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探底”還是通貨膨脹?在一次全球性的大危機之后,每過一段時期、每一個經濟學家的心中都會有一個答案。在這個被總理稱為經濟形勢最復雜的年頭里,這個問題也成為了《英才》今年專訪經濟學家的主線之一。
正值股指期貨上市一個月,同時A股大幅下挫,《英才》記者專訪了任職中國人民銀行、曾擔任證券法修改起草工作小組組長的許健教授。
《英才》:現在有人擔心全球經濟或者中國經濟出現“二次探底”,你怎么看?
許健:有人擔心“二次探底”,主要是擔心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可能會拖垮歐洲經濟,進而危及世界經濟。但我們不能夠只看歐洲的情況,它是局部的,對全球經濟影響更大的是美國經濟。現在看來,美國經濟的情況并不太糟,這也就表明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并不大。
對中國來講,也不存在“二次探底”問題。中國經濟增長率還是比較高的,2010年預計也能超過8%。現在國內經濟主要焦點是,物價上漲的幅度超過預期。特別是生活資料物價的超預期上漲會對未來經濟產生比較大的影響。現在物價上漲已經傳導到了一些終端產業,價格上漲的背后是貨幣信貸投放量過大,這中間的因素又太復雜了。
《英才》:既然有物價上漲的壓力,央行為什么還不加息?
許健:原因很多,第一是考慮到貨幣政策和美國貨幣政策關聯對跨境資本流動影響,比如美國現在利率很低,中國利率很高就會形成一個非常大的利差,誘使國外資本大量流入中國;第二,我國貨幣貸款利率彈性非常小,因為大量資金流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用于基礎建設投資,這些貸款對利率并不敏感。所以貨幣政策還是以量為主,價為輔,首先控制量,但也可以調利率。如果利率長期不調,形成負利率,使資金使用效率過低,會進一步促成投資膨脹和資產價格膨脹。
《英才》:對政府今年以來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怎么看?
許健:現在大家看到的主要是政策抑制投機需求,不讓房價漲得過快,但供給調節方面,剛性的需求你還得滿足它,且價格不能上漲,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
《英才》:我們看到房價走勢與政策的關聯性非常大。
許健:政策的導向對房地產的影響是很大的。一邊是用銀行貸款買下高價地,再造起房子;另一邊則是,大家拿銀行貸款按揭去買房子,這種供求關系本質決定了土地有限決定房子供給會有限。
房地產價格是不應該被炒作的,特別是對我們這樣“地少人多”的國家而言。在城鎮化過程中,由于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失衡,以及通貨膨脹因素,必然造成房地產價格上漲,從而導致資源配置出現很大混亂——大量資金都投到了房地產領域。
房地產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高科技,但在資源配置中轉變為吸收大量資金,其結果是使得我國其它應該發展的方面缺乏資金,特別是在高科技開發方面缺乏資金導致國家的“高、精、尖”技術的對外依存度太高,這樣變相地消弱了國家的競爭力。
《英才》:房地產市場不應是一個競爭性市場?
許健:對,房地產不可能是一個競爭性市場,而是一個保障性行業的市場。如果說將房地產作為競爭性市場制定政策,那就會出現超級資產泡沫。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不是將其作為競爭性市場來搞的。
還有一個問題,把房地產行業作為支柱產業思路上也是有問題的。如果是支柱產業,我們就可用它來拉動GDP,它就變成了競爭性市場,價格上去了意味著GDP上去了,這不就出問題了嗎?價格一上漲形成了泡沫,再把它打下來,銀行貸款就變成了呆賬,政府支大于收轉化為呆賬,企業資產縮水也變成呆賬,老百姓欠一屁股的債。世界各國都經歷過房地產泡沫危機,房地產危機是經濟危機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