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語文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涵,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用心搜集,充分挖掘,并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聯系起來,從而潛移默化地對他們進行教育。教師還應將思想教育內容滲透在作品欣賞之中,利用好大學語文課堂,發揮文學作品的情感滲透作用,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情操等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關鍵詞]大學語文;思想教育;大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大學語文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一門文學藝術品的審美教育課, 也是一門特殊的人格及品德教育課。與其他學科相比,大學語文在滲透思想教育內容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大學語文課程涉及的文學作品篇目包含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的內涵,教育素材俯拾即是,只要教師用心搜集,并與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聯系起來,就能潛移默化地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
第一、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貫穿于大學語文教材中的一條紅線,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有許多優秀的古典愛國詩詞。如《詩經·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篇章,詩歌描寫了秦國戰土抵御外侮、保家衛國,抗擊侵略的勇敢行動,展示了秦軍將士團結友愛、同仇敵愾的英勇精神,愛國主義的激情在字句中閃耀。華夏先人舍生忘死保衛家園的勇氣,至今感動著我們的炎黃子孫,同時教育和激勵后人,時刻準備著為捍衛祖國的尊嚴而無私地奉獻自己的一切。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在自己的詩篇中抒寫的不僅僅是個人的悲歡,他奉獻給后人的是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國殤》熱烈禮贊了楚國將士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離騷》則表現了堅貞不屈、九死不悔的愛國精神。兩千多年來,屈原的愛國作品教育、感動了無數讀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
現代作家郭沫若、臧克家對祖國的憂患意識和深沉的愛感人至深;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糧”的高貴氣節令人肅然起敬。
這些優秀作家作品包含了愛國主義教育的豐富內涵,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大學語文課加強學生對自己所屬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歸屬感,加強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激發起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
第二、傳統美德教育。
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燦爛文化,豐富、博大的文化遺產中積累了許多優秀傳統美德,這些傳統美德代代相傳,成為我們民族精神的精髓。如:孝道、尊師等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些美德又注入了新的內涵,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家庭幸福的源泉,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孝為百行首”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于孝道教育的重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孝道教育則演變為知根溯源,感恩圖報。進入大學,隨著獨立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生感悟不斷加深,更應該在這個階段加強對于理解親情,感恩親情的引導和培養。
《鄭伯克段于焉》中,莊公平息了弟弟的叛亂之后,對母親也下了狠心,發誓“不及黃泉,無相見也”。然而莊公很快就后悔了,在大臣穎考叔的策劃下,莊公給自己找了個臺階,下令“掘地及泉”與母親“隧而相見”,最后母子和好如初。鄭莊公曾經受到過母親不公正的對待,而他的了不起,恰恰在于在受到母親不公正待遇的情況下,仍然能不計前嫌,發自內心地孝順母親。感恩親情,才能戰勝生活中的艱難險阻;學會感恩,親情之花才會更加絢麗多彩。隨著中國改革步伐的加快,孝道觀念漸漸被淡化。針對孝道缺失的社會現實,教師應將傳統道德在教學中加以發揚光大,引導大學生從更深的層面去體會親情的真摯永恒。
第三、人生態度教育。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競爭也悄然走進了校園。面對競選學生會、評先進、獎學金等諸多問題,期望值過高而未能如愿之事屢見不鮮。古人有言:“人生由來不滿百,安得朝夕事隱憂”,“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我們應該從傳統文化中引導學生感悟人生,學會以超脫、豁達的心態對待人生的失敗與成功。人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人生中的坎坷與挫折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一個人要成功,除了要有積極的人生理想和腳踏實地的努力之外,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更得具備超脫、豁達的胸襟。要增強自己耐挫折的能力。
在講解蘇軾的作品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聯系蘇軾的坎坷經歷認真體味,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烏臺詩案”使蘇軾身陷囹圄,貶官黃州后,他沒有消沉,沒有頹唐,而是從苦難中奮起,以一種曠達的態度寫出無數感人的詩文。蘇軾應對人生困境的“豁達”態度為我們正確對待生活中的金錢、榮譽、名利等諸多問題做出了答案。通過對文學家心路歷程的剖析,引導學生去體會,人生一世,遭遇挫折是平常事,不妨學習古人的“豁達”,挺起胸膛,坦然承受挫折。只有經受得住挫折的人,才能獲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更多的發展機會,才能百折不撓地生存下來。
第四、誠信教育。
古人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非行無以成,行非信無以立”。誠信是維系人際交往的重要德行,更是一個人的安身立命之本。大學校園中的考試作弊,文章造假,對大學生的影響甚大。大學語文中誠信教育內容豐富廣泛,教師應教育學生在現在的學習生活以及將來的工作中,為人處世要坦誠相待、正直友善,杜絕急功近利、弄虛作假。
第五、寬容教育。
古人有言:“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大學校園中的宿舍矛盾,小團體現象,都是因為不夠寬容造成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學會以寬容之心善待他人。要學會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學會去感受別人遇到困難時期待幫助的心情,要學會去體驗別人經歷挫折時渴望超越的心態。孔子有言“寬則得眾”。教師要引導學生,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新人,我們不僅要善待自已,也要珍惜他人的愛。做到體諒包容,寬厚待人。善解人意,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的感受。在獨生子女獨霸天下的今天,這樣的教育很有現實意義。
第六、珍愛生命教育。
大學生自殺現象屢屢見諸報端,珍愛生命的教育刻不容緩。生命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健全的生命觀,接受生命,接受生命中的幸運與挫折。我們強調生命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學生認識生命,引導學生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教材中各具特色的人物典型顯示出生命的脆弱與有限,我們在感受崇高生命對靈魂震撼的同時,更應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寶貴。如通過巴金、史鐵生的人生經歷及他們經歷了人生滄桑,體味了世間百味后濃縮的人生雋語,告訴我們一個基本的道理:人生易逝,生命可貴。既然來到世上,每個人都要懂得熱愛生命,要樂觀和堅強地生活。對學生進行生命意識的教育,還應該讓學生對未來充滿憧憬,讓他們的生命永遠生活在希望中。
大學語文中可供汲取的精華還有很多,我們必須充分挖掘并進行教育。教師應善于將思想教育內容滲透在作品欣賞之中,潛移默化地把正面的“大道理”傳授給學生,讓當代大學生樂于接受,喜歡接受。
大學語文不僅承擔著本身的基礎課功能,更要承擔對傳統文化的承載與傳播的功能。大學語文中濃厚的文化積淀、豐富的道德因素,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材料。在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導,作品中的真善美,以及蘊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就會自然而然地化為學生的精神營養。我們要利用好大學語文課堂,發揮文學作品的情感滲透作用,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獻身祖國的遠大理想,使學生成為情感豐富,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張子泉.大學語文(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張自華.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育[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3]徐中玉,齊森華.大學語文(第八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何春玲.簡論大學語文教學中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成人教育,2006.
注:本文為山東省職成教十一·五規劃課題。編號:2006WF019
作者簡介:宮淑芝(1964—),女,漢族,山東昌邑人,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語文教育教學,高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