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安賽樂和米塔爾合并,這場合并耗資332億美元,誕生了第一家在27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61個國家擁有生產基地的跨國鋼鐵集團。采訪中,徐樂江還向《英才》記者推薦了報道這次整合的《冷酷的鋼鐵》一書。
徐樂江告訴《英才》記者,安賽樂和米塔爾的合并最大的難度是要經過盧森堡、法國、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美國六國政府的審核,同時還要經過歐盟的反壟斷審查,將這種不可能變為可能,這對中國公司的跨國并購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在米塔爾之前,并沒有誕生過全球性的鋼鐵企業,而所謂世界級的鋼鐵企業大都源于整合本國的鋼鐵企業,比如美國的國際鋼鐵集團,再比如歐洲的安賽樂。甚至有人認為:“鋼鐵永遠不會全球化,只能是地區性產業。”
但米塔爾成為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世界級鋼鐵企業,是因為他走了一條別人從未走過的道路:米塔爾能夠通過并購起家,則因為他的戰略眼光,能抓住別人看不到的機會。因為石油危機后,鋼鐵業長期的低迷,從而讓米塔爾有一個以極低價格并購的機會。
從1989年開始經過一系列并購,米塔爾鋼鐵先后收購了美洲和歐洲最大鋼鐵公司。如1992年僅用2.2億美元,收購了墨西哥耗資22億美元建成的Sibalsa聯合企業;1995年僅用1個愛爾蘭鎊,收購了愛爾蘭鋼鐵公司;1995年收購K a r m e t鋼鐵公司,米塔爾僅耗資9.5億美元,獲得400萬噸鋼產能,相當于噸鋼投資240美元;收購內陸鋼鐵公司花費14.3億美元,為噸鋼315美元。而新建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噸鋼投資通常約為1000美元左右。
米塔爾最初的并購主要選擇發展中國家鋼鐵企業,而且選擇的不是新建鋼鐵廠,而是一些存在勞工問題、生產效率問題、采購問題、產品結構問題的企業。
2000年之后的一段時期內,市場長期低迷,東歐等地的政府急于出手其鋼鐵企業,嚴重壓低了這些企業價格。只要收購方能夠緩解就業壓力并承諾持續投資,其收購價可僅為原價的1/10。米塔爾相當于從東歐撿了5家作為不良資產處置的鋼鐵廠。
米塔爾對I S G的收購從表面上來看并不符合廉價勞動力的要求,因為美國的薪資水平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但是ISG曾經被專門收購不景氣行業公司的投資專家維爾博·羅斯(WilburR o s s)當作手上的一枚棋子,他把伯利恒(Bethlehem)以及LTV等正處在申請破產保護美國老牌鋼鐵企業拼湊在一起,進行重組。通過羅斯的大量裁員,與政府洽談解決工人養老金問題,從而使得I S G在價格和成本上要比其他的美國公司更具競爭力。
2005年羅斯賣出ISG時凈賺12億美元,但由于米塔爾并購時機選擇準確,2006年ISG凈利潤就達到15億美元。
除了成本低廉之外,米塔爾的成功還源于技術的革命。米塔爾起步之初,就開始研究微型煉鋼爐,并為了降低成本研發出直接還原鐵技術。米塔爾成功開創直接還原鐵技術(DRI),以DRI替代進口廢鋼,使煉鋼成本大幅度降低,并把這項技術應用于全球并購的企業之中,獲得了更低的成本,更高的盈利能力。雖說米塔爾沒有申請專利,但直接還原鐵的生產技術復雜,很難被復制。雖然我國大多鋼廠在添加直接還原鐵,但是我國直接還原鐵的生產技術還處于引進和吸收階段,未來這一技術將成為降低成本的關鍵點。
而對于米塔爾公司的崛起,徐樂江認為這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代表了一種趨勢。“第一,Internet帶來的信息時代,可以把全球管理這種以前不可能實現的情況變為現實。第二,全球化資本市場發展,為并購提供了龐大資金。這兩個并購的前提條件,我們沒有看到,他看到了,而且堅持不懈做下去。”同時徐樂江認為,這個趨勢日本企業也沒有把握住,新日鐵的技術實力非常領先,但是他們錯失了發展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