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掙錢就是把別人的錢算計到自己的口袋里,我還在繼續掙錢,但是技巧不值得吹了。就跟強盜討論自己的偷盜本領一樣,有什么好談的?”上海證大集團董事長戴志康向《英才》記者反問道。
就在四個月前,上海證大集團以92.2億元奪得外灘金融城核心區地塊,一家民營企業PK掉了很多知名地產商聯盟,成了上海外灘的“新地王”,戴志康和他的上海證大集團吸引了眾多媒體的目光。
戴志康曾是中國最早的私募基金經理,在經歷了國內私募業發展的數次起落,卻依然風生水起的僅他一人。1999年股市達到高潮時,戴志康全身而退,登上了房地產業急速發展的快車。八年時間將自己的財富由0變為10億,再用六年的時間將財富由10個億增至100個億。
十年金融,十年地產。從海南到上海灘、從資本市場到房地產市場,幾次華麗的“轉舵”,讓戴志康在“資本大佬”和“地產大佬”這兩個名號間穿行得游刃有余。然而,伴隨財富和名譽而來的卻不是成就感,而是他內心的彷徨和困惑——“為什么一定要那么勞累和辛苦,我奮斗不是為了不辛苦嗎?現代化之后,人們就真的幸福了嗎?經濟發展了就能代表社會進步嗎?”
在戴志康看來,現代化把人變成了經濟結構中的某個功能,很多人把掙錢當作了終極目標。而錢只是社會力量的一種體現,一種掌控,這個力量應該向著正確的方向。
“作為掌握著這些力量的商人,應該去體察社會可能往哪個方向發展,從而跳出企業家自身的階級利益局限,引導人們去做正確的工作。”這兩年,戴志康開始癡迷于這方面的思考,癡迷于做一兩個能體現文化追求、引導人們正確生活觀念的商業地產項目。
“剛拿下的上海外灘還得我去弄,我要把外灘的氣氛變一變。我相信我做的事情是能夠有影響的。”從九間堂到大拇指廣場,從水清木華國際公寓到五道口金融廣場,戴志康都高舉著文化、創意的大旗,并以此來與傳統商業地產概念劃清界限。即將竣工的上海喜瑪拉雅中心,也是戴志康又一個新嘗試——產業地產。喜瑪拉雅中心不僅擁有一個高端酒店品牌、全球首家開放博物館,戴志康還欲將其打造成中國潛力品牌的孵化器,為眾多中國制造的品牌成長提供一個走向世界的舞臺,并為世界品牌提供一個本土化的平臺。
如今的戴志康,對自己的身份有了一個新的追求:儒商、企業家中的思想家。“千城一面高樓大廈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要做的不僅僅是一個房地產開發商,而是一個社區建設者、城市建設者和社會建設者。”
玩的是商道
“香港沒有李嘉誠,也會有我們這個年紀的人發展出來。香港除了金融、房地產投資外,幾乎沒有其他產業,完全成了一個投機市場,文化落后的結果是人們過著螞蟻一樣的生活。”戴志康說他不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因為“掙錢不是什么很光彩的事情,怎么花錢才能最終決定一個人的價值。”
如何花錢是一門藝術。戴志康開始思考把“商亦載道”變成“商品載道”,商人無法分利,但是商人提供的物品卻可以讓人來消費和享受。
“企業能做到50年就已經很長久了,商人希望自己的企業能夠超越自己的個人名聲,但我們現在看到的老字號有多少呢?我們真正看到的老字號能留下來不是商業本身的經營,而是它承載的有些東西能夠超越當下,超越當下利益。”
戴志康坦言,不會純粹為了賺錢而做商業地產,因為不貼近人們精神生活的地產項目,也不可能具有商業上的生命力。“很多人都說,我做創意地產是墮落了,降格了。但我認為,從來沒有一個企業家是因為掙錢多才變得偉大,企業家都是因為做別的事才變偉大的。”
對于戴志康將文化和地產結合,與戴志康頗為熟悉的國金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金巖石認為戴志康玩的是商道,他追求的是他的商業行為能夠像他在一群穿西裝的人中間穿中式長衫的感覺,追求的是一種超越商業利益、商業價值的、更高層次的社會認同。
玩出中國概念
在中國地產界,號召房地產業應該尊重文化的不只戴志康一人。但直到現在,業內對創意地產的評價大都是“不太成功”。
創意地產“曲高和寡”的原因主要是沒有市場,人們的消費還沒到文化、藝術消費那個層次。不過,戴志康卻很堅持,“我也不知道文化、創意產業未來能給證大創造多大的價值,我自己先做一個樣板,給大家一些初步的思考。”
戴志康堅持的底氣來自于九間堂項目的成功。證大的標志性建筑之一九間堂,不僅詮釋了戴志康文化傳承與地產融合的理念,更為戴志康贏得了建筑界和文化界的一致好評和商業上的巨大成功。
“其實現代人的文化自信已經越來越高了,當年做九間堂的時候,公司內部很多人都反對。大家認為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是沒有市場的。因為中式建筑代表落后,代表二流、三流,洋的才是一流。”然而,堅持己見的戴志康成功了。
“我不希望中國所謂的新貴們,將開洋車、喝洋酒當作時髦,對自己的文化歷史沒有了解和傳承。我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理念和大家一起分享。”
即使將來會比較難,戴志康表示依然會做下去。出生在江蘇海門的戴志康,最為佩服的人也是來自江蘇的紅頂商人張謇。
張謇在自己事業飛黃騰達的時候,做了很多社會性的事,諸如辦學校、慈善機構等等。“我就是要走張謇的路,我們江南商人有‘紳’性,千百年來都如此。文化傳承的事情總得有人去做,正好我想到了,就去做了。”
金巖石認為,“悲觀的人是因為沒有看透戴志康的商業模式。戴志康的創意地產項目,是超越一般商業思維的,他的成功就在于特立獨行、與眾不同,營造了一個高端的商業環境。他把他的事業和他所欣賞的社區連在了一起。他面對著他的客戶群體來經營商業,這個群體的優點就在于它缺乏價格敏感性,這就給了他一個比較高的盈利空間。”
“藝術地產”已成為外界可以辨識的戴氏地產的特色。有評論人士認為,戴志康的難得之處在于雖然不能改變基本趨勢,但他至少改變了小環境,做出了中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