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0國集團首腦第一次聚首華盛頓,商討金融危機對策。彼時,20國集團的經濟總和占據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90%、全球貿易額的80%及2/3的人口。國際輿論認為這些國家的領導人聚在一起,會很容易解決全球問題。
但在最近一次的20國集團峰會召開后,一些國際輿論開始質疑20國集團治理全球經濟的作用。一些輿論認為,20國集團在應對危機之初所表現出的團結已經走向終結。
全球經濟仍未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人們對20國集團的看法為何出現了如此大的變化?首先,20國集團并不是“同質”組織,各個成員國的發展階段相差不小,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既有金融大國,靠“食利”創造價值,又有制造業大國,靠出口賺取利潤,還有一些是原材料與能源生產國,他們的發展取決于制造業大國是否需求增長快,同時又取決于金融大國是否能穩定住商品期貨市場與貨幣價值等等。
此次G20峰會上,美歐這兩個在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中的主要角色意見分歧不小。比如,歐盟國家強調要加強財政紀律,防止債務問題導致新的危機;而美國則強調經濟復蘇的脆弱性,認為需要堅持比較寬松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以保持刺激經濟措施得以穩定。
美歐的立場差異反映出的是雙方歷史背景的差異。歐洲人擔心的是大量刺激經濟的財政與貨幣政策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起因是對二戰前德國魏瑪共和國式的通貨膨脹仍然心有余悸;而美國人與歐洲人不同,在他們的集體記憶中,最可怕的事情莫過于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美國人認為,大蕭條與長期失業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對經濟的理解有偏差,即過分注重債務而不夠重視公共開支的刺激作用。
另外,雖然在經濟衰退中各國政府都強調公共開支對刺激經濟的作用,但因為各國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不同,因此所能采取的措施也完全不同。歐元區剛剛經歷了希臘債務危機,仍要承受巨大的市場投機壓力,當然強調不能繼續擴大財政赤字,要考慮適時地退出刺激計劃。美國雖然債務很重,但有統一政府,統一債務,不怕投機資本干預它的債務市場,所以更強調公共開支在穩定經濟復蘇中的作用。
在本輪G20峰會上,美歐在金融監管制度改革上也展開了爭論。雖然美歐政府都認為金融機構不斷冒險是造成危機的重要原因,但在未來如何避免這種系統風險積累上,美歐的立場卻大相徑庭。
美國人是市場的信徒。他們認為,造成危機的是一些企業的領導人,只要修改一下規則,讓那些“壞人”未來就不敢再冒風險去欺騙投資者,市場會自動回歸平衡。因此,金融監管機構仍將是一個金融同行業人組成的機構;歐洲人則不那么相信市場,他們強調危機是市場失靈的證明,認為市場本身不是完善的,必須受到公共權力的監督,因此金融監管機構一定是政府主管的,它不僅要加強對參與市場活動者行為的監督,也要有能力控制甚至中止市場交易的行為。
分歧避免不了,在分歧之外,我們還應看到主流。20國集團的經常性磋商使世界主要經濟體能互相交流信息,爭取合作,避免采取“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這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大環境比起來是個巨大的進步。但要協調各成員國的宏觀經濟政策,采取步調一致的措施,未來恐怕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