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框架理論和內容分析法,選擇英國的路透社和美國的《紐約時報》網絡版作對比分析,研究二者對2010年中國“兩會”的報道,并探究兩家媒體如何設置對華報道框架,嘗試挖掘出不同西方媒體在常規議題和報道方式兩個維度上建構中國新聞框架的特點。
關鍵詞:框架理論;“兩會”;常規議題;報道方式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2-0128-03
不同的媒體對于同一個新聞事件往往有著不同的側重點與解讀角度,由此導致受眾對同一件事情產生成千上萬種理解,這便是框架建構在新聞報道中的神奇作用。在國際傳播研究中,中外媒體報道框架的對比研究一直是個熱點。然而,對不同西方媒體關于中國報道框架的對比研究,國內學術界較少涉獵。毫無疑問,要全面透視西方媒體如何報道中國,客觀了解我國在西方傳媒眼中的多維形象,這一步是必不可少的。
一、研究意義、內容和方法
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加入WTO、相繼舉辦29屆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世界對于中國的關注達到空前。要全面了解“西方眼中的中國”,重視對不同西方媒體的對比研究,可謂意義重大。本文擬從代表西方世界的歐洲與北美洲各選取一家世界主流媒體——英國的路透社與美國的《紐約時報》,梳理它們對于2010年中國“兩會”的報道(時段限定為2010年3月3日至2010年3月16日),并試圖通過對它們“常規議題”和“報道方式”的框架分析,找尋出不同的西方媒體對于中國的報道視角是否存在差異。分析所用的新聞報道皆從路透社和《紐約時報》的官方網站獲得。
本文擬采用基于框架(建構)理論(Framing Theory)的分析方法。所謂傳媒的“框架建構”(framing),是指傳媒通過對有關某一事件/問題/現象的事實、細節、特點等的選擇、強調和排除,形成傳媒對事件/問題/現象的解釋與思考結構,亦即框架(frame),這種框架在凸顯某些事實、細節、特點等的同時將被傳媒視為無關緊要的東西排斥在外。[1]采用框架分析方法研究路透社與《紐約時報》對于中國“兩會”的報道,有益于深入洞見不同的西方媒體對于中國所采取的不同報道傾向,為全面客觀地認識“西方眼中的中國”創造條件。
二、對路透社與《紐約時報》關于2010年中國“兩會”報道的框架分析
在新聞報道中,新聞框架包含對新聞材料的選擇和對新聞材料的建構兩個方面。本文擬通過常規議題分析與報道方式分析這兩個維度展開對兩家西方媒體的討論。“常規議題分析”梳理路透社和《紐約時報》報道中國“兩會”時分別側重哪些內容;“報道方式分析”探討這兩家媒體在報道“兩會”時所采取的新聞采制方式、新聞源的引用、報道視角的選擇等方面有何異同。
(一)常規議題分析
該維度通過對路透社和《紐約時報》網絡版從2010年3月3日至3月16日對中國“兩會”的報道按照議題進行分類統計分析,試圖找出這兩家媒體報道框架的不同。
1.報道數量。統計這兩家媒體對于中國“兩會”的采訪報道數量,可以管窺它們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的關注度。經過筆者統計,在2010年3月3日至16日期間,路透社采訪“兩會”的新聞報道共25篇,《紐約時報》共發布相關報道8篇。從報道數量層面初步觀察,路透社的報道數量是《紐約時報》的三倍還多,前者對于中國“兩會”的關注程度要明顯高于后者。
2.報道類型。分析這兩家媒體對于“兩會”的報道類型,可以探究出它們關注中國的側重點。據筆者統計,路透社的25篇報道涉及政治、經濟、文體、圖片報道這四大類型。其中,經濟報道多達21篇,政治報道2篇,文體和圖片報道各1篇。經濟報道數量占總報道數量的84%,大大超出了其他報道類型。《紐約時報》的8篇“兩會”報道涵蓋了政治、經濟和社會三個領域。其中,政治報道5篇,經濟報道2篇,社會報道1篇,政治報道的數量最多,占總數的62.5%。(如圖1)。
