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于,臺灣用2300萬人的市場換回了全世界最大的市場。兩岸關系也借由經貿關系的發展而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6月29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在重慶正式簽署。從這一天起,大陸與臺灣實行雙邊貿易自由化,在雙方的貨品往來與服務業市場互相開放的同時,將逐步實現零關稅。
但奇怪的是,在內地,ECFA火花并沒有被點燃,倒是在島內被列為頭號議題。臺灣媒體更是把這個利好當成經濟強心針,爭相用斗大的標題宣告:臺灣將進入“黃金十年”。
早收清單
為什么ECFA議題臺灣島內熱、內地冷?
最主要的因素是,此次ECFA的簽署,本來就是一項嘉惠臺灣、讓利臺灣的協議。何況,以臺灣現有的經濟規模,尚不足以對內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也就是說,ECFA對內地的象征意義大,對臺灣則除了象征性,實質性的利益更為可觀。
從內容來看,ECFA協議中,臺灣的早收清單(商品和服務早期收獲“減免稅優惠”清單)有539項,內地是267項;臺灣的早收產品出口到內地將會高達138.3億美元,而內地賣到臺灣的商品只有28.3億美元,僅為臺灣數額的五分之一。根據臺灣“經濟部”的評估,大多數自由貿易協議的早收清單一般只會占到出口貿易的3%-4%,但此次納入臺灣早收清單的產品,幾乎是臺灣出口到內地貿易額的15%。
給臺灣這樣的先期優惠,僅僅是內地對臺灣經濟的友好互動,內地是希望借此在經濟合作上能與臺灣更密切。
對于臺方而言,刺激作用分行業、商品的不同而廣有差別。
以烏龍茶為例。根據臺灣茶農的反映,近些年來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高山茶——例如阿里山茶、梨山茶,早就供不應求,還沒有采收就已經被內地買家、港商包了整個茶園,所以即使茶葉降到零關稅,鑒于出貨量差別不大,并沒什么實質意義。
但是,此次銀行業的開放腳步卻著實令臺灣整體金融業者滿意。協議規定:臺灣的銀行在內地設辦事處1年后就可以開分行,開分行2年中有1年獲利,就可以承做人民幣業務。這樣的進程安排比預估早了一年,讓臺灣銀行業在外資眼中的評估等級上升了不少。
其實,ECFA對臺灣銀行業最大的機會是承做人民幣業務,這意味著在內地超過200萬的臺商,都有可能成為臺灣銀行業的潛在客戶。而最令臺灣銀行業者垂涎的則是信用卡市場,估計內地今年信用卡發卡張數可望突破2億張,即使以目前每年增長30%以上的速度計算,離市場飽和仍有一段巨大空間。
舉例來說,臺灣真正使用信用卡的人大約900萬人,發卡量超過3000萬張,平均一人超過3張,就總人數2300萬人來平均,每人也有1.3張。所以,內地在信用卡市場將會是各外商銀行爭食的一塊蛋糕。對于有群眾基礎、且市場營銷技術更強、更能把握消費者心理的臺灣銀行業,估計這將會是臺灣銀行業者最有斬獲的業務。
十年財富夢
通過詳細解讀ECFA,可以看出,未來兩岸經濟關系的進一步密切可以有以下三個路徑:
其一,從零關稅直接給優惠。
此次協議主要零關稅清單中的石化產品,分別從原來的6%-1%降為零關稅,估計影響金額超過50億美元。其它零關稅部分還包括汽車零組件、電子、電機產品,由于電子電機等產品之前基本已經是零關稅,這部分的意義并不大;
其二,關鍵零組件的交流。
目前,內地急需發展的是光電產業,包括面板、LED、環保產業等,有某些領域與臺灣有很強的互補性,如內地在面板采購上原本就有一定比例依賴臺灣產品,未來在關鍵技術合作上可望進一步加深。像是7月,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秘書長白為民再度來臺采購,據了解,其采購面板的金額超過50億美元。
在2009年以來內地推動的家電下鄉運動中,臺灣的面板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憑借內地的市場,臺友達以及之前被臺灣首富郭臺銘所并購的奇美電子,分別在面板產業上進入全球排行前五大。由于內地在面板技術方面,一直和國際先進水平存在一段距離,這正是兩岸未來合作的最大契機。
沿襲之前的傳統做法,兩岸面板業未來可能采取的最佳合作模式是:臺灣做前端模塊,后端模塊加工則在大陸組裝。ECFA的簽訂和兩岸直航的普及,將在政策與時間上給該種模式予以全方位的保障。
更重要的一點是,面板產業是高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在過去10年的發展中,內地在這個領域幾乎處于缺席狀態,臺灣的友達和奇美雖然和日韓競賽緊追不舍,但是受限于企業本身的力量,抵不過類似韓國傾國家之力扶植三星的局面。而未來兩岸如能在這個領域上大力合作,內地資源在政策支持下盡早介入,甚至主導,將會讓面板行業的發展超越韓國。
同樣,LED產業面對的也是同樣的邏輯。目前內地LED的技術規格還處于一個相當混亂的階段,臺灣在這方面卻已經具有了良好的上中下游產業結構。兩岸如能結合,將會創造出更強的競爭力,甚至主導國際標準。
還有人才的交流。
其實,關稅、貿易都只是兩岸交流的一部分,人才的交流才是雙方碰撞出最精彩的火花。從學習環境來說,臺灣算是亞洲最具有影響力的研發基地,但受限于兩岸人才互訪的規章限制,雙方并不能展開全面性的合作。
舉例來說,臺商在大陸投資,許多重要的培訓基地卻設在臺灣;且受限于來臺人數和在臺居住時間的限制,很多技術轉移并不能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主流觀點認為,人才的往來是促進兩岸經濟關系最重要的指標,也最能從根本上讓雙方的關系進入更緊密的階段。
有了以上三點,在臺灣不少人的眼中,已經把ECFA直接與《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畫上等號。內地與香港自從簽了CEPA之后,香港恒生指數奔上了三萬點,房價漲了三倍,每年從內地到香港、澳門觀光旅游、商務考察的人數超過1000萬人。
而香港也的確享受了十年黃金期,光是中移動、中石油、工行、中行等大型國企在香港買寫字樓、掛牌上市,所帶動地產、金融的景氣,就足以讓島內人做足財富夢。
財富夢的根據是,臺灣的面積是香港的30倍,臺灣的觀光資源也比香港豐富。密切合作后,旅游人口應該不只是目前的一年約100萬人,至少可以與香港的1000萬人次看齊。
就產業合作來看,臺灣有全世界最大的高科技代工廠,在芯片、面板、LED、手機研發技術等方面都比內地有過之而無不及。加之臺塑、捷安特自行車、大潤發大賣場,和一些金融、服務業人才的輔助,其勢不可擋。
而內地最吸引臺灣的,當然就是龐大的內需市場。
7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帶領15家銀行業者到臺灣尋求合作機會。郭聲琨形容,廣西團是ECFA的第一個收獲者。事實上,像廣西參訪團這樣的形式,近一年在臺灣已經習以為常,幾乎每一周都有來自內地各省市的參訪團,更別說個別企業的洽談行為。所以,臺灣方面的“夢”是有根據的。
最新的民調顯示:島內超過6成的民眾對這次ECFA的結果表示滿意,這為ECFA的執行營造了一個美好的開頭。在物流、人流、金流等三流渠道齊備之下,ECFA的簽訂是近十年來兩岸經貿合作的重大突破,接下來將會是更大范圍的產業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