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匯儲備是衡量一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在調節國際收支、維持貨值穩定、抵御國際金融風險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隨著經濟的高速增長,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擴大,已居于世界首位。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形勢,外匯儲備在規模和結構上所面臨的風險也與日俱增。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外匯儲備風險,提高外匯儲備安全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外匯儲備;外匯儲備風險;防范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9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095-02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持續增長。2006年2月底,我國外匯儲備增長到8 536億美元,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截至2009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23 991.52億美元。①高額的外匯儲備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是我國經濟騰飛的體現,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同時又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和成本。因此,在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如何管理好這筆財富,防范風險就成為外匯儲備管理的重中之重。
一、我國外匯儲備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規模過大風險
外匯儲備資產越多,暴露的風險頭寸也越大。具體來說,主要引發以下風險。
1.通貨膨脹風險
我國在外匯管理上實行結售匯制度。企業和個人從境外獲得的外匯收入必須兌換成人民幣,這些外匯就成為了央行的外匯儲備。隨著外匯儲備持續增長,外匯占款逐漸增多,央行的基礎貨幣投入量也持續增加,加劇了國內的通貨膨脹危機。為了對沖外匯占款,央行采取發行票據、國債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手段。但由于外匯流入數量過大,央行的對沖力度比較有限。而且由于金融危機,美元持續疲軟,為了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央行在外匯市場上大量購進美元,人民幣投放量進一步增大,使我國的通貨膨脹風險進一步加劇。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難度和復雜性較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也逐漸降低,這將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通貨膨脹。另外,大量的外匯占款還擠壓了國內商業銀行的放款,影響企業的資金需求,不利于國內經濟增長。
2.人民幣升值風險
巨額的外匯儲備對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也有著重要影響。一方面,外匯儲備規模的不斷擴大,增加了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大量熱錢紛紛流入中國。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我國又成為了熱錢流入的焦點。而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為了抵御熱錢襲擊,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央行不得不增加對外匯市場的干預,購買多余的外匯,從而更加劇了外匯儲備規模的擴張,引發更大的升值壓力,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另一方面,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社會往往把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持續擴大歸因于人民幣幣值被低估,一直要求人民幣升值。2010年3月15日美國再次掀起了人民幣升值風波,向我國施壓,促使我國改變匯率政策。從近年情況看,人民幣也是一直穩重有升。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一次性升值2%,2006年人民幣的月平均匯率從8.0688升至7.8238,2008年4月10日破7,截至2010年3月份,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基本在6.8265左右浮動。②總之,隨著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持續增大,在經濟形勢和政治壓力的雙重作用下,人民幣升值風險也不斷加大。
(二)結構失衡風險
