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在目前正確定位新媒體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的角色、功能和作用,為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筆者認為:新媒體將承擔更為重要的社會責任,如何以更為專業和有效的傳播方式引導輿論,將是新聞傳播學界、業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嶄新課題。對于新媒體來講,要轉變傳統媒體的思維模式,重新審視自身之使命和新聞價值觀,改變精英觀念,拋棄話語霸權,參與公共生活,為草根發聲,還話語空間予公民,順應這場新聞傳播的變革,并在這場變革中找回公信力及塑造權威形象。
關鍵詞:新媒體;突發事件;完善報道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2-0110-02
如今,互聯網已經被公認為繼電視、廣播、紙質媒體之后的“第四媒體”,手機媒體也被冠以“第五媒體”的稱號。這些不斷涌現的新媒體不僅改變了大眾傳播中的傳者和受者之間的關系,顛覆了大眾媒體傳統的傳播模式和內容生產方式,而且給人類傳播活動及生存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和影響。
一、新媒體的概念和發展現狀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局長岳頌東提出:“新媒體是采用當代最新科技手段,將信息傳播給受眾的載體,從而對受眾產生預期效應的介質。”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在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上指出,“今天的新媒體主要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和影響的媒體形態,包括在線的網絡媒體和離線的其他數字媒體形式。”[1]
新媒體對社會的影響已經深入到社會的各個層面,用戶數量也以驚人的速度飆升。截至2009年9月末,我國互聯網用戶已達3.6億,普及率達到27.1%,移動互聯網用戶已達1.92億,境內網站達到320萬個。我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0.44億戶,其中固定電話3.24億戶,移動電話7.2億戶[2]。這些數據足以說明,新媒體正在被大眾普遍認可并日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人們的信息傳播方式和學習交流習慣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二、新媒體讓受眾的主動性提高
在傳統傳媒一統天下的鼎盛時期,傳播似乎是壟斷性的,大眾媒體對于公眾有著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受眾只能是被動的接受和相信媒體提供的信息。但隨著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的不斷涌現,信息和“噪音”越來越多,以一個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進行接收和處理,同時,在技術上對信息進行篩選、復制和傳遞已經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樣的標準,通過什么途徑,如何選擇和過濾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決定了信息傳送者的傳播意圖能否實現。這意味著受眾在接收信息時的主動性和消費偏好變得日益重要。
而在受眾與媒體的情感互動方面,傳播學研究中曾經有一個“沉默的螺旋”的發現,這一理論表明人們為了避免成為異類,陷入孤獨,往往在大眾媒體或輿論活躍分子發表了意見之后,不再表達自己與之不同的觀點。而在數字加網絡的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人通過互聯網、手機等,就可以隨時進行信息溝通,甚至成為傳統媒體的重要信息來源,人際傳播的性質得到凸顯和強化,傳統的,傾向于無差異的普遍的廣大受眾,開始分割為氣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關的“小眾”,如各種各樣的網絡游戲團體、戶外旅游論壇、短信交友俱樂部等。在小眾中,人們也許更容易找到聲氣相投的伙伴,以對抗大眾傳播所造成的“社會孤立”。受眾在“小眾”的范圍內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傳播者和討論者[3]。
三、突發事件傳播給新媒體帶來考驗
社會學者研究指出,中國目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同時也是處于人口、資源、環境、效率、公平等社會矛盾比較突出的時期,這一時期也往往是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會倫理容易動搖的關鍵時期。中國處于這樣的歷史階段,同時還正在進行社會轉型,努力實現社會資源的合理分享,這樣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不同利益集團和得益人群相互之間的矛盾和沖突。近幾年,不僅一般性突發事件頻繁發生,而且群體性事件也日益增長。正因為這樣,人們對突發事件高度關注,有關主管部門也高度重視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并且將成立專門的機構了解、調查、研究和引導這一極其重要的工作。
