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作為國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畢業后將充當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其社會化過程就是指大學生將外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使自己從“自然人”成長為“社會人”。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為了發揮志愿服務在大學生社會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應該從政策、觀念、制度、機制等方面推進志愿服務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志愿服務;社會化;途徑
1989年3月18日第一個社區志愿者組織在天津市誕生,自此,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蓬勃發展起來。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決定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青年志愿者行動立刻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在全國開展起來。目前社區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是中國國內最大的兩支志愿者隊伍。據不完全統計,至2008年奧運會前夕,全國已累計有2.68億多人次的青年和社會公眾為社會提供了超過61億小時的志愿服務。已注冊的志愿者人數已經達到2511萬名。與此同時,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培訓、考核、評估、激勵等制度普遍建立起來,青年志愿者內部運行機制逐步形成。
所謂的社會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過程,每個人必須經過社會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會行為規范、準則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標準,這是社會交往的基礎。隨著志愿服務在全國如火如荼地發展,其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一、大學生社會化的現狀
眾所周知,高等教育擔負著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培養合格人才的重任。大學生進入大學后,除了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以外,還應該鍛煉自身的各種能力,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來提高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具競爭力。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正是大學生學習知識、完善人格、培養能力、提高素質和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變的過程。當前大學生的社會化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社會化水平較低。隨著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當代大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享受著各種寵愛,得到的社會歷練非常有限,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進入大學后,這些學生還不能完全適應新的學習生活,大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再加上大學的學習主要是靠學生的自主學習,這樣就有很多時間留給學生自己。正是由于這些學生的能力較差,所以還不能自主駕馭各種學習資源。
(二)社會化導向偏誤。有些大學生一味強調社會性發展,盲目追求那些較實際的利益趨向。我們所說的大學生社會化,主要是在這個過渡時期內,通過一些有效的途徑來使大學生掌握一些技能、提升一些能力,從而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社會生活。然而有些大學生盲目崇拜社會性,忽視自身本來的個性,完全沉浸在各種誘惑中。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面前,完全迷失了自我,他們認為提高社會化的目的就是應該得到類似的回報。
(三)社會化能力薄弱。隨著高校的擴招,如今的大學生人數日益增多,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大,就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學生首先考慮的不是學習,不是如何實現自己的社會化,更多的考慮畢業后如何找到工作、找到什么樣的工作。由于未來的不可控因素較多,這些大學生如果經常沉浸在抱怨和想象中,不僅對于工作沒有一點幫助,反而錯過了打造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時期。也有一些學生誤認為社會化就是好好學習,而忽視了其他方面能力和素質的提高。
二、志愿服務活動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作用
自1993年底共青團中央發起實施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十七年來,志愿服務遍及扶貧開發、社區建設、大型活動、應急救援、環境保護、海外服務等六大領域。大學生作為青年志愿者行動的主力軍,以積極向上,開拓創新的精神,推動著我國志愿服務事業發展的同時,大大促進自身社會化的進程。因為高校相對封閉,教學模式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比較嚴重,大學生參與社會生活實踐的機會較少。在校期間,大學生社會化的主要途徑有:參加各類社團組織及活動,勤工儉學,志愿服務活動,專業崗位實習等。在這幾類型途徑中,志愿服務活動因其具有鮮明的道德導向功能,符合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發展的方向,在促進大學生社會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社會化提供了條件和環境
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形式豐富多樣,概括起來可以分為社會公益類、環境保護類、社區服務類、扶貧開發類與專項服務類四種類型:①社會公益類志愿活動,例如大學生志愿者經常深入敬老院、福利院、孤兒院、康復中心等服務基地,為孤殘群眾和弱勢群體提供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服務。②環境保護類志愿活動,比如保護母親河義務植樹活動習慣。③社區服務類志愿活動,例如大學生志愿者到居民區開展家電維修、普法宣傳、文藝演出等服務。④扶貧開發類志愿活動。主要包括“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等。⑤專項服務類志愿活動,比如奧運會、世博會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活動涉及面廣,崗位豐富,形式多樣,這些崗位及管理模式為大學生在實際工作中鍛煉提供了廣闊的平臺,能夠促進大學生角色的社會化。作為社會一員的大學生,通過志愿服務在社會中充當相應的社會角色,利用志愿服務所提供的各種各樣崗位和實踐機會,使他們認識到作為學生和作為社會成員的聯系,促進了大學生樹立多角色意識的培養,有利于大學生今后在各行各業中較好的做到角色定位,促進他們的積極發展。可見,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社會化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
