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符合我國的國情和資源利用現狀,而較快的發展循環經濟離不開一個高效的貨幣市場的運作和支持。通過分析循環經濟對金融貨幣市場的內在要求,指出了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金融制約因素,提出了旨在完善和改進貨幣配置機制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循環經濟;金融支持; 貨幣配置機制
中圖分類號:F8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7-0113-02
一、循環經濟的內在含義
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循環利用型的經濟模式,其主要特點:一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二是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三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環保為目標。其本質是生態經濟,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我國循環經濟發展處于初始階段。發展循環經濟是當今世界的潮流和趨勢。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符合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二、當前制約循環經濟發展中的金融因素分析
現階段,從金融層面上看,資金不足是制約中小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現有的金融制度的盲區和信貸政策缺陷等問題也是構成制約的重要因素。金融支持模式中隱含著一定程度的風險。
(一)經營理念調整難,循環經濟客體與金融投放主體存在方向和期限錯位
由于受傳統經營思想的影響,銀行首先考慮的是利潤和風險等有關指標,導致其經營行為出現“短期逐利化”、“投向集中化”等傾向,信貸投向大多是能快速帶來利息收益的行業和項目。從我國現有的循環經濟試點的情況看,無論是單個企業循環工程項目,還是社會的大循環體系,短期內都不能進入投資回報期,這就形成了循環經濟客體與金融投放主體在經營方向和期限上的錯位。信貸投放的短期化也導致部分企業變相占用短期貸款進行長期投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貸款逾期風險。
(二)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滯后,對應的金融資源配置制度設計存在難題
我國雖然頒布了《循環經濟促進法》,但與《循環經濟促進法》配套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尚未出臺。由于循環經濟的分類標準和運行、管理、考核體系相對滯后,從而導致金融機構介入的制度基礎不足。金融機構如果不能明確“符合什么標準才是循環經濟”的概念,遇到具體項目難免有似是而非的感覺,甚至進入“死循環”而弄不清投資方向。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不完善給金融資源配置制度設計帶來難題,形成制度性制約。
(三)金融、產業政策執行不夠協調和細化,貨幣政策在傳導過程中 “一刀切”行為普遍
制度安排是通過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來體現的,由于循環經濟在具體經濟和產業政策中細化落實尚未得到解決,因而金融業在操作中難免出現“一刀切”行為。必然致使部分循環利用資源的項目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抑制部分循環經濟企業的發展,導致這些企業的技術退步,在局部地區和行業產生與宏觀調控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初衷背道而馳的負面效果。金融機構如果無法區分擴張性生產規模項目和循環利用資源項目,只能一律給予信貸收縮,必然致使部分循環利用資源的項目資金不能及時到位,抑制部分循環經濟企業的發展。因此,金融、產業政策的協調與細化至關重要,如果協調不當,將成為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障礙。
(四)環保信息溝通機制不完善,金融機構信貸審核效率難以保證
目前,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取從事循環經濟的經濟主體信息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由企業提供和通過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獲取;二是通過環保部門公布的信息獲取。但從企業獲取信息,由于信息不對稱,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較大;查詢人民銀行的企業征信系統,則受到目前征信系統僅采集環保執法信息的局限性,難以獲取所需企業節能減排方面的完整信息;地方環保部門公布的企業環保信息的針對性不強,時效性差,也不能適應銀行審查信貸申請的具體要求,銀行環保審核難度較大。此外,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基本上采用傳統經濟的單程式線性模式,缺乏信貸產品的細分,缺乏適合循環經濟風險特點的信貸產品規劃。
三、為支持循環經濟發展改進貨幣配置機制的對策建議
(一)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選擇標準
金融部門應以《循環經濟促進法》為依據,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支持循環經濟發展工作,制定適用于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主要金融政策的選擇應包括:一是實行有差別的貨幣信貸政策。采取“有保有壓、有進有退”的授信策略,對“兩高一資”行業采取比例管理,主動調整優化信貸結構;推出“綠色信貸”產品,積極支持循環經濟項目,重點支持能源行業。二是適度采取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傾斜政策,配合國家發展循環經濟和環保的產業政策,結合區域發展循環經濟的規劃和特點,先從支持企業小循環入手,逐步向支持行業中循環和區域大循環過渡,適度推出利率優惠、貸款期限延長等金融優惠政策。三是研發創立適應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產品,以滿足循環型企業對資金的需求。
(二)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金融政策選擇定位
