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掛牌。與其說信達轉型是中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試點的破冰,不如說,此次掛牌是為中國金融業又添了一把火。
把原來單一的國有獨資的公司形式轉為一個多元的股份公司,信達資產的改制可謂緊隨國有銀行之后。而改制之后的信達將輕裝上陣,殺入競爭領域。過去,華融、長城、東方、信達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一直以過渡性的金融機構身份,處理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如今信達的商業化轉型也許會闖出其他三家可以復制的路徑。
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由財政部獨家發起,將原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整體改制成立。公司注冊資本251億元人民幣,財政部持有100%的股份。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財政部所持有的信達全部股權僅為暫時持有,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國立表示:“年內會開展引入戰略投資者并擇機上市計劃都在信達的考慮中。”
據信達稱,改制后的信達股份將繼續以不良資產處置經營為主業,鞏固不良資產市場優勢地位;立志成為以金融服務和資產管理為發展重點的綜合化、國際化的金融集團。
業內人士認為,把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轉制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借助改制上市后融入新的市場資金,有助于化解其所收購進來的不良資產,并有利于化解財政壓力。
也許正是在這種思路的考慮下,信達的財務重組模式與工行、農行如出一轍,即與財政部共設“共管賬戶”,將信達歷史上形成的2000多億元巨額掛賬損失剝離至此賬戶,規定存續時間為10年。此外,信達所欠央行數百億再貸款也將停息掛賬。按照轉型方案,不良資產得到解決的信達資產將走上商業化經營之路。
可能是看到了如此多的掛賬,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遭到些許質疑。
對于其繼續以原有主業為今后經營重點一項,有專家認為,以處置不良資產為主業,利潤低下,難以給股東創造利潤。
信達股份的前身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十多年來,信達先后接收了國開行、建行、中行、工行、交行等10多家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且在做好不良資產處置回收工作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不良資產處置經營和托管重組為主業,證券、基金、保險、信托、金融租賃等業務平臺協同運作的多元化經營格局。正是這一多元化經營格局,致使市場質疑轉型后的信達是否還能堅持現行主業。
顯然,這種看法是受到了信息不通暢的影響,在處置不良資產的問題上,并不是說掛賬的多少就代表業務的盈利與否。田國立表示“不良資產處置在整個公司本身是盈利空間很大的業務,且信達做了十幾年,路子越走越寬。”對于上千億的掛賬,最簡單通俗的理解是,信達過去為國家承擔的歷史包袱,現在國家再拿回去——這與信達自身的經營水平關系不大。
既便如此,拋開主營業務,對于信達轉型期與上市所面臨的困難,依然有人認為沒有那么簡單。首先,財政部目前作為信達資產唯一的出資人,如果公司上市后由財政部直接管理,顯然是不合適的。另外,目前信達資產管理資產良莠不齊,如果上市,如何把這些資產進行比較好的整合,整合后如何發揮主業的特長,也是一大難題。
的確,對于這樣一家過去在業務上鮮有人知的金融企業,很難迅速被市場接受。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市場化運作,信達會逐漸融入主流金融領域,而且,一定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