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四軍著名儒將彭雪楓,一生與報紙解下不解之緣。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先后創辦了《猛攻報》、《拂曉》、《拂曉報》等多種報紙,其中尤以《拂曉報》影響最大。在革命斗爭實踐和創辦報刊的經歷中,彭雪楓形成和發展了自己的軍事新聞思想,本文重點探究其在抗日戰爭期間的軍事新聞思想。
關鍵詞:彭雪楓;抗日戰爭;軍事新聞思想
中圖分類號:G2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2-0157-02
一、彭雪楓軍事新聞思想溯源
(一)早年的新聞工作經歷
彭雪楓在軍中以儒將著稱,他20年代入北平西北軍子弟學校,后入匯文中學和民國大學文學系。學生時代的彭雪楓由于手頭拮據,經常給報刊寫稿,換取一些微薄的收入。他的長篇報告文學《塞上瑣記》曾在《國聞周報》上連載9期,也曾經給《西北文化日報》和《世界日報》寫過政論文章和小品文。盡管不久彭雪楓就奉調去江西紅軍,十年征戰之后成了一位出色的紅軍將領,但早年的這一段新聞工作經歷卻為他打下了扎實的知識功底。新四軍軍長陳毅曾經稱贊他文武雙全,“吾黨匡天下,得君亦俊才”。
(二)對新聞工作的極大熱情
彭雪楓很早就接觸到了新聞工作,并對新聞工作抱有極大的熱情。1928年他曾報考天津《大公報》校對職務,1931年他在江西紅軍任師政委的時候就重視新聞工作,曾經親自編輯出版過油印的《猛進報》,他不僅親自寫稿,還做編輯、校隊、發行工作。在創辦《拂曉報》后,他曾經風趣地對《拂曉報》的年輕新聞兵說:“將來革命勝利了,我要當個新聞記者。真的,我從少年開始就和黨報結下了不解之緣,很多知識都是從黨報里得來的,那時我喜歡給黨報投個稿,我對黨報有特殊的感情啊!”[1]
(三)革命斗爭實踐的磨礪
彭雪楓始終將政治宣傳作為重點工作加以強調,高度關注軍事新聞宣傳工作,是人民軍隊中極富宣傳斗爭經驗的高級將領。早在紅軍時期,彭雪楓就創辦過《猛攻報》和《拂曉》,這兩份報紙密切反映部隊實際,文章簡潔生動,為戰士們喜愛,成為當時連隊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猛攻報》是紅軍中創辦最早的黨報之一。[2]抗戰中他又以“拂曉”為名,領導創辦了大量報刊雜志。在數十年的革命斗爭中,彭雪楓深知政治宣傳工作意義重大,其成敗直接影響到軍事勝利。彭雪楓重視《拂曉報》在政治宣傳中的作用,他曾經說,“《拂曉報》作為黨的一支鐵軍,其威力賽過千軍萬馬。” 可以說,彭雪楓的軍事新聞思想,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革命斗爭實踐中獲得的經驗。
二、彭雪楓軍事新聞思想的主要內容
(一)黨報必須保持政治上的絕對正確
彭雪楓認為黨報必須在政治絕對正確,必須無條件宣傳黨的政策和理論。彭雪楓曾經說,“政策是黨報的生命,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要根據黨的政策進行宣傳。”[3]他認為,“宣傳黨的主張黨的政策,解釋黨外人士對黨的誤解,駁斥反動派造謠污蔑,是每個共產黨員(公開的或秘密的)的起碼任務。” “一個黨的宣傳家”必須“富于警覺性”,必須“是最堅決的黨的利益的衛護者。”[4]在具體的宣傳方針上,彭雪楓認為黨報必須要圍繞黨的主要政策來組織宣傳,要避免毫無中心漫無目的的宣傳方式,防止導致官兵和群眾思想上的混亂,他說:“要努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在一定時期,報道應該有中心,不能無目標的東放一槍,西放一炮。”
