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當第一家合資券商華歐國際(現更名為“財富里昂”)面世時,國內業界一片“狼來了”的恐慌。然而時至2010年,7家合資券商表現出的卻是整體的低調,甚至是落寞,與日漸紅火的內資券商相比,合資券商略顯尷尬。
“有的公司在雙方股東的磨合上一直存在問題,此外,所謂外資投行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實際上在國內的投行環境下并不見得有效。”一位投行業內人士一語中的。
從外界看來,外資券商的境遇多少帶點英雄無用武之處的悲情,然而中德證券首席執行官王仲何并不以為然。當然,開業兩個月便拿下首單,不到一年的時候就參與完成了15個項目,融資總額超過1000多億人民幣,這樣的成績單還是讓王仲何說話的時候增加了些許的底氣。
前有中信證券等領銜的內資大券商,后有中小券商的夾擊,合資券商將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小字輩”中德證券又將如何應對成長的煩惱呢?
即便是前輩瑞銀證券和高盛高華,不過也是直到2007年才實現了A股IPO承銷“零”的突破,而中德證券卻在一年之內主承銷了6家公司。
“就是做得更苦點,更累點。”王仲何對《英才》記者說得簡單,顯然習慣了低調。在過去一年,中德在選擇項目上基本不“挑肥揀瘦”,大、中、小項目拿來就做,不過王仲何也有自己的標準。“關鍵看企業所處的行業地位,看它是不是在這個行業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在這個基礎上,不管大還是小,我們能夠提供同一個標準一流的服務。”
不是沒有擔心,從一開始,在合資券商頭上,就懸著一把股東合作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歷史上由此導致的股權變動成為掣肘公司發展的一大因素。
“一仆不能伺二主”之說由此在業界流傳——當兩個股東對一個公司具相同發言權的時候,很容易在這個公司內部產生內耗。在券商業堅持合資模式的實際效果,不單未能讓外資帶來真正的競爭力,也使本土券商的改革始終難以深入。
比如已經更名的財富里昂、海際大和,多年來也數次傳出外資退出的計劃。最為激烈的是長江巴黎百富勤。2007年,因對未來發展方向形成不同的觀點,巴黎銀行退出了與長江證券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成立僅三年多的長江巴黎百富勤證券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合資券商都是在不同時期成立的,當時股東的想法未必現在還這樣去想,我們現在在股東合作方面有后發優勢。”王仲何認為中德證券的雙方股東的合作不是一時興起,之前進行了很充足的溝通,彼此之間是“求大同存小異”。
據王仲何透露,去年一年中德證券的很多客戶都是雙方股東的原有資源。
最近,國信證券李紹武案發,將保薦人、創投企業及相關利益方突擊參股、代持上市企業股份的利益圈公之于眾,揭開了券商PE腐敗的冰山一角。
“這種現象無論是成熟市場,新興市場都是會不可避免的。只要有一定機會,就可能有人去想、去做這個事。”王仲何認為,從公司的角度,建立一個良好的內部規范治理、控制管理層次,企業才能把此類風險降到最低。
實際上,合規性是外資券商的一大特色。在成熟市場,機構的職業道德和操守決定著企業的命運,如果一家機構出現類似國信證券的PE腐敗,將會面臨無單可做的危局。但國內現狀卻是,所謂的“關系”大部分取代規則在投行市場切割著巨大的“蛋糕”。
“外資券商在合法上的原則還是很堅持的,做我們這一行,一個要把握底線,一個要真正了解客戶,真正為客戶提供人家覺得有用的服務,有價值的服務,使得他們覺得物有所值,”王仲何所極力表達的是,外資券商一定要找到適合在國內生存的路線,“因為不會搞其他的東西,可能會做得更苦,但在合規方面你會覺得很輕松。”
在王仲何眼里,未來內資和外資的競爭格局應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合資券商在競爭中要學會合作,在合作中學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