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克隆了水稻黑條矮縮病毒(RBSDV)的外殼蛋白S10基因的片段和甘蔗花葉病毒(SCMV)的外殼蛋白CP基因的片段,將兩個片段在pMDl8-T Simple Vector上連接起來。獲得的S10-cP片段全長為830bp,將其分別以正向和反向插入植物表達載體pMCGl61,構建了含兩種不同病毒來源基因的RNAi植物表達載體pMCGl61-CP10,為進一步轉化玉米,探索利用RNAi技術同時防治玉米矮花葉病和玉米粗縮病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玉米;RNAi;S10基因;CP基因
中圖分類號:Q78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0)08—0001—04
玉米粗縮病和玉米矮花葉病為我國玉米上的重要病害。方守國等(2000)研究表明,我國玉米粗縮病主要是由水稻黑條矮縮病毒(m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引起的,而蔣軍喜等(2003)研究表明,我國玉米矮花葉病主要是由甘蔗花葉病毒(sugar Cane Mosaic Virug,sc—MV)引起的,這兩種玉米病毒病近年在各地大面積發生,給玉米生產造成巨大損失。 本研究將RBsDV S10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和scMV CP基因的部分序列片段連接起來,通過正、反向插入雙元載體,構建了具有反向重復結構的RNAi植物表達載體,為獲得雙抗病毒轉基因玉米奠定了基礎。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DH5a;用于轉基因沉默的專用dsRNA植物雙元表達載體pM-CGl61,由亞利桑那大學JOrgensen實驗室提供;pMDl8-T Simple載體購自TaKaRa公司;SCMVCP基因的克隆質粒,由本實驗室提供;RBSDVS10基因的克隆質粒,由本校李向東教授惠贈。
1.2分子生物學與生化試劑
PCR產物回收試劑盒、Taq DNA聚合酶、dNTPs、MarkerV、D12000等購自北京全式金公司;限制性內切酶EcoRV、RsrⅡ、BamH I、Sac I、Spe I、T4 DNA Ligase等購自TaKaRa公司;引物由北京博尚公司合成。
1.3引物合成
針對GenBank數據庫中眾多RBSDV S10和SCMV CP的基因組序列,用軟件DNAMAN進行同源性分析,選取相對保守的S10中406 bp片段(對應S10基因592~998 bp)和SCMV CP中424bp片段(對應CP基因648~1072 bp),利用軟件Primer 5.O進行輔助分析并設計引物(表1)。其中在引物RBSDVs10-1 5’端引入Spe I、EcoRV雙酶切位點,在SCMVcp-2引物5’端引入Sac I、RsrⅡ雙酶切位點;分別在RBSDVs10-2和SCMVcp-1引物5’端引入BamH I酶切位點。

