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唐都學刊》自1985年創刊以來,已經走過了25個春秋。回顧艱難歷程,編輯部同仁不勝感慨,其中有不少教訓,也有成功的喜悅。它伴隨著文理學院的成長,由西安師專到西安聯合大學到西安文理學院,始終把學術質量視為第一生命,因而在學術界贏得一席之地。近年來,學術質量不斷攀升,據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料中心統計,從2006年到2009年,《唐都學刊》在全國綜合大學學報中分別排名為79名﹑70名﹑57名﹑53名。作為新升本科院校的西安文理學院主辦的《唐都學刊》,近年來在學術界產生了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尤以“漢唐研究”欄目最為突出,2010年7月榮獲全國地方高校學報“名欄”稱號。其中的奧妙在什么地方?它的辦刊理念是什么?本刊記者就此采訪了《唐都學刊》主編陳正奇教授。
——本欄責任編輯 王文娟
《唐都學刊》在中國學報期刊界鼎鼎有名,在東南亞、美國也不陌生。記得《唐都學刊》前任主編、著名評論家王仲生教授曾經說,他訪問美國時在某大學做學術演講,自我介紹說是西安聯合大學(西安文理學院由西安聯合大學和西安教育學院合并而來)教授,下邊的聽眾搖頭表示不知道,當他說是《唐都學刊》主編時,聽眾點頭表示知道。可見《唐都學刊》在國外影響之一斑。近年有不少日本、朝鮮學者投稿《唐都學刊》以求發表,由此可知其影響之廣泛。
近日,本刊記者約見《唐都學刊》主編,就其刊物的辦刊宗旨、發展現狀及有關情況做如下訪談:
記者:《唐都學刊》的辦刊宗旨是什么?
陳正奇:《唐都學刊》的辦刊宗旨是立足周秦漢唐故都故地,依托西安高校科研群體,結合西安文理學院地方綜合院校實際,突出漢唐研究特色,為西安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文化建設服務。《唐都學刊》于1998、2002、2006、2010年連續四屆被評為中國人文社科“百強期刊”,2007年被全國地方高校評為“十佳學報”;“漢唐研究”欄目于2006年被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評為“優秀欄目”,2007年又被全國地方高校學報研究會評為“特色欄目”。《唐都學刊》于2010年6月被陜西省新聞出版局評為陜西省高校文科學報“重點期刊”,“漢唐研究”被評為“特色欄目”。2010年7月,《唐都學刊》的“漢唐研究”又獲得全國地方高校“名欄”的榮譽稱號。
記者:《唐都學刊》的“漢唐研究”欄目是怎樣進行學術定位的?
陳正奇:我們努力辦好《唐都學刊》,突出“漢唐研究”欄目,積極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子。“漢唐研究”欄目與《唐都學刊》的學術定位相一致,與《唐都學刊》的歷史沿革相始終。自1985年《唐都學刊》創刊以來,就設有“漢唐研究”欄目,且以滾動形式出現。欄目的設立基于《唐都學刊》創刊于大唐都城——長安。而漢唐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兩個鼎盛時期,具有較大的學術研究空間。1990年后,“漢唐研究”變成固定欄目,2004年開始,把“漢唐研究”作為重頭戲推出。每期都置放于《唐都學刊》的第一欄目,視為品牌。每期發文量在5篇以上,甚至推出專題筆談。截止目前已刊文500篇以上。2008年,編輯部又將已刊出并被國內重要轉載機構轉載的優秀論文匯編成《漢唐研究》[史學卷上下冊(60萬字)、文學卷上下冊(54萬字)]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在學術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記者:“漢唐研究”欄目有什么特點?
陳正奇:“漢唐研究”欄目的特點是學術容量大,口徑寬。漢唐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兩個高峰,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從漢自唐凡七百年間,中國歷史風云變幻,朝代迭興,尤以魏晉南北朝民族融合最為復雜,而正是這次民族融合把漢唐王朝連接起來。因此,凡涉及漢唐之際的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民俗諸問題,或宏觀綜論,或微觀探索,均在刊發之列。
記者:你們辦好“漢唐研究”有怎樣的學術依托?
陳正奇:“漢唐研究”欄目有豐厚的學術依托。西安地區高校林立,科研單位眾多,中國秦漢史學會、唐史學會、唐宋文化研究會、王維研究會、中國古都學會等眾多的學術團體或掛牌在西安,或在西安成立,都與西安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西安也云集了一批學養深厚的漢唐研究專家,本院也有一批有志漢唐研究的學者長期支持這一欄目。
另外,“漢唐研究”欄目有一個穩定的老中青作者隊伍。老一輩學術大師如史念海、霍松林、程千帆、黃永年、陳鐵民、袁仲一等專家先后為該欄撰文,中年學者如侯甬堅、賈二強、杜文玉、王子今、徐衛民、王雙懷等,他們都是目前各學科的領軍人物,紛紛用稿件支持本欄;此外,還有一批青年學者、博士、博士后積極為本刊投稿,他們同時也成為本欄目發展的后勁力量。另外,本欄目也吸引了一批海外學者如韓國的趙殷尚、金慶浩,日本的等。
記者:你們辦好“漢唐研究”對社會有什么貢獻?
陳正奇:“漢唐研究”欄目的成功,除促進《唐都學刊》自身發展以外,它還是培養學術新人的重要平臺。自設專欄20年來,培養和扶持了一批漢唐研究領域的學者,有些人已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和領軍人物,如康震、毛曦。他們與“漢唐研究”欄目一同成長,互動互進,相得益彰,實現雙贏。
記者:辦好“漢唐研究”欄目的基礎是什么?
陳正奇:首先,“漢唐研究”欄目有一支具備較高學術水平且能嚴格把關的編輯隊伍。編輯部嚴格實行“三審”、“五校制”。本編輯部在崗在編專業人員10人,高級職稱8人;其中歷史專業3人,中文專業3人,他們既是編輯也是漢唐研究方面的學者,還外聘了一批審稿專家,層層把關,嚴格審稿。再者,“漢唐研究”欄目編發、組稿方法靈活。編輯部能夠把自由來稿選編與外出組稿結合起來,把約請名家撰稿和扶持學術新人結合起來,把零散發稿和集中筆談結合起來,把零星約稿與專題學術會議約稿結合起來,把本校學者和校外學者結合起來,把國內專家和國外專家結合起來。
記者:辦好“漢唐研究”的社會環境是什么?
陳正奇:“漢唐研究”的發展是與學院領導的支持、學報界前輩的長期關注、扶持、轉載機構的學術指導分不開的。西安文理學院歷屆黨委都十分重視《唐都學刊》的發展,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教授耿占軍博士親自主持“漢唐研究”欄目;陜西省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理事長、陜西師范大學學報主編張積玉編審十分關注《唐都學刊#8226;漢唐研究》的進步,經常為學報編輯部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和建議;中國人文社科學報研究會原理事長、北京大學學報原主編龍協濤教授親自來《唐都學刊》指導工作并做學術報告,這些都使編輯部同仁受益匪淺。這是我們辦好“漢唐研究”的大環境。當然,辦好“漢唐研究”與編輯部同仁的努力是分不開的,另外,還有編輯的學術眼光及其在學術界的人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