彭雪楓十分重視黨報上刊登的新聞的真實性,他要求《拂曉報》上刊登的新聞必須充分依據客觀事實,做到言之有據,這樣才能獲得官兵和群眾的信任。彭雪楓常講:“事實俱在,真理固自在人心。”[4]“讀者看到事實,一目了然,作者就不必站出來演說一番了,事實勝過雄辯嘛!”[2]彭雪楓還十分重視黨報的作風,認為黨報必須嚴謹認真,每篇消息甚至是每個標點符號都應該認真校對,不能出現錯誤,尤其不能出政治上的錯誤。《拂曉報》曾經刊發過一個消息,報道青年農民踴躍參加新四軍,小標題上說他們是“從家里開小差”。彭雪楓對此提出了批評:“這不是幽默,是賣噱頭。這樣的標題出現在黨報上,是不嚴肅的。”[5]可見,彭雪楓對黨報宣傳怎樣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有著深刻的認識。
(二)黨報必須堅持斗爭精神
彭雪楓重視黨報的斗爭精神,他十分推崇列寧在《做什么》一書中的說法:“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者和集體的鼓舞者,而且還是集體的組織者。”在《拂曉報》報的創刊詞《拂曉報——我們的良友》一文中,彭雪楓深情地寫道:“要和不正確的思想、意識、行為,做無情的斗爭。她指點我們,她批評我們,她糾正我們,她說服我們。她是我們的密友,她是我們的良師。”1939年秋,《拂曉報》創刊一周年,彭雪楓親自寫了紀念文章《拂曉報的產生和壯大及其今后的方針》,在談到《拂曉報》今后的方針時他說:“我們的新聞,必須包含著充分的斗爭精神,不然就成為了純客觀的報道。列寧在《做什么》一書中說,共產黨人寫出的東西,總是應該帶有斗志的,我們要實現列寧這個教導。”
彭雪楓尤其重視評論在開展黨報斗爭精神中的作用。他認為“黨報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報道,黨報的內容,從新聞、社論、論文,都應該包含著他的教育性、斗爭性和組織性。”他曾經教育《拂曉報》社的同志,“要根據黨的指示,撰寫社論、專論,特別是要寫短而精的文章。我們不贊成那種光看消息而不看社論或者其他論文的同志。《拂曉報》在艱難的條件下,以尖銳的詞句、理直氣壯的聲調、有憑有據的事實,及時將黨的路線、主張、政策、決議以及個別時期的指令通過黨報傳布出去,提高了淪陷區人民的抗戰意志,喚醒民眾的民族意識,這是彭雪楓對黨報斗爭精神重視的一大功績。
(三)黨報要重視理論性和可讀性的統一
彭雪楓十分重視黨報的理論性。在指導《拂曉報》宣傳工作時,他堅決反對“為了將就讀者或聽眾的水平和興趣,而就不寫或者不講關于理論方面的原則上的問題”。指出:“寫大文章要少,寫小文章要多,但要反對那種忽視理論的、較大的政治論文的傾向。”[4]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時,彭雪楓非常重視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的實際相結合,重視將大的理論簡單化、口語化,使廣大官兵和群眾容易理解和接受。彭雪楓曾以毛澤東的指示教育廣大干部:“如果我們黨有一百個至二百個系統而不是零碎地、實際地而不是空洞地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同志,就會大大地提高我們黨的戰斗力量,并加速我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工作。”[4]
彭雪楓還非常強調黨報的可讀性,認為黨的理論和政策,必須要在群眾容易接受的基礎上才可能產生普遍影響。《拂曉報》所刊登的文章大多文風質樸、有血有肉,這得益于彭雪楓的一貫主張“每一個宣傳品必須有血有肉有內容。”他反復強調宣傳口號“決不是老一套‘軍民合作打日本’,決不是必從國際形勢講起,決不是‘盧溝橋的炮聲響了’[4],必須適時而變。”針對一些同志過于追求稿件文藝性的做法,彭雪楓曾經提出,“現在我們的黨報上,過多地追求所謂文藝性了。開口學生腔,描寫不切實際;枉自抒情,流于空泛;文字半文半白,尾巴上拖個云云,就是缺乏活生生的事實,這一點應該改進。我們的文章還是寫的樸素一些才好。”[3]
(四)黨報要重視讀者反饋和調查研究
重視和讀者的聯系,是貫徹全黨辦報和群眾辦報思想的體現。彭雪楓在《拂曉報的產生壯大及其今后的方針》中檢討了《拂曉報》在聯系群眾和讀者方面的缺點,“對于與讀者的聯系、貫通、討論以至實際上的幫助,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用種種方式解決他們的問題,還是做得不夠。更不能引起讀者,尤其是作者們寫文章的積極性。”
