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使用課題組自編的《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能力量表》,對上海市部分高校475名本科大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①當前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素養總體較好,但網絡信息技能還有待提高;②大學生使用網絡更多的是為了休閑、娛樂,而較少利用網絡開展學術研究;③女生的信息安全與道德得分顯著高于男生;文科大學生的信息創造得分顯著高于理工科大學生;此外,年級和生源地均是影響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信息素養;大學生;現狀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0.08.038
[中圖分類號]G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8-0135-06
The Survey Analysis of 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Hu Weihua1 Wu Xiaowei1,2 Na Ri1
(1.Institute of Busines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hanghai Business School,Shanghai 200235,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By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which uses the“information literacy sca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with good reliability,on 475 undergraduate university students of four universities in Shanghai,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given:①The 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were good in general,but their network information skills yet were to be improved;②Students using the network aimed more for leisure,entertainment,and less for carrying out academic research;③The girls scores in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ethic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Liberal arts university students scores in information cre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students;grad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backgrounds we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impacting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literacy.
[Key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literacy
在當今網絡環境下,信息素養已成為個體生存、發展、競爭和合作的重要條件和必備素質,其含義也由原來僅強調文獻檢索技能,發展到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信息處理、信息評價,并高度重視人的態度和價值觀念。大學生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其信息素養的培養必將成為高校育人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現狀的了解和掌握必將有利于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
長期以來,盡管各高校陸續開設了《文獻檢索和利用》課程或相關講座、報告,但總體而言,我國高校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單一,教學方法簡單,手段落后,知識陳舊,與實踐有較大脫軌,故而教學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信息素養沒有得到顯著提升,與信息化社會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近幾年來,張洪洋[1]、吳鋼[2]、王瑩[3]等人先后以編譯國外相關問卷或自編問卷對大學生信息素養進行調查,結果或喜或憂,結論有同有異。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我國網絡飛速發展,日新月異,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素養狀況也在發生顯著的變化。加上研究者大多使用的問卷,沒有很好的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因而影響了此類調查研究的有效性。本文擬采用課題組自編的《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能力量表》進行實證分析,經信度分析,該量表的Cronbanch系數達到0.815,具有較好的信度[4]。通過本次實證分析,有利于對當前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的信息素養現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出信息素養教育解決方案。
