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以其21余萬千米2的遼闊幅員和高峻地勢,被世人稱為“世界屋脊”和“第三極”。橫亙于高原之上的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昆侖山等世界著名山脈,由南向北依次排列,東西連綿數千千米,海拔高達7、8千米。許多亞洲的大河,如長江、黃河、湄公河、依洛瓦底江、印度河、普拉馬布德拉河等也都是從這里發源。1000多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地裝點在高原上。
青藏高原的太陽輻射極其強烈,晝夜溫差很大,因此,白天的氣候條件非常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而夜里的涼爽又使植物的呼吸作用變得微弱,這樣就為植物果實的干物質積累帶來良好的條件。這正是為什么世界上有些農作物的最高單位面積產量都出現在青藏高原的重要原因。植物學家在高原上已發現了數以百計的、在世界其它地區從未見到過的植物新種類。高原上除了海拔4千米以下有森林分布外,絕大部分的山地、高原上都是被特殊的草類植物所覆蓋。科學家們不可能從現有的植被科學名錄中找出合適的名稱給這些特殊植被命名,只能為它們起了新名: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高寒寒漠等。著名的藏羚羊、野牦牛、野驢等青藏高原特有的珍稀動物就是繁衍生息在這些草地上。
青藏高原這一龐然大物聳立到大氣對流層之中,不僅形成了自身極其獨特的自然環境,而且也給鄰近地區、甚至全球環境帶來深刻影響。它強烈地干擾了原先的大氣環流形勢,形成了新的環流——東亞季風。每逢夏季,溫暖濕潤的太平洋季風便可以輸送大量水汽到我國的東部和長江流域,從此,使我國原本干旱炎熱的南方變得濕潤多雨,成為魚米之鄉。而在和長江流域同緯度的地帶,如中東、北非等地皆屬干旱沙漠地帶,惟獨長江流域卻得天獨厚、迥然不同,這完全得益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影響還遠不止于此,有科學家認為遠在南太平洋上不時發生的、影響著全球氣候變動的“厄爾尼諾”與“拉尼納”現象也受到青藏高原氣候變動的控制。近年來,科學家又發現除南、北兩極外,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現了臭氧層減薄現象。可見青藏高原在全球環境變化中的重要地位。
印度板塊對歐亞大陸的插入、擠壓仍在繼續,“世界屋脊”還處在不斷運動之中。地震、火山、異常的地殼高溫、河谷深切等現象都說明了這個事實。氣勢磅礴、深遂莫測的青藏高原仍然是科學家們向往的圣地。迄今為止,只能說剛剛掀開了她薄薄的面紗,認識其真面貌還有待幾代人的繼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