1.4方法
1.4.1 目的基因的克隆 分別以RBSDV S10、SCMV CP基因的克隆質粒為模板進行PCR擴增。PCR循環參數為:94℃預變性3 min;94℃變性50s,60℃退火50 s,72℃延伸30 s,30個循環;72℃延伸10 min后4℃保存。PCR產物用1%瓊脂糖電泳分離回收目的片段,將回收的目的片段和pMDl8-T Simple連接,連接產物轉化DH5a感受態細胞,從陽性克隆中提取重組質粒,經鑒定后送北京博尚公司測序。含有F10和FCP目的片段的重組質粒分別命名為pMDl8-T-S10、pMDl8-T-CP。
1.4.2 RBSDV S10基因與SCMV CP基因的連接 質粒pMDl8-T-SIO經Spe I和BamH I雙酶切后得F10片段,質粒pMDl8-T-CP經BamHI和Sac I雙酶切后得FCP片段。F10片段和FCP片段按1:l比例混合后連接過夜。以連接產物為模板用引物RBSDVs10-1和SCMVcp-2進行PCR擴增獲得S10-cP片段。將其轉入pMDl8-T Simple,獲得重組質粒pMDl8-Ts10-cp。
1.4.3植物表達載體的構建亞利桑那大學開發的pMCGl61是專門用于玉米轉基因沉默的dsRNA植物雙元表達載體,載體中在一個內含子兩側存在兩個多克隆位點,當插入沉默靶標基因時,可以用EcoRV和RsrⅡ酶切靶標基因的PCR產物(上游引物5’端引入I和EcoRV雙酶切位點,下游引物5’端引入Sac I和RsrⅡ雙酶切位點),正向插入該載體,用Spe I和Sac I酶切靶標基因可以反向插入,這樣一次擴增靶標基因兩次插入不同的多克隆位點,即可構建反向重復結構的轉基因RNAi植物表達載體。將質粒pM-CGl61、pMDl8-Ts10-cp分別用EcoRV和RsrⅡ雙酶切后連接、轉化感受態DH5α,篩選陽性克隆,提純鑒定后獲得重組質粒pMCGl61-C10。然后將質粒pMCGl61-C10、pMDl8-Ts10-cp分別用Spe I和Sac I進行雙酶切和連接,篩選陽性克隆,經鑒定得到最終的植物表達載體pMCGl61—CPl0(圖1)。
2 結果與分析
2.1 目的基因的克隆及篩選
PCR擴增產物經1%瓊脂糖凝膠電泳,得到與預期結果大小相符的片段(圖2)。擴增產物回收后與載體連接轉化大腸桿菌DH5α,分別篩選出3個陽性克隆,經PCR檢測,插入片段在400bp左右與預期一致,表明該目的基因已連入克隆載體(圖3)。
2.2 S10一CP片段的擴增
以F10片段和FCP片段連接產物為模版,用引物RBSDVsl和SCMVcp-2進行PCR擴增,擴增產物經l%瓊脂糖凝膠電泳分離目的片段,得到與預期結果大小相符的片段(圖4)。回收目的片段,然后連接到pMDl8一T Simple上,轉化DH5aα,提取陽性克隆中的質粒,經PCR鑒定后獲得重組質粒pMDl8-Ts10-cp(圖5)。





2.3植物表達載體pMCGl61-CPl0的構建2.3.1正向片段的連接及鑒定為了確認重組質粒pMCGl61-C10構建的正確性,用EcoRV和RsrⅡ進行雙酶切,1%瓊脂糖凝膠電泳可見大小為830 bp的目的片段(圖6),表明正向片段已連入載體。2.3.2反向片段的連接及鑒定重組植物表達載體pMCGl61-CPl0用限制性內切酶spe I和Sac I進行雙酶切,l%瓊脂糖凝膠電泳可見大小為830 bp的目的片段,表明RNAi載體已成功構建(圖7)。


3、結論與討論
利用RNAi賦予植物對病毒抗性的原理,可以人為地將與病毒同源的dsRNA導入植物體內,使其引發植物體內的RNAi機制,對病毒致病基因進行特異的切割降解,阻止病毒的復制擴散,從而保護植物不受病毒的侵害。Wang等(2000)利用含有大麥黃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PAV株系復制酶基因反向重復序列的載體,獲得了2個抗性可達免疫水平的大麥再生株系。Murry等(1993)首次將玉米矮花葉病毒的外殼蛋白基因導入玉米,獲得了抗MDMV的轉基因玉米植株。周小梅(2006)等用基因槍轟擊將SCMV外殼蛋白基因導入到玉米自交系綜3、綜31,獲得對玉米矮花葉病具有一定抗性的轉基因玉米。白云鳳(2004)根據RNAi原理構建了SCMV NIb基因反向重復序列表達載體,并通過農桿菌介導法將NIb基因反向重復序列導入到玉米自交系,獲得高抗的轉基因植株,證實RNAi技術可成功用于抗玉米矮花葉病基因工程研究。
本研究通過克隆RBSDV SIO和SCMV CP的一部分保守序列,將其連接后獲得的$10-CP片段,分別以正向和反向插入dsRNA專用植物表達載體pMCGl61,獲得反向重復重組表達載體pM-CGl61-CPl0,為下一步通過農桿菌介導法或基因槍法轉入玉米外植體,獲得雙抗玉米粗縮病和玉米矮花葉病的轉基因玉米奠定了基礎,對利用RNAi技術防治病毒病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