1 研究的實施過程
1.1 問卷調查
由于經費和時間限制,采取便利抽樣原則,本次抽取對象為上海部分高校12個不同專業的500名本科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475份,有效回收率為95%。這些學生分別來自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專業的代表性。具體如下:男47.6%,女52.4%;文科63.8%,理科36.2%;生源中來自上海市區27.4%,上海郊區26.7%,非上海城鎮25.9%,非上海農村20.0%;一年級27.4%,二年級27.2%,三年級24.4%,四年級21.1%。
1.2 數據分析
對搜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先用人工查錯方法把一些明顯錯誤的數據刪除,用SPSS16.0對數據進行錄入、統計和分析工作。
1.3 抽樣訪談
根據問卷調查初步的統計分析結果,課題組再隨機抽取樣本的10%即48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訪談。
網絡環境下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的實證研究Aug.,20102 調查數據分析
2.1 當前大學生信息素養基本狀況
本文采用的量表將網絡信息素養分為信息意識、信息技能(包括需求表能力、獲取能力、評價能力、組織管理與交流能力)、信息應用與創造、信息安全與道德共4個維度。各題項均采用五級里克特回答,并根據符合的程度分別給予5分、4分、3分、2分及1分,將所有分數相加,所得的分數越高,表明其信息素養各維度能力越高。其中信息意識3題;信息技能18題;信息應用與創造3題;信息安全與道德4題。因各分量表的項目數不等,本文將上述各項總分除以各項包含的項目數,就會得到各項目的每題平均得分,這一分數可大致反映大學生信息素養及相關維度的程度或水平。
經統計,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各維度得分如表1:表1 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現狀(N=475)
序號項目得分每題平均得分1信息意識13.024.342信息技能66.723.713信息應用與創造11.203.734信息安全與道德15.773.945信息素養總分106.713.81由此可知,當前大學生總的信息素養較好,其中信息意識最好,而信息技能、信息應用與創造、信息安全與道德都屬于較好。這一調查結果與之前研究人員的結論相比,當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已經顯著提升。這說明,在網絡高度普及的大學校園,大學生接觸網絡的機會日益增多,自然對信息的敏感性增強,同時為了上網便捷,他們加強了信息技能的學習,為更好融入網絡社會,他們的信息創新能力會自覺提高,這有利于整體信息素養能力的發展。
若大學生普遍能意識到信息交流的重要性,必定在網絡上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那么網絡能成為大學生重要的信息渠道嗎?根據調查,答案是肯定的。具體如表2:表2 大學生最常使用的信息獲取渠道(N=475)
N=475頻次提及率(%)網絡43691.79同學與親友之間43090.53報紙27457.68期刊18939.79圖書館17336.42廣播13428.21(注:該題為多項選擇,我們統計了各選擇項的提及率。以下凡是多選題,均如是統計。)可見,對于大學生來說,網絡是最重要信息獲取渠道,而學術期刊被列為大學生不太重要的信息渠道,這說明當前大學生的學術研究氛圍尚不太濃厚。圖書館不被重視,很大原因是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普及性不夠(其實隨著數字圖書館的推廣,該局面完全可以扭轉),這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圖書館的一個普遍問題。
為進一步了解大學生接觸網絡的具體情況,我們調查了大學生的每周平均上網時間,具體如表3所示:表3 大學生每周平均上網時間(N=475)
每周平均上網時間人數百分比(%)7小時以下15031.67~14小時11925.115~21小時8718.322~28小時459.529~35小時224.636小時以上5210.9
由上表可知,超過40%的大學生每天上網的平均時間在2小時以上,只有31.6%的大學生每天上網時間低于1小時。據研究后期對大學生的回訪可知,這些上網時間較少的大學生大多是剛進大學不久的大學新生,因為不少高校規定大一新生不能帶電腦來學校,所以大一學生上網主要到學校機房,因此平均上網時間要低于其他年級學生。
2.2 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各維度典型項目分析
限于本文篇幅,我們不可能列出所有項目的數據統計情況,以下為各維度部分典型項目的得分情況:
2.2.1 信息意識之一:信息的重要性表4 信息對我們科研、學習、生活越來越重要(N=475)
選項百分比(%)完全同意60同意37.5不一定2.1不太同意0.4完全不同意0
這說明在當今信息社會的大環境下,絕大多數大學生均能認識到信息對學習、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大學生也越來越重視信息的獲取、組織和加工。
2.2.2 信息技能之一:大學生最常訪問的網絡信息源
為了解大學生在網絡上最常用訪問的信息源,我們設計了一項多項選擇題,表5是各網絡信息源的提及率比較:表5 大學生最常用的網絡信息源(N=475)
N=475提及頻次提及率(%)論壇33269.89門戶網站30063.16博客23950.32郵件列表21044.21新聞組17336.42網絡百科10522.11社交網站7816.42網摘(RSS)449.26網絡數據庫377.79數字圖書館183.79
由表5可見,論壇、門戶網站和博客是大學生最常訪問的網絡信息源,但令人遺撼的是,只有極少數大學生使用網絡數據庫和數字圖書館,這也從另一側面印證了表2中圖書館信息素養普及教育不足的問題。
2.2.3 信息技能之二:大學生使用網絡搜索引擎的情況
網絡搜索引擎是上網沖浪時十分有效的幫助工具,表6顯示了大學生對國內外主要網絡搜索引擎的使用程度:表6 大學生對國內外主要網絡搜索引擎的使用情況(N=475)
