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丹參(Salvia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經、清心除煩等功效。
本規程規定了丹參無公害生產的技術措施和采收與初加工等技術要求。
本規程適用于山東各地無公害丹參生產。
1 產地環境
無公害丹參產地環境應符合DB37/T274—2000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之要求。
2 選地整地
選用避風向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塊。忌連作。每666.7m2施經無害化處理農家肥3 000 kg,氮、磷、鉀復合肥15kg作基肥,深耕30—40 cm,整平、耙細、起壟,壟寬40 cm,壟高25 cm。大田四周開好寬40 cm、深35 cm的排水溝,以便排水。
3 繁殖方法
主要有種子繁殖、分根繁殖等。
3.1種子繁殖 一般采用育苗移栽。
3.1.1 苗床選擇及準備選擇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松、灌排方便的砂壤地為苗床。每666.7m2施無害化農家肥1000 kg、尿素10 kg,深翻20 cm以上,整平、耙細,清除石塊、雜草,做畦,畦寬1.2m,畦間開排水溝,溝寬30 cm、深20 cm。
3.1.2育苗采用精選優質種子,于當年6月底或7月初播種,每666.7m2播種2.5—3.5 kg,摻2—3倍體積細沙拌勻,均勻播種在苗床上,覆細土O.5 cm,壓實,覆蓋麥秸或遮陽網等,覆草以不露土為宜;澆透水,保持土壤濕度,促進種子發芽。
3.1.3移栽于10-11月或翌年3-4月,按株行距20 cm×40 cm,在壟面開穴移栽,穴深或溝深以種苗根能伸直為宜,培土、壓實至微露心芽,每666.7m2定植8 000株左右,栽后視土壤墑情澆適量定根水。
3.2分根繁殖
于秋季收獲時,留出適量種根地塊,于翌年3—4月間起挖,選擇直徑為0.7—1 cm,健壯、無病蟲害、皮色紅的根作種根,取新生根條中、上段萌發能力強的部分剪成長5 cm左右的節段,斜放,使上端保持向上,注意應隨挖、隨剪、隨栽,栽后覆土約3 cm,每666.7m2用種根50-60 kg。
4 田間管理
4.1中耕除草
一般中耕除草3次。在苗高6一lO cm時,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中耕要淺,避免傷根。6—8月進行2次,封壟后停止中耕。
4.2追肥
初花期,結合中耕除草,每666.7m2追施氮、磷、鉀復合肥(N:P2O5:K2O=15:15:15)15 kg左右。
4.3排灌
雨季要注意及時排水,避免田間積水,防止爛根。灌溉用水應符合DB37/T274—2000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之要求。
4.4摘除花薹
除準備留種植株外,當花薹抽出1—2 cm時,可分次摘除花薹,促進根系生長。
5 主要病蟲害防治
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方法,盡量少用化學農藥,在必須施用時,應符合DB37/T274—2000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操作規程之要求,嚴格掌握用藥量、用藥時期,并嚴格控制最后一次施藥距采收間隔天數不得少于20天。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在食用農產品上使用的農藥。
5.1根腐病
采用輪作等措施預防,雨季注意及時排水。
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800~1 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一l 000倍液澆灌病株。
5.2根結線蟲病
實行輪作;結合整地,按種植行開溝,溝寬20cm、深20 cm,在溝內均勻撤施必速滅顆粒劑5—10 g/m2,覆土,蓋上塑料薄膜,7—10天后揭膜,松土1—2次,過7~lO天后種植。
5.3棉鈴蟲 于蕾期噴施15%安達懸浮劑3 000倍液。
6 采收與初加工
6.1采種
于6—7月,在良種繁育田的丹參植株果穗2/3果殼變枯黃時,剪下、晾曬、脫粒,精選出色澤光亮、籽粒飽滿的種子,風干備用。
6.2收根
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后或早春萌發前采挖。選晴天,土壤半干時,挖松根際土壤,順行完整挖取。
6.3初加工
除去泥沙,曬干。置干燥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