通過初步比較可以發現,在采訪中國“兩會”的過程中,路透社更加側重報道中國的經濟領域,而《紐約時報》則更關注政治議題,兩者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反差。具體來看,兩家媒體對中國的關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政治報道:關注傳統議題,偏見依舊;兩者報道比重不同。顯然,較于路透社,《紐約時報》更加關心政治議題。相關的五篇報道主要涉及“兩會”安保措施、中國軍費預算、中美關系、西藏問題、谷歌事件等議題。這些方面恰恰是美國政府長久以來頻頻向中國施壓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國的核心利益所在。總體來看,這五篇報道均站在美國政府的立場、從本國角度出發分析問題,反映了中美兩國的分歧,體現出美國媒體對中國的偏見與他們一貫的思維模式,同時成為其報道框架的有效組成部分。無獨有偶,路透社的兩篇政治報道中,有一篇探討的也是中國軍費預算問題。從報道內容看,路透社與《紐約時報》的立場基本一致,皆懷疑中國掩蓋了真實的軍費開支。僅從這篇報道分析,以路透社和《紐約時報》為代表的西方媒體在報道有關中國的政治議題時,秉持基本一致的立場,符合西方國家政治制度與意識形態的接近性。但在具體報道數量上,這兩家媒體則存在巨大而明顯的差異,反映了不同的西方媒體對中國迥然相異的關注領域,映射出各國不同的國家利益訴求點。

(2)經濟報道:關注點重合、集中;兩者報道比重不同。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路透社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經濟報道方面。在這21篇經濟報道中,有5篇關于中國經濟政策與人民幣匯率問題,有4篇關于中國銀行業的資本問題,這9篇文章占所有經濟報道數量的42.86%,反映出路透社對于中國經濟的兩大關注點。《紐約時報》僅有的兩篇經濟報道標題為“China Premier Details Economic Plan”和“Will China Listen?”。前者站在美方立場解讀了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經濟計劃的內容,后者為一篇評論性質的文章,主要內容是要求人民幣升值。通過對比不難發現,在經濟報道中,《紐約時報》對于中國的關注點與路透社是完全重合的。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金融風暴中蒙受了一定的經濟衰退,以二者為代表的西方媒體站在本國立場,發出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呼聲,反映了對國家經濟利益的維護。
(3)社會報道:兩家媒體報道“兩會”的33篇文章中,政治和經濟報道以外的文章只有3篇,僅占總報道數量的9.09%。一般來說,在政治和經濟報道以外的新聞中不易顯露出媒體的政治偏見。但同樣作為西方媒體的《紐約時報》與路透社在這一點上卻存在著差異。《紐約時報》在惟一一篇社會報道中依舊展示出非常明顯的政治傾向,而路透社的兩篇報道則較為客觀。路透社采用圖片報道這種巧妙方式來表達其態度與觀點。圖片真實直觀,同時又利于隱藏政治傾向與偏見,讓讀者自己體會解讀。路透社通過圖片報道來完成對議題的建構,顯然比《紐約時報》更加高明。
3.常規議題。路透社和《紐約時報》雖然在報道數量和關注議題的偏向上有不小的差異,但其中卻隱藏著兩大共同關注點:中國經濟政策和中國民主制度。
對于“中國經濟政策”的關注具體體現在兩家媒體在報道經濟新聞時不約而同地表達出不滿,如批評中國政府強行阻止人民幣升值、財政預算赤字低、財政政策太保守等。有關該議題的報道數量達到7篇,占兩家媒體“兩會”總報道數的21.21%。《紐約時報》官方網站在3月16日發布了一篇名為“Will China Listen?”的評論,評論中寫道:“從200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一直購買大量美元來維持其貨幣價值,人民幣相對美元人為地偏低。”[2]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各國具有趨同的經濟利益,路透社和《紐約時報》對于“中國經濟政策”的共同關注恰是最佳注腳。