N=475頻次提及率(%)N=475頻次提及率(%)百度43391.16搜狐23749.89Google41386.95網易16334.32新浪29461.89AltaVista4810.11雅虎28359.58搜星122.53
由表6可知,百度和Google是大學生最常使用的網絡搜索引擎,但國外的網絡搜索引擎則很少使用。在研究后期的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大學生由于英語水平的限制,不太愿意直接訪問國外網站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再加上目前網絡加速了全球化進程,很多國外的信息幾乎在同一時間內,就會有中文版的信息出現在中文網站上,因此大學生感到沒有太大的必要使用AltaVista等國外網絡搜索引擎。
2.2.4 信息技能之三:大學生對網絡搜索引擎功能的掌握情況
有意思的是,盡管大學生經常使用網絡搜索引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會熟練使用搜索引擎的各項功能。這也說明,大多數的大學生只會使用普通的網絡搜索技能,還沒有掌握更高級、更有效的檢索方法,因此高校的文獻檢索課程應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和指導。見表7所示。表7 大學生常用的網絡搜索引擎功能
N=475頻次提及率(%)可用單關鍵詞搜索36176.00用兩個以上關鍵詞搜索35975.58用高級檢索9820.63用布爾運算搜索234.84完全不熟悉326.74
2.2.5 信息技能之四:使用網絡搜索引擎或網絡數據庫的有效性
調查表明,在使用網絡搜索引擎或網絡數據庫時,大學生所使用的關鍵詞大多能較好找到符合其要求的信息,具體如表8所示:表8 使用網絡搜索引擎或網絡數據庫的有效性
選項百分比(%)完全不符合1.1基本不符合2.9有點符合19.4大都符合70.1完全符合6.5
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掌握了一定信息技能,能較好地完成網絡搜索任務。
2.2.6 信息應用與創造之一:使用軟件處理已獲取信息的情況
對于搜集到的信息(如文字、圖片、視頻、音頻),大學生能用文字軟件、圖像軟件、視頻軟件、電子表格等處理所下載進行重新組織嗎?答案如表9所示:表9 大學生使用軟件處理已獲取信息的情況
選項百分比(%)完全不能6.1會使用1種軟件19.4會使用2種軟件21.1會使用3種軟件39.8會使用幾乎所有軟件13.7
表9說明,大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組織能力,能使用相關的軟件對搜集到的信息進行重組加工。
2.2.7 信息應用與創造之二:使用網絡工具與他人交流的情況
調查表明,大部分大學生能經常使用網絡工具如郵件、論壇、即時通信等手段與同學、老師等進行交流,具體如表10所示。表10 大學生使用網絡工具與他人交流的情況
選項百分比(%)極少交流12.8較少交流20.0偶爾交流31.8經常交流18.7頻繁交流16.4
通過后繼的個別訪談,我們也了解到目前大學生之間最常使用的交流工具分別為QQ、飛信、校內網等,而與老師的交流如交作業、咨詢問題等則主要使用電子郵件,這也說明,大學生針對不同的交流對象,會選擇不同網絡交流工具。
2.2.8 信息應用與創造之三:對獲取的信息進行重新組織和加工的情況
表11顯示,大多數大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重組能力,能夠根據自己的認識把搜集到的信息進行歸檔和分類,進行重新組織和加工。表11 大學生對獲取的信息進行重新組織和加工的情況
選項百分比(%)完全不能3.6稍微能夠11.6有點能夠17.1部分能夠41.9完全能夠25.9
2.2.8 信息安全與道德之一:遵守論壇規則和道德規范的情況
調查表明,在論壇討論時候,大多數大學生能比較自覺地遵守論壇規則和道德規范、社會禮儀(如不發布誹謗、辱罵、恐嚇、虛假、個人隱私信息),具體見表12所示:表12 遵守論壇規則和道德規范的情況
選項百分比(%)不遵守1.7有時不遵守6.5說不清楚18.3大都會遵守48.6完全能遵守24.6
從表中可知,大多數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網絡安全意識,也能較為自覺地遵守網絡論壇中的法律法規和基本禮儀,這也說明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法制意識,但少數大學生也坦言,有時也會利用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做過一些違反道德規范的事情,比如說辱罵他人,瀏覽非法信息等。這也說明,高校還需加強大學生信息安全和道德的正面教育。
2.3 影響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能力的潛在原因分析
本文用單因素的ANOVA分析分別考察了性別、專業、生源地、年級和每周平均上網時間等幾個變量對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的影響,以進一步獲悉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形成的潛在原因,分析結果見表13~表16所示。表13 性別對網絡信息素養的影響
項目性別NMS.DFSig.信息意識男2264.350.539女2494.330.7190.1030.748信息能力男2263.700.581女2493.710.5780.0330.855信息創造男2263.650.990女2493.810.8903.3010.070信息安全
與道德男2263.780.862女2494.090.64919.1820.000總體的
信息素養男2263.780.539女2493.840.4871.8800.171
由上表可見,男女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均較好,其中信息意識為很好,信息能力、信息創造為較好,但這幾項不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女大學生的信息安全與道德均較好,但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即女生明顯高于男生。在調查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女大學生的確更注意個人信息的安全和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而男生更易對獵奇、刺激的網絡信息內容感興趣,甚至有男學生承認訪問過黑客網站,“收藏”過如何某些攻擊網站或破解他人郵箱密碼的網頁,這也說明高校應充分重視對男大學生的信息安全和網絡道德方面的教育和疏導。