在突發事件的傳播過程中,以新媒體為主的大眾傳媒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盡管近年來我國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方面有一定突破和創新,大眾傳媒對突發事件的報道空間不斷增大,突出表現在對空難、礦難等重大事故的報道明顯增多,災情信息的公開傳播也相當迅速及時,如對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河南、河北、陜西、山西、遼寧等地礦難,禽流感和奶粉事件等的報道。
但由于長期以來國內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實踐上的匱乏和理論建設上的滯后,對新媒體報道突發事件的認識和管理上都存在著種種誤區,沒有形成一套應對突發事件報道的科學機制。由于制度性安排,對突發事件的報道限制仍然較多、媒體采訪困難、報道不及時、相關信息不充分,對于突發事件和群體事件的報道總是處于被抑制、被掩蓋的狀態[4]。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一是對突發事件價值認識上的傳統觀念仍存有影響,認為突發事件是壞事,對其進行報道后果是消極的;二是對突發事件報道相沿成習的做法影響,如對突發事件報道要求處理完畢或查明原因后再予以報道,或強調片面的正面報道,以致出現“把壞事變成好事”的不正常現象;三是應對突發事件后果承擔責任的有關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回避工作失誤,以敏感或容易引起社會恐慌為由實行新聞封鎖。一旦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往往由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對事件進行微觀化管理操作,重內容控制,輕方向調控;強調宣傳紀律,忽視傳播規律。這種管理模式導致新媒體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其社會功能未能得到正視和發揮,新媒體功能結構失調,公共服務職能疲軟。
我國新媒體對突發事件報道的缺位、失位,直接影響到危機信息的有效傳播,造成流言蔓延、謠言四起,并使媒體信譽受損,這在近年發生的多起群體事件的傳播中都有體現,“躲貓貓”、“俯臥撐”、“沖涼死”等等,甚至嚴重影響到黨和政府的權威和形象。
不過,在一些社會影響較大的突發事件的傳播報道過程中,新媒體依然顯示了它的強大優勢:即時快速的傳播手段,跨地域跨時空的廣泛覆蓋,隨時隨地的傳者與受眾的互動等,都讓傳統媒體相形見絀,例如在央視北配樓火災事件中,傳統媒體基本缺位,手機用戶成為第一現場記錄者。網絡記錄表明,最早反映火災的,是網民“加鹽的手磨咖啡”。他自稱在事發時恰好路過現場,隨即用帶攝影功能的手機拍下現場照片。這些照片于當晚 21 時 04 分上傳到天涯社區博客空間。之后12小時內,這批照片的訪問量超過37萬次,跟帖達1700多個[5]。從突發資訊傳播的速度、深度、廣度上,展示了新媒體對于突發事件的傳播優勢。
作者認為,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新媒體因為其無可比擬的優勢,將會繼續擔當突發事件的主要傳播責任,影響社會大眾。
四、新媒體在突發事件傳播上應該承擔的責任
目前,正確定位新媒體在突發事件應對過程中的角色、功能和作用,為建立和完善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據資料分析,突發事件在今后一個時間里仍將呈現增長的態勢。在突發事件面前,新媒體將承擔更重要的社會責任,如何以更為專業和有效的傳播方式引導輿論,將是新聞傳播學界、業界需要共同面對的嶄新課題。我們期待,新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環境相互作用,所共同構成的全新媒介生態環境,將推動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機制的演變,同時將進一步提升突發事件應急報道的水平。
新媒體彌合了傳統媒體照顧不到的信息空位,使傳播速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讓傳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無論是信息的搜集還是傳播,都已經深入到點對點的模式,完全將傳統媒體的盲區覆蓋。然而,與此同時,我們也認識到,也正是基于這樣的特點,新媒體有其固有的弊端,如可能成為突發事件中情緒傳染、謠言擴散的新路徑等,如何權衡利弊,完善法制規范,揚其長、避其短,是我們在新媒體的今天所需要面對和解決的。
在突發事件的傳播中,作為傳播者的新媒體和作為監管者的政府其實都還需要磨合,需要探索一條不同于以往的運行路線。對于新媒體來講,要轉變傳統媒體的思維模式,重新審視自身之使命和新聞價值觀,改變精英觀念,拋棄話語霸權,參與公共生活,為草根發聲,還話語空間予公民,順應這場新聞傳播的變革,并在這場變革中找回公信力及塑造權威形象。而對于政府來說,應對新媒體予以寬容和重視,以一種民主而開放的姿態尊重并推動新媒體事業的發展,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對新媒體從業人員和傳播的各個環節實施科學且民主的監管,以保持其健康獨立發展之態。
參考文獻:
[1]蔣宏,徐劍.新媒體導論[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2009中國互聯網大會[EB/OL].新華網,2009.
[3]邵雨莉,孫蘇芳.如何做好日益“小眾化”的大眾傳播[J].記者搖籃,2004(12).
[4]童兵.《突發事件報道》序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5]李舒沁.新媒體工作環境下的公民記者現象[EB/OL].人民網傳媒頻道,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