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經濟(海洋經濟與陸地經濟發展的互補契合)飛速發展的今天,海洋不僅成為聯結世界的紅色紐帶,更是經濟發展的堅強能源后盾,石油的海上開采與運輸尤甚。所以,海洋環境的安全與否,將直接影響甚至威脅人類社會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共同關注海洋生態環境,已成為人類面向未來“別無選擇”的安全命題。
一、能源經濟的“霸主”——石油
石油,有著“黑色金子”、現代經濟的“血液”等眾多美譽。伴隨著20世紀科學技術和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它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并在世界能源結構中取代煤而成為“第一能源”,并因其重要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石油不僅是燃料,還是當今化纖、化肥、塑料等的主要原料)成為各國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經濟發展、國家安全,以至國際關系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受石油問題影響。所以,對石油資源的擁有與話語權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沒有石油,就沒有如今色彩斑斕的世界,沒有現代文明。
放眼當今國際能源戰略格局,世界各國都在以多形式、多途徑構建并保障自己的石油安全體系。從1991年的海灣危機到2003年伊拉克戰爭,以及美國“非洲司令部”的組建等系列事實無一不說明:雖然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已初見端倪,但是,石油作為極其關鍵的戰略資源,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霸主’地位一定時期內無可替代。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海洋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對石油的需求可謂“日新月異”。主要表現在:其一,海洋石油勘探開發規模不斷加大。其二,石油生產地和消費地的分離,使得其運輸的主要渠道為海運(具有運價低廉、運量大等優點),并呈現出海上石油運輸日益繁忙、油運市場不斷壯大的發展態勢。據統計,世界石油剩余探明儲量的65%集中在中東地區,而占世界石油總消費量63%的“發達國家俱樂部”——美國、日本、德國等30個國家的儲量僅占世界的83%。即西歐和北美石油消費的44%依賴于國際供應,日本、德國、法國等經濟大國消費的石油幾乎100%依賴國際供應。
上述事實表明,海洋石油的勘探開發已成為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必然選擇;石油的海上運輸則成為經濟全球化又一便捷推動者。
二、“海洋溢油”的危害
當前海上石油開采活動的日益頻繁,以及日趨活躍的海上石油運輸所形成的強大壓力,無疑對海洋的生態環境形成了潛在的威脅。如1989年3月23日夜晚'擱淺的艾克森瓦迪茲號油輪,導致了約3.4萬噸原油流入威廉王子灣海域。二十年后,災難發生地美國阿拉斯加州海岸,仍舊覆蓋著大量石油。所以,石油的海上開采和運輸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疏忽”或“過失”而引發的石油泄漏,都極有可能演繹成為海洋生態環境的“超級殺手”。
具有突發性、偶然性和瞬時性的海洋溢油,加之海洋環境的復雜變化,使其損害對象也十分廣泛(油污帶極有可能進入海洋環流,實現所謂的免費“環球旅游”)。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各類油污染事件呈上升趨勢,發生的頻率與風險正日益加大;另外,存在爭議海域的石油泄漏,極有可能因此而產生外交摩擦。這些無疑將給海洋生態環境、生態資源及人民群眾等方面帶來無法想象的后果。
回顧最近40年全球嚴重的海洋石油泄漏事件,不難發現,造成海上石油泄漏污染事件頻發的原因突出表現在:一是海上航運因素導致海上石油泄漏。主要是船舶與石油設施相互撞擊,包括船與海洋石油設施相撞,或油輪與海洋其它船舶、海洋設施相撞所造成的海上溢油。如1989年3月24日在美國阿拉斯加州附近海域觸礁的油輪“??松ね郀柕洗摹碧?,造成3.4萬噸原油流入威廉王子灣。二是海上石油開采過程中鉆塔油井因爆炸或其它原因沉入海底,造成大量石油泄漏。如2010年4月20日,美國南部墨西哥灣的“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突然發生爆炸,導致油井保險設施沉入海底,石油外溢。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海上石油溢油事故。如1974年密西西比河口附近的兩座石油鉆塔顛覆造成的石油溢油事故,起因是由于颶風導致的海底滑坡,進而導致鉆塔顛覆,石油外溢。再就是戰爭原因導致大量的石油泄漏進入海洋,進而出現無法想象的可怕后果。曾經的兩伊戰爭,就使得大量的石油泄漏并通過阿拉伯河侵入波斯灣。
據有關資料統計,每年通過各種途徑泄露在海洋中的石油和石油產品約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0.5%,其中以油輪遇難和鉆井平臺事故造成的污染最為突出。因此,海洋溢油事故發生后,能否迅速有效地進行應急處理,對控制污染、減少損失等起著關鍵性作用。
三、迫在眉睫的“人海和諧”之路
眾所周知,海洋環境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是人類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財富。特別是相對于全面開發利用和依法管理海洋的21世紀,保護海洋環境和生態呈現出迫在眉睫的嚴峻態勢。