本次調查中,抽取了涉及12個不同專業的大學生作為調查樣本,這些專業大致可分為文科和理工科兩個大類,我們比較了這兩個專業大類的學生在網絡信息素養問卷的各項平均得分,結果如表14所示:表14 專業對網絡信息素養的影響
項目專業NMS.DFSig.信息意識文科3034.340.693理工科1724.320.5340.1680.682信息能力文科3033.700.592理工科1723.700.5560.0040.948信息創造文科3033.810.909理工科1723.590.9825.8240.016信息安全
與道德文科3033.970.760理工科1723.880.7931.4440.230總體的
信息素養文科3033.820.519理工科1723.780.5020.6920.406
由表14可知,文科大學生和理工科大學生在信息素養、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安全與道德這幾方面的得分均較高,且文理科大學生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不過文科大學生的信息創造得分要明顯高于理工科大學生,這說明文科大學生更善于利用網絡資源。
為了解不同生源地對網絡信息素養的影響,我們統計了來自不同地區的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素養各項得分,結果如表15所示:表15 不同生源地的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素養的影響
項目生源地NMS.DFSig.信息意識上海市區1304.510.873上海郊區1274.280.507非上海城鎮1234.240.557非上海農村954.290.4544.8540.002信息能力上海市區1303.860.445上海郊區1273.720.599非上海城鎮1233.650.611非上海農村953.530.6196.6780.000信息創造上海市區1303.880.795上海郊區1273.791.003非上海城鎮1233.630.950非上海農村953.560.9982.8410.037信息安全
與道德上海市區1304.010.716上海郊區1273.990.729非上海城鎮1233.870.903非上海農村953.870.7151.1250.339總體的
信息素養上海市區1303.960.390上海郊區1273.820.546非上海城鎮1233.740.544非上海農村953.660.5277.0260.000(注:“非上海城鎮”指上大學前為除上海以外省市區城鎮戶口的學生,“非上海農村”指上大學前為除上海以外省市區農村戶口的學生。)由上表可知,無論是總的信息素養得分,還是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創造等3個維度的得分,城鎮學生普遍好于農村學生,上海的學生普遍好于非上海學生,且存在顯著或極其顯著的差異。而信息安全與道德方面,生源地之間不存在統計學意義的顯著差異。這說明生源地的確是影響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因素,也印證了全國范圍的數字鴻溝現象是普遍存在,經濟發達地區網絡普及率高,而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網絡信息化水平較低。
我們還考查了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信息素養量表上不同項目的得分,結果如表16:表16 年級對網絡信息素養的影響
項目年級NMS.DFSig.信息意識一年級1304.230.516二年級1294.270.474三年級1164.400.968四年級1004.490.4274.0800.007信息能力一年級1303.450.600二年級1293.760.542三年級1163.800.506四年級1003.840.57812.9150.000信息創造一年級1303.500.990二年級1293.750.961三年級1163.850.923四年級1003.850.8224.0020.008信息安全
與道德一年級1303.950.750二年級1293.890.803三年級1163.930.814四年級1003.980.7180.2760.843總體的
信息素養一年級1303.610.536二年級1293.830.474三年級1163.890.496四年級1003.930.48310.2290.000
由表16可知,無論是總的信息素養得分,還是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創造,隨著年級的遞增,呈逐步上升趨勢,且不同年級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差異,這說明大學生在校接受教育4年中,學校信息素養教育質量整體效果明顯。在信息安全與道德方面,各年級大學生均有較高的得分,但不同年級間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的顯著差異。總的來說,年級也是影響大學生信息素養的重要因素。
3 現階段加強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教育的建議
正如前文所述,當前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素養總體是良好的,但通過調查和訪談,我們也認識到,大學生的網絡信息素養教育仍存在著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為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3.1 整合校園信息資源,充分發揮高校圖書館的教育功能教育部2002年2月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總則第三條規定:開展信息素質教育,培養讀者的信息意識和獲取、利用文獻信息的能力是高校圖書館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意味著,高校圖書館不但要成為高校的知識管理中心和學習資源中心,還要成為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中心。