首先是把金融投資決策與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結合起來,使金融投資目標體現國家產業政策,從而有效地引導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產業和結構調整;其次是把金融投資決策與貨幣信貸政策結合起來,從而制定有效傳導的“綠色信貸”政策,加大對循環經濟的支持力度;再次是把金融投資決策與地方政策和有關部門整體規劃、實施措施結合起來,從而做到政策配套、措施協調;最后是把金融投資決策與區域發展循環經濟的特點結合起來。金融投資決策的科學與否、支持目標選擇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著金融支持的有效性和資金運用效率。
(三)確定循環經濟的金融支持層次性
首先,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優先支持重大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建設項目;大力加強環境科技研究攻關,開展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生態市(縣)建設、環境容量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等環境戰略與理論研究。建立和完善強制性產品能效標識、再利用標識、節能建筑標識和環境標志制度,開展節能、節水、環保產品認證以及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發展循環經濟必須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限制和淘汰能耗高、物耗大、污染嚴重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引導開發區、工業園區及大中型企業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和工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銀行業金融機構應該積極主動地落實“有保有壓、有進有退”的綠色信貸政策,對“兩高一資”行業進行信貸調整。
(四)建立與循環經濟相適應的金融組織框架和資源供給機制制度保證
目前,大部分商業銀行的機構設立和資金投向傾向于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業,這與循環經濟的產業布局不盡吻合。隨著我國循環經濟體系的逐步建立,許多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或欠發達地區將逐步成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重點。因此,金融機構應修正當前資源配置上的盲目傾向,防止機構的過度集中,要根據國家產業規劃,合理調整以循環經濟產業布局為導向的機構及資源布局,以避免在國家重大產業規劃出臺后錯失市場。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初始階段,政府是重要的倡導者、推動者,政策工具是政府推動工作的重要手段,為此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積極研究制定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并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制定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的重要原則,同時對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工作給予協助和配合,確保金融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工作穩健進行。各級政府應當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宏觀調控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促進和加強環境、資源監測的科學化和網絡化,建立包括生態環境要素的定價和有償使用制度,生產經營者責任追究延伸制度、政府部門相關責任制度、綠色國民經濟核算考核制度,等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引導企業樹立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引導社會公眾建立綠色循環經濟消費意識。相關政府部門應盡快制訂循環經濟的產業規范、明確和細化資源、產品及工藝等全體系流程標準;環保部門應及時通報“兩高一資”企業的變化及整改情況,將企業環保違規行為及時錄入中國人民銀行企業征信系統,為金融部門選擇目標客戶提供基礎依據。
(五)促進循環經濟投資發展需要的資金來源多渠道化
首先,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出臺具體政策,鼓勵推動有條件的循環型企業優先上市,參與資本市場融資,積極探索循環經濟資產證券化產品的開發利用,為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較充實的資金。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和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要在支持循環經濟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政策性金融機構應把握好信貸投向,重點支持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農業、環境保護,鼓勵商業銀行在確保信貸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支持循環經濟建設,信貸優先投向發展循環經濟的循環型企業以及相應的重點項目。其次,探索發行綠色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吸收相對穩定的中長期資金,再以貸款的方式投入到資金需求量大、綜合效益較好的循環經濟項目中,對于綜合經濟效益較好的循環型企業,可以允許其發行企業債券,以滿足企業對資金的需求。最后,各級政府和財政部門應積極建立和培育循環經濟投資發展基金,資金的主要來源包括:一是由政府和財政部門出資在預算中解決;二是引入其他長期性的社會資金,包括全國社會保險基金、地方社會保險基金、長期性保險基金、企業年金等;三是從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繳納的污染費、罰款中按一定比例轉入循環經濟投資發展基金專戶。多渠道化募集的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國家推動循環經濟項目。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Z].
[2] 董翠英.金融支持節能減排的有效途徑——以晉中市為例[J].中國金融,2008,(18):77-78.
[3] 葉建華.金融創新支持項目帶動戰略的啟示[J].中國金融,2009,(14):83.
[4] 胡爾貴,唐凱娥.循環經濟強力推行之法律思考[J].特區經濟,2010,(3):234-236.
[5] 鄭學敏,萬慶松.國外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0,(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