(二)志愿服務活動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以至于很多人都形成了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在思想道德意識上有了明顯的滑坡現象。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的各種思潮迅速涌入我國,在各種誘惑面前,一部分人經不起考驗,喪失了原有的精神本性。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宗旨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極大地調動了社會成員的參與積極性,在社會實踐中形成了各種道德認同。其一,大學生志愿者通過各種途徑,在各個領域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致力于減小社會貧富差距,促進社會的公平和和諧發展,在實實在在的服務實踐中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奉獻、團結、無私、友愛的高尚品德,為全社會樹立了道德標桿,營造了良好的道德氛圍。其二,人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都在為社會貢獻著自己的價值,大學生也不例外。大學生在學校中學到的知識,在校園中似乎暫時不能得到很好的運用,通過志愿服務,他們將所學的知識很好的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在各個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他們的行為得到了他人的和社會的認同和贊賞,他們把個人的價值融入到整個社會之中,使他們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三)志愿服務活動促進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
一直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重視智育的發展,從而忽視了德育的教育。志愿服務將有著共同責任感的大學生聯系在一起,通過社會實踐來增強大家的社會責任感,用事實來教育大學生。通過各種活動,大學生的勞動觀念以及吃苦意識得到加強,促進了大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整體素質的提高。首先,志愿服務能夠促進大學生知識結構的完善。志愿服務中大學生扮演各種社會角色服務于不同的崗位和對象,擴大了大學生的視野,深入了解民情、社情、國情,有利于大學生補充和完善合理的知識結構;其次,大學生志愿服務除了由團組織直接組織的大型活動和項目之外,還有許多經常性的小型活動和項目由公益性的學生社團組織發起。公益性的學生社團是由具有共同興趣愛好,樂于公益事業的大學生聚在一起形成的校園群眾性組織,如北京大學愛心社、北京師范大學白鴿志愿者協會、廣西大學愛心協會等,它們由高校共青團指導,在國家法律和學校的有關規定和范圍內進行活動。這類學生公益社團自己組織志愿服務項目,主動聯系服務單位和對象,整個過程實行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由于其開放性、群眾性、實踐性、社會性及組織活動的相對獨立性等特點,非常受大學生的歡迎,對于大學生組織領導能力的培養和社會化的進行起著重要的影響。在這種自主組織管理的志愿服務活動中不僅能使大學生的與人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識的提高,而且也能夠使大學生處理問題和隨機應變能力得到提高,極大地促進了大學生組織管理等實際工作能力的不斷提高。由此可見,志愿服務可以培養和發展大學生的興趣,鍛煉各種能力,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途徑。
三、推進志愿服務發展,促進大學生社會化
綜上所述,志愿服務活動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為了發揮志愿服務在大學生社會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們應該認真落實2009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精神,進一步推進志愿服務的發展。
1、在政策方面。無論是國家還是高校,都應該制定相關的政策制度來支持和保障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作為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國家應該在政策上予以支持,或者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并在行動過程中給予適當的配合和支持。學校作為大學生的教育管理者,應該積極支持他們的志愿服務,給予相應的幫助,盡量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2、在觀念方面。志愿服務日益成為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學校一定要加大力度,引導學生轉變傳統的利己思想,樹立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意識。志愿服務不限于某個地區、某個行業,而是整個社會的每個領域,因此,要強調團隊精神以及合作意識。當今的社會是和諧發展的社會,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整個社會應該轉變觀念,重視志愿服務的實施意義和價值。
3、在制度方面。志愿服務應該制度化,使其具有規范特征,使志愿服務在行動安排、服務提供、效果評估方面有某種程度的規則可循,這些規則基本上完全是為了更有效地安排、協調和實施服務,而不是出于管理的目的。首先,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將各類專業服務隊伍和志愿者有機地組織和整合起來,使志愿者服務向規范化、專業化發展。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登記制度。通過發放統一的注冊登記證,進行統一管理;要對志愿者服務的情況進行必要的監督、考核。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示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于影,影響青年社會化問題的有效途徑[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2004。
[3]王洋,談大學生的自我教育[J],遼寧教育研究, 2004。
[4]李峰,試論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發展與完善[J],河南電大,1999。
[5] 唐華,談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社會化[J],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7。
[6]高天瓊,論高校志愿者服務活動[J],襄樊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
[7] 王順茗.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動與學生職業道德養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9
作者簡介:王順茗,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