學校要整合包括高校圖書館、網絡中心、語音室、校內電視臺等在內的各方資源,構建良好的校園網絡環境,這樣既可避免資源的重復開發建設,又能充分發揮各自獨特的優勢,將資源的整合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要加快圖書館現代化建設進程。1996年,教育部制訂了關于1 000所學校教育手段現代化試點項目的五年計劃,以提高學校的信息化水平,以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化、學生學習自主化、教學個性化、管理數字化。為實現這一目標,應增加圖書館資金投入,加強圖書館網站建設,推進信息資源的數字化,添置供信息服務與開發的各種設備,加強數據庫、電子文獻與多媒體文獻的建設,便于讀者網上閱覽和資源共享。但隨著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建設完成,目前還急需有一支高素質的圖書館工作人隊伍來有效推廣數字圖書館的各項使用功能。調查中我們了解到,某些高校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學歷、職稱處于高校各部門教職員工的中等偏下水平,顯然這與現代高校圖書館的功能是不相稱的。因此應通過大力引進相關專業高層次高素質人才,以及加強在崗人員的培訓,努力提高圖書館管理人員的信息素。
3.2 改革現有的信息素養教育體系
本文認為高校信息素養課程應包括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兩個范疇。從第一課堂來看,高校信息素養課程包括入學教育、專題報告和文獻檢索課等列入學分的必修或選修課程,這些課程主要應由圖書館具有專業背景和相應資質的教師來承擔。1984年2月教育部出臺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5],提出“凡是有條件的學校可作為必修課,不具備條件的學校可作為選修課或先開設專題講座,然后逐步完善發展”。必須要改革以往《文獻檢索和利用》課程的授課模式,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得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學習方式更加主動、教學方式更加生動、師生互動更為便捷,從而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從第二課堂來看,包括與各專業課程相關的信息搜集和運用的實踐,這些工作需要專業教師和圖書館員工合作完成。
3.3 引導大學生合理有效地利用網絡信息資源
從調查中可知,目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最重要的渠道,絕大多數大學生每周都會有一定的時間上網,但主要是瀏覽新聞、聊天、收發郵件、玩游戲及觀賞影視音樂等娛樂項目,而很少有人利用網絡來解答自己在專業學習方面的各種疑惑,更少有人利用網絡進行研究性學習。為此,我們認為應針對不同層次的大學生分別進行不同的網絡信息素養教育。對于大一新生,應重點在傳授基礎信息知識和培養基本技能,目的在于培養他們初步的信息意識和基本的信息能力。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則應結合專業學習、課程論文和畢業論文(設計)的開展,學習使用檢索工具,培養收集、利用與評價信息的能力,通過訪問權威數據庫,廣泛閱讀學術文獻,了解學術前沿,進而成為具有開闊視野和批判精神的新一代大學生。
3.4 重視特殊群體的網絡信息素養教育
高校的網絡信息素養教育,除了要考慮年級這一因素之外,還要充分認識到我國數字鴻溝現象的普遍性,要重視部分特殊學生的特殊困難。比如,有些來自貧困地區或貧困家庭的大學生,上大學前接觸電腦或網絡的機會比較少,他們的信息素養總體而言是比較差的。對于這些學生,高校有關部門應予以重點關注,幫助他們盡快提高信息素養,盡早適應大學生活。
參考文獻
[1]張洪洋.高師院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有待提高——山西師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45-148.
[2]吳鋼,等.大學生信息素養調查及現狀分析[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6,(3):39-41.
[3]王瑩,等.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8,22(3):217-219.
[4]吳曉偉,呂繼紅,娜日.大學生網絡信息素養能力量表設計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2).
[5]教育部[84]004號文件,印發《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的通知[Z].1984.2.
[6]趙宏巖.信息素養教育的目標構成及其運作[J].情報科學,2005,(6):854-856.
[7]王瓊,等.本科生研究生信息能力教育調查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6),75-77.
[8]廉清,等.大學生信息素養現狀調查與分析——基于對徐州師范大學的調查[J].情報探索,2008,(11):22-24.
[9]趙靜,等.高等院校學生信息素養能力的教育實質及其結構構建[J].情報資料工作,2003,(4):72-74.
[10]曾曉牧,等.高校信息素質教育發展的基本架構[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3):103-106.
[11]王華.基于網絡環境下的信息素養教育[J].圖書館學刊,2005,(6):13-14.
[12]肖自力.美國的信息素養教育[J].情報資料工作,2005,(2):105-108.
[13]楊曉月.信息素養教育研究進展[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63-66.
[14]S.J.Behrens.A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historical overview of information literacy[J].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1994,55(4):309-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