另一個共同關注的議題是“中國民主制度”。無論在何種類型的報道中,兩家媒體都體現出一定的政治偏見,具體表現為對中國“兩會”的評價。路透社認為人民代表大會是“共產黨控制的國會”[3],參會代表是“經過選拔并訓練成保持沉默的人”。《紐約時報》則寫道,“許多外國學者認為這種大會是政治作秀”[4],“中國不透明的政治留給新舉措的空間很小”[5]。這些帶有政治偏見的描述往往出現在表面看似客觀的經濟報道中,從而在不經意間完成對議題的建構。
(二) 報道方式分析
新聞報道框架的建構還有另外一個不能忽視的方面,即報道方式。相對于報道議題而言,報道方式能夠建構框架于無形,因而更應引起重視。
1.新聞源的選擇與使用。經統計,路透社在25篇報道中共引用了76個新聞源,其中中國大陸新聞源55個,港澳臺新聞源2個,國外新聞源10個,模糊新聞源9個。大陸新聞源所占比重達72.37%,國外新聞源所占比例為13.16%,前者遠高于后者。(如圖2)。

反觀《紐約時報》,在8篇報道中共引用49個新聞源,其中23個中國大陸新聞源,18個國外新聞源,8個模糊新聞源。中國大陸新聞源所占比重為46.94%,國外新聞源所占比例為36.73%,兩者的比重比較接近。(如圖3)

由以上統計數據可知,路透社在報道中國“兩會”時引用的中國大陸信源比重要高于《紐約時報》,而后者引用的國外信源(在本文中更多地體現為美國信源)比例則高于路透社。
而對于新聞源的使用,兩家西方媒體可謂異曲同工。路透社3月4 日在其網站上發布了一篇題為“China says defense spending rise slows to 7.5 percent”的報道,探討2010年中國軍費預算問題。文中描述了一位在大學執教的解放軍軍官“敦促中國建立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來取代美國全球霸主的地位”[6]。作者非常聰明地使用了一個中國專家信源,借客觀的新聞源在不經意間塑造了“中國威脅世界和平”的形象,使不明就里的西方讀者加深了對“中國威脅論”的誤讀,殊不知,類似言論在中國并不具官方代表性。而《紐約時報》對新聞源斷章取義的情況同樣不少見,此不再羅列。我們應當認識到,西方媒體擅于利用新聞源的客觀性作為掩護,在信源的取舍和使用方面作文章,借此建構讀者的認知框架。至少在這一點上,西方媒體之間沒有分歧。
2.客觀與平衡。客觀與平衡是新聞專業主義的應有之義,也是西方媒體諳熟之道。值得我們注意的是,西方新聞界不僅擅長使用客觀與平衡的報道方式來表達出帶有傾向性的觀點,同時也懂得利用相同的方式來表達出中立的態度。二者區別就在于媒體本身的立場,而不變的則是報道表面上所顯露出的客觀與平衡。以《紐約時報》3月9日發表的一篇名為“Editor Is Fired After Criticizing Chinese Registration System”的文章為例。這篇文章報道了經濟觀察網副主編張宏因撰文要求改革中國戶籍制度而被開除的事件。文中有一句話寫道:“雖然‘兩會’制度流于形式,代表們的選舉過程也不民主,但有時代表們也會提出一些關乎國計民生的提案。”[7]這句不長的話卻包含了一個基本的平衡思想,即承認代表們的貢獻(尊重客觀事實),也對“兩會”的“形式”和“不民主”提出了評價,體現了褒貶的平衡,同時成功地把所要表達的觀點傳遞給讀者。在文章的后半部分,《紐約時報》開始對中國的戶籍制度展開評論。一方面認為“戶籍制度限制了公民享有包括教育在內的許多政府福利的權利,更改戶籍的規定又繁瑣而令人氣餒。”另一方面又引述“為這項50年不變的制度辯護的人們”的觀點,稱“如果沒有戶籍制度,中國的城市將人滿為患,而城市外的地區將衰敗荒涼”。《紐約時報》通過對正反兩種觀點的羅列以及對政策擁護者觀點的引用,使得文章更顯平衡而客觀,同時又把帶有傾向性的觀點隱藏其中,讓讀者自己解讀。在這個過程中,西方媒體實際上已經將價值判斷通過框架建構于受眾。