如何保護海洋早就成為聯合國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框架的確立便是明證。同時各國政府、地方、民間、企業和學術界等社會各方面圍繞“消除漏油‘夢魘’、共創人海和諧”這一主題,展開了積極有益的探索與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多種方案和措施。其突出表現在:首先,海域石油開采應該綜合權衡各種環境因素,確保安全生產,嚴防石油泄漏事故發生,減輕對石油平臺周圍生態環境的破壞,將海上石油開采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并從管理政策上,進一步完善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體系,提高海域油氣開采的環境管理能力。其次,在石油的海上運輸方面則側重于:國際海事組織作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負責采取相應措施防止船舶造成的海洋污染以及加強國際航運的安全;由石油公司出資建立油污基金;推行海洋污染責任保險,鼓勵石油運輸企業到保險公司投保。
目前,大規模清除海洋石油污染,仍以傳統方法如攔油柵、燃燒、噴灑化學試劑等為主。但都會造成次生生態災難,如用分散劑,就需要投放大量化學品,燃燒會污染空氣。所以,科學家正在研究用新技術快速清污,如生物除污,即利用嗜油微生物以及生物制劑“吃掉”或降解浮油。總之,當海上石油泄漏發生后,無論如何努力,都已經難以補救。因此,“人海和諧”的實現,要盡量防患于未然。
我國知識產權局2008年公開的有關專利技術,便主要集中在對海洋溢油進行監測和分析方面。諸如航海雷達溢油監測技術系統、臭氧氧化衍生液相色譜聯用技術分析鑒別海面溢油的方法、航海雷達溢油圖像記錄儀等技術。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是當今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大石油進口國(2009年達2億噸左右),進口石油的90%通過海上船舶運輸完成。所以,強大的運輸壓力也對海洋污染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止船舶溢油污染,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任務非常艱巨。因此,需盡快制定一個全面的國家清潔能源政策,在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將中國的發展轉向可持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道路。
面對防不勝防的海洋石油泄漏事件,相關權威人士以美國的此次事件(墨西哥灣“深水地平線”鉆井平臺外泄原油)為例,提醒人類共同反思:其一,人類是不是該拼命追求高新技術,去做許多過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某種程度上這是人類的集體賭博和冒險;其二,人類是否該過度依賴石油資源,是否無論它在哪里,都要千方百計要將其開發出來,供人類使用;其三,人類是否該更加注重生態的重要性,而不僅僅考慮人類自身的需求。
海洋使得人類愈加文明與進步。然而,能讓海洋“窒息”的“超級殺手”——海洋溢油,能否最終被人類的智慧所制服?我們拭目以待。
地理小知識
尚 敏
氣候與身高氣候較暖地區,人體為了快速散熱或釋放體內的熱量,新陳代謝速度較快,發育的時間較早,人體骨骼發育的閉合時間較早,致使氣候較暖地區人的身高較矮;氣候較冷地區,人體為了抵御寒冷或保暖,新陳代謝速度較慢,發育的時間較晚,人體骨骼發育的閉合時間較晚,致使氣候較冷地區的人身高較高。
氣候與五官生活在低緯溫度較高的人,光照強烈,氣候炎熱,使得其鼻孔較寬闊,頭型較小,脖子較短,嘴型較寬闊。如非洲黑種人鼻子較闊,有點“塌鼻子”,有利于體內熱量的散發;生活在高緯溫度較低的人,光照較弱,生活在高緯地區的人鼻梁較高,鼻道狹長,脖子較長,嘴型較小。如北歐人都具有十分明顯的“鷹鉤鼻”,可以使呼吸道免受冷空氣的侵害。
氣候與身材熱帶地區常年溫度較高、降水豐沛,以高溫濕潤的氣候為主,該地區的人為了減少高溫濕潤的負面影響,便在長期的適應環境過程中進化為瘦小的體形,該體形皮膚所覆蓋的面積較小,有利于熱量和濕氣的散發,使身體處于健康狀態。此外,該地區果實、根莖類纖維豐富的食物比重較大,不易形成高大的體形;寒帶地區常年低溫,以寒冷干燥的氣候為主,該地區的人為了適應環境進化為高大魁梧的體形,該體形皮膚所覆蓋的面積較廣,有利于維持體內的熱量及減少水分的散發,維持身體健康。同時該地區人類騎射、狩獵等生存活動以牛肉、羊肉、奶等高蛋白食物為主,要求寒帶地區的人具有魁梧的身材;而溫帶地區的溫度介于熱、寒帶之間,該地區的人身材處于全球的中等水平。如中國大部分地區處于溫帶地區,身材處于中等身材的水平,但在中國區域內部又有細微差異。
氣候與穿表打扮熱帶地區終年高溫炎熱,幾乎沒有季節變換。人類為了抵御強烈陽光的直射,一般會在頭上戴一條白色的紗巾,人們大多數著裝以淺色的紗質衣料為主,既可起到裝飾作用,又可以散發身體熱量。如阿拉伯人的包頭巾,是沙漠環境產物,起帽子的作用,夏季遮陽防曬;寒帶地區幾乎全年都以低溫寒冷為主。人們為了抵御寒冷,一般都會在頭上裹一條厚厚的頭巾,以防止外界寒冷的侵襲,并以深色系列為主,這樣既可以維持體內的熱量,起到一個保溫作用,又有利于吸收外界的光照或熱量,增加體內熱量,維持體內的熱量平衡。如我國北方牧區鄂溫克族多以羊皮制作衣服。在不同季節有長衣短衣之別。帶毛長大衣皮板朝外,毛朝里,側方開襟,穿時束長腰帶。在野外騎馬放牧時能擋風御寒,是牧區鄂溫克族經常穿的勞動服;溫帶地區的溫度介于寒帶和熱帶之間,一年四季變換明顯,因此人類的服裝設計及穿著打扮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不同季節的著裝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