從外匯儲備的結構上看,我國的外匯儲備過分依賴美元資產。近年來,我國投資于美國證券的資產約占當期外匯儲備總額的60%-70%。其中購買債券的資產占到總投資的95%以上,且以長期債券為主。根據美國財政部2010年3月15日公布的修正后數據顯示,中國仍是美國國債最大持有國。雖然從2009年12月開始中國大幅減持美國國債,2010年1月仍是美國國債凈賣家,但目前仍持有8 890億美元①。這種不均衡的儲備結構一方面容易產生匯率風險。所謂匯率風險是指經濟實體以外幣計價的收入與支出以及債權債務因匯率的變動而蒙受損失的可能性。當外幣貶值時,儲備資產價值會下降,從而造成資產損失。長期以來,我國以美元資產為主的外匯儲備結構面臨極大的匯率風險,尤其是在美元貶值的大背景下,美元匯率的走低會直接引起我國外匯儲備賬面資產的縮水。2008年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美國經濟,導致美元疲軟。從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到2008年底,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從7.5600降到6.8346,貶值高達9.6%。若以我國1.9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測算,匯率風險造成的損失就高達13 782.6億元②。另一方面,我國大量的美元資產以美國國債形式存在,資產結構較為單一,導致風險較為集中。為擺脫金融危機,美國政府通過的7 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需要通過發行大量的國債來實現,這導致已發行的國債市場價格下跌,而且美聯儲為刺激經濟所采取的連續降息政策,也導致國債收益率下降。這無疑進一步給我國外匯儲備造成損失。
二、防范外匯儲備風險的對策
針對上述風險,我國應該從外匯儲備規模和結構兩方面防范和控制風險,具體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保持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
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遠遠超過了適度外匯儲備理論中所闡述的量。如何控制外匯儲備規模的增長,防范外匯儲備的規模風險是外匯儲備風險管理的核心。從表面來看,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規模不斷攀升的直接原因,想控制外匯儲備規模的擴大,關鍵是改善國際收支狀況。但是應該看到,巨額的外匯儲備是我國多年來積累的財富,體現了三十年來經濟增長的成果。若想減少雙順差,僅通過減少出口、增加進口,限制國外資本流入、鼓勵資本流出等途徑并不現實,而且這也不符合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目前,外匯儲備過大的深層次原因實質是我國外匯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保持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應制度改革與數量控制并舉。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推進外匯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改革強制結售匯制度,鼓勵藏匯于民。國家應逐漸放寬企業和居民持有和使用外匯的政策限制,逐步向自愿結售匯轉變。例如,增加居民的購匯額度,減少企業的用匯限制和放寬保留外匯的限制等。通過改革結售匯制度,改變了國家是外匯唯一買家的狀況,不僅減少了外匯儲備的供給,減輕了管理當局的對沖壓力,而且減少了基礎貨幣的投入,緩解了人民幣升值壓力,有利于貨幣政策的實施,防范通脹風險。其次,逐步改革匯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該制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范圍,但離真正的浮動匯率制度還是有很大距離的。為緩解人民幣的升值壓力,我國在國際外匯市場上要不斷投入本幣,買入外匯,進一步增加了外匯持有量。因此,只有逐步放開人民幣匯率,直至實現人民幣匯率的自由浮動,才是防范外匯儲備規模過大風險的最佳措施。當然要實現人民幣完全的自由浮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應逐步推進。
2.加強外匯監管,防止熱錢過度流入。這是從源頭上控制外匯流入的數量。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背景下,大量國際熱錢通過貿易、直接投資和地下錢莊等渠道流入國內,不僅增大了外匯儲備的增長壓力,而且也不利于國內經濟的穩定。因此,國家應該加強對外匯流入的監管。如對外資項目嚴格審查,防止一些熱錢以引進外資為幌子,行投機套利之實。
3.加大外匯儲備的運用力度,減少外匯存量。首先,在外匯管理觀念上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轉變。其次,確定合理投向,增加對外匯儲備的利用。如將一部分外匯用于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綜合國力;投向高科技領域,有利于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科技進步;投向國外金融產品,有利于獲取高額收益,資產增值;投向黃金產品,有利于資產的保值;投向戰略物資,有利于國家未來發展。最后,在外匯儲備運用中要注重風險防范,在確保外匯儲備安全性的前提下,實現盈利性。
(二)優化外匯儲備結構
在外匯儲備的結構上,應選擇適當的路徑,調整資產結構,降低美元資產比重,從而降低匯率風險,并提高外匯儲備的整體收益??梢圆扇∫韵滤悸?首先,在幣種選擇上,可以增加對歐元、日元的持有比重,降低美元貶值的匯率風險。其次,在資產選擇上,除保持一定高流動性、高評級的政府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外,還應增加高風險、高收益品種,如進行國外股權投資?,F在我國持有的大量美國國債對利率和匯率的變動較為敏感,而股權投資則相對穩定,且收益率更高,適合于長期投資,可以作為投機性儲備。再次,外匯儲備中應增加對黃金的持有,提高保值性。最后,增加對石油、稀缺資源等戰略物資的投入,符合國家發展戰略。
總之,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面臨規模和結構上的雙重風險,我們必須對癥下藥采取有效的防范對策來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減小損失、提高收益,實現外匯儲備保值增值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孔立平.次貸危機后中國外匯儲備資產的風險及優化配置[J].國際金融研究,2009,(8) .
[2] 焦志文.新視角下中國外匯儲備風險與控制策略[J].國際經濟合作,2008,(10) .
[3] 魏曉琴,李國林.金融危機時期我國外匯儲備風險動態管理研究[J].集體經濟,2008,(10-12下) .
[4] 倪鳳琴.我國高額外匯儲備風險防范[J].統計與決策,2008,(2) .
[5] 王學龍,王紹宏.論外匯儲備投資多元化及其風險管理[J].現代財經,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