然而,西方媒體的平衡客觀報道還有另一種情況,即本身的立場就是中立的。雖說理想意義上的客觀平衡難以企及,但中立的客觀平衡卻做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接近。路透社發表于3月5日的報道“Microsoft to stay its China course despite Google spat”可以作為一個例子。該文的主要內容是微軟如何積極開拓中國搜索引擎市場。文章寫道,谷歌“對強迫互聯網企業自我審查網站上敏感話題的制度提出了挑戰”[8]。單看這一句描述,我們很容易認為西方媒體又在支持谷歌,抨擊中國的新聞審查制度,但后文同時也提到“微軟和當地包括中國搜索業領頭羊百度和搜狐在內的競爭對手也都必須遵守相關制度”。站在中立的角度,通過客觀事實的平衡再現,使一篇不帶偏見的新聞報道得以產生。當然,如此接近理想意義上的客觀新聞在西方媒體的對華報道中并不多見。報道對象與探討話題不涉及本國利益,是此類對華報道產生的必要條件之一。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方式遠不止這些,比如上文曾提到的圖片報道也是一種框架建構途徑。不可否認,在對華報道方式層面,西方媒體之間的共同點要大于不同之處。路透社和《紐約時報》對此次中國“兩會”的報道可以作為一個佐證。
三、結 語
借助報道框架的透視,可初步理清路透社和《紐約時報》在報道中國“兩會”時的異同。總體而言,路透社對華政治偏見程度遜于《紐約時報》,而更關注經濟新聞,后者則更偏重政治報道,這與路透社一貫重視經濟新聞和體育消息的風格相符。此外,兩者在新聞源的選擇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但對于客觀平衡手法的使用則有著外媒一貫的默契。有必要意識到,一部分西方媒體報道中國時帶有主觀偏見是一個無可規避的事實,但不應當視其為理所當然,否則有陷入另一個“偏見”的危險,即想當然認為所有西方媒體在報道中國時都在想方設法建構框架、詆毀中國。對于西方媒體的涉華報道,應理性看待、客觀解讀、全面研究,同時對現象背后的原因有一個清醒認識。對西方媒體的分析不能“一刀切”,應當看到不同媒體在報道中國時所持有的態度亦不盡相同,“西方眼中的中國”也是豐富多彩的;不僅要研究媒體文本本身,更要深度剖析媒體背后的國家立場與利益博弈。只有在上述認知基礎上展開的外媒涉華報道研究才真正具有理性的力量,而這也是中國媒體擺正位置,努力在國際傳媒舞臺上發出自己聲音的必經之路。
參考文獻:
[1]張詠華,殷玉倩.框架建構理論透視下的國外主流媒體涉華報道——以英國《衛報》2005年關于中國的報道為分析樣本[J].新聞記者,2006(8).
[2]The New York Times: “Will China Listen?”, Mar 16, 2010.
[3]Reuters: “China parliament examines growth, living standards”, Mar 3, 2010.
[4]The New York Times: “Politicians, Lobbyists and Complainers Des cend on Beijing”, Mar 4, 2010.
[5]The New York Times: “China Premier Details Economic Plan”, Mar 5, 2010.
[6]Reuters: “China says defense spengding rise slows to 7.5 percent”, Mar 4, 2010.
[7]The New York Times: “Editor Is Fired After Criticizing Chinese Re gistration System”, Mar 9, 2010.
[8]Reuters: “Microsoft to stay its China course despite Google spat”, Mar 5,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