權重系數和進行數據分析。
三、結論
1.在以上對中國建筑業發展程度評價方法的梳理中,可以看出,近15年來,隨著建筑業的飛速發展,人們對建筑業的發展程度也在測評與調整著。
2.雖然在評價建筑業發展程度中所采用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可以看出,無論是哪種方法體系,它們的評價流程是基本一致的,歸納起來可以用圖1表示。
3.各種方法都在評價建筑業發展程度,但因為每種方法的適用前提不同,因此,各種評價方法對建筑業發展的評價側重點也不同。比如,生產函數模型適于全局把握建筑業發展;競爭力評價體系又因為各自選取評價指標不同而不同;因子與聚類分析可以抓住主要影響因素;生命周期理論則涉及到跟建筑業相關的方方面面;產業經濟學理論與數據包絡技術是從投入產出角度考慮評價結果的;軟件系統在實質上并沒有更多變化。
4.縱觀15年來對中國建筑業發展程度的評價方法,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智能化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曹利軍.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 陸寧,蔡愛云,等.我國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綜合評價[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6,(4) .
[3]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 宋瑞乾,沙凱遜,等.建筑業競爭力評價研究[J].建筑經濟,2006,(8) .
[5] 李靜.建筑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建筑經濟,2007,(12) .
[6] 張德群.中國建筑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模型研究[J].建筑管理現代化,1998,(3) .
[7] 周化舉.關于建筑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的探討[J].建筑經濟,2006,(2) .
[8] 肖維品.建筑業科技進步的指標分析及評價模型[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1994,(1).
[9] 張磊,關柯.建筑業技術結構的生產函數評價方法[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1997,(10) .
[10] 賈洪,歐國立.中國建筑業支柱產業地位評價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8,(11) .
[11] 侯品,王幼松,等.泛珠三角九省區建筑業競爭力評價與分析[J].建筑經濟,2008,(10) .
[12] 張長根,李濤.因子分析法對建筑業綜合實力的評價[J].建筑經濟,2003,(12) .
[13] 周建華,袁紅平.基于因子和聚類分析法的建筑業經濟效益評價[J].建筑經濟,2007,(12) .
[14] 龔志起,張智慧.生命周期評價和管理與建筑業可持續發展[J].青海大學學報,2004,(2) .
[15] 王蘇巖,崔旖娜.基于產業經濟學理論的建筑業評價[J].建筑經濟,2007,(12) .
[16] 鄧屈波,劉國買.福建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DEA方法評價[J].福建建筑,2008,(5) .
[17] 鄧曉紅,等.一個基于Excel的城市建筑業發展水平評價系統[J].中國管理信息化,2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