彭雪楓強調讀者調查的重要性,他始終認為:“誰能深入群眾,誰能傾聽群眾的呼聲,誰能注意群眾的輿論,誰能揣摩群眾的心理,誰能了解群眾的苦處,誰能迎合群眾的斗爭。于是,誰也自然能夠提出具體的動人的活潑的有血有肉的鼓動口號。”[4]為了保證調查制度的經常性,他要求《拂曉報》通過相關制度的建設,促進調查研究的開展。彭雪楓對讀者反饋和對調查研究的重視,至今對黨報和軍隊報刊仍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彭雪楓軍事新聞思想的歷史貢獻
(一)實踐和豐富了中共黨報思想
彭雪楓的軍事思想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他早期的新聞思想萌芽于宣傳鼓動,受蘇聯共產黨的理論宣傳較多,尤其是列寧革命宣傳理論影響較深。他曾經認為“宣傳鼓動得到了效果,既是說已經激起了群眾熱情,提高了他們的積極性,馬上要組織群眾行動起來。”到后期,彭雪楓則越來越重視遵循新聞規律,提出了新聞必須尊重客觀事實、黨報要重視理論性和可讀性的統一,要重視讀者甚至是敵對官兵反饋等軍事新聞思想。彭雪楓的軍事新聞思想,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共產黨的黨報黨刊思想,為黨報功能發揮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二)為新四軍培養了一批新聞人才
理論來源于實踐,同時又指導實踐。彭雪楓軍事新聞思想來源于其長期的革命斗爭和辦報實踐,同時也指導了新四軍抗日根據地其他報刊。彭雪楓軍事思想通過報人訓練班的開辦,為更多新四軍的新聞工作者接受。“1940年春,第四師政治部按照彭雪楓的指示在河南永城舉辦了辦報人員訓練班,培訓了20多名學員。報訓班開設政治理論、新聞理論和印刷技術等課程,由支隊首長和《拂曉報》的辦報人講授新聞采編印刷等知識。彭雪楓親任班主任,并且講授新聞理論課程,他號召大家刻苦學習,不斷努力,做新聞的“職業家”。”[2]彭雪楓在指導報人訓練班的過程中,傳遞了自己的軍事新聞思想,為新四軍培養了許多從事新聞報道工作的工作人員。
(三)拓展了新四軍抗日根據地報刊的影響
彭雪楓軍事新聞思想使新四軍抗日根據地報刊的影響輻射到了敵后甚至是國外。報人訓練班結束后,這些受訓的報人回到各自部隊后,先后創辦了《永光報》、《夏聲報》、《宿風報》、《抗大生活》報、聯中《學習》報、《淮上導報》等報刊,進而促進了被稱為“文化墾荒”的新文化運動在豫皖蘇邊區的興起,并引起了由范長江領導的“中國青年記者學會”和“國際新聞社”的重視,這其中代表和實踐著彭雪楓軍事新聞思想的《拂曉報》最為引人注目。后來,通過“國新社”和宋慶齡主持的“保衛中國同盟”,《拂曉報》先后發行到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尼、越南和緬甸,以及印度的新德里、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等國,極大地拓展了敵后抗日根據地報刊的影響。“正像新四軍游擊隊副司令員、豫皖蘇邊區黨委書記吳芝圃描繪的那樣,從‘拂曉到金輝遍地,到日午當天’,彭雪楓軍事新聞思想培育出的“拂曉之花”開遍豫皖蘇邊區,有力地推動了抗戰事業。”
參考文獻:
[1]單斐.拂曉報成長的道路.豫皖蘇抗日根據地[C].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2]楊居人.拂曉報史話[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7.
[3]單斐.園丁夜話.拂曉報[N],第300期.
[4]彭雪楓著.彭雪楓軍事文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
[5]單斐.彭雪楓將軍與拂曉報[C].河南史志資料,第七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