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校新聞專業開設的新聞采寫課存在一些不足:課程實踐有限;教材中關于新聞信息收集和分析的部分缺乏系統科學的方法體系介紹;課程開設對象多為大一學生,因知識結構及人生閱歷所限,對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解讀、判斷能力相對有限。教師在講授《新聞采訪與寫作》課時,應充分考慮到以上因素,有意識的加入社會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促使學生能用專業科學的方法收集、挖掘信息,在對轉型期的當下社會狀況有通盤了解的基礎上,理性、深入、專業的剖析社會現象和問題。
關鍵詞:新聞采寫課;社會學知識;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2-0171-02
一、新聞采寫課程的特點及局限
目前,我國不少高校新聞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分為新聞理論、新聞業務、新聞事業史、新聞經營與管理四塊內容,其中,新聞采訪寫作課作為新聞業務課的重頭戲和基石,多在本科一年級開設。筆者結合幾年來教授《新聞采訪與寫作》課程的經驗和思考,認為在當下的新聞采寫課的教材使用、課程內容的設定等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一)教材方面
當前可選用的若干新聞采寫類教材,在內容上大致可分為采訪和寫作兩大部分。采訪部分,按采訪的不同階段,逐一闡述采訪的準備、采訪形式和技巧、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寫作部分,主要講述如何圍繞主題排布素材結構文章。
教材內容的設置是對應著記者采寫環節逐層展開的,但是考慮到課程開設的對象是大一學生,他們剛剛從高考這一應試教育的門檻過來,無論人生經歷、社會閱歷、還是知識結構尤其是對社會問題、社會現象的解讀、判斷能力都相對有限,面對這樣的學生,教材內容顯得技法有余而內涵不足。
因為新聞學教育培養的記者不是做簡單的鏡子作業,而是要成為社會的瞭望者和監督者。瞭望和監督,預警和展望,無不需要記者對當下社會有通盤了解乃至深刻體認、對轉型期的各種社會問題有相當研究、對媒體的社會職能有深切理解。欠缺這些基礎,學生在經過一定寫作技能訓練之后寫些輕淺小文章駕輕就熟,但遇到“大”選題難以做深做透。
(二)課堂實踐教學方面
新聞采寫課程是門實踐性很強的業務課,其旨歸也是指向實踐的。據了解,這門課的實踐教學不少院校的老師都采用在課堂上以“情境教學”、“案例練習”、“對話式練習”等方式開展,偏于紙上談兵,素材采集和分析這樣重要的實戰環節得不到真正的訓練。如何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素材采集和分析,新聞學教材上少有涉及,實踐中亦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當然,這種課程實踐的設置與課程試驗課時安排有限及教師本身的媒體經驗有關。
綜上,筆者認為,在新聞采寫課的教學中,務必要增加社會學知識,這是引導學生正確深入解讀一切社會現象的橋梁;另外,在課程的教學中,一直以來重視訪問的技法,卻缺乏信息采集和分析的科學方法,這也是新聞采寫課需重視的環節。
二、社會學知識對新聞采寫課的意義
(一)社會學理論對新聞采寫課的意義
社會學作為具體的社會科學產生于19世紀中葉西方社會轉型期。西方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英國產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引發歐洲社會的巨變:生產力的突飛猛進迅速變革了生產關系,資產階級的剝削和統治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蓋著的剝削和統治”[1],金錢至上的觀念代替了宗法等級觀念。“社會狀況不停的動蕩”[1],社會問題頻現,“社會運行和發展中的障礙和不協調,以極其鮮明的形式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能否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問題”[2]。以孔德為代表的西方社會學和以馬克思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站在不同的角度解答了如何解決社會運行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因而可以把社會學理解為關于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社會科學。
社會研究開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形成了理論多元化、分科化的多個理論流派,分別從社會運行的宏觀角度和微觀角度,研究了社會變遷、社會系統及其功能、社會控制、社會分層、社會互動及人的社會化等問題。這些研究成果無疑能幫助學生深入認識轉型期的當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利益格局、社會關系、等級制度、社會控制機制、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文化模式、社會承受能力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面臨著差距過大,不協調因素活躍,社會矛盾多發等問題。社會學研究正積極介入對轉型期社會運行狀況的觀照,其中下崗失業問題,青少年犯罪,社會保障,人口問題,小城鎮發展等問題成為研究的重點,其成果成為中央或地方政府實施社會控制的重要依據,也成為媒體解讀報道社會問題的理論支撐。
對于大一的學生來說,這些關于社會的理論、知識和研究成果,能從知識層面拓寬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思考范圍,促使學生能更理性、深入、專業的剖析社會現象:
1.提高學生捕捉新聞信息的敏感度和判斷新聞信息的準確性。有了一定社會學理論知識基礎,學生看待問題、判斷事物會自覺深入表象背后,探究其深層次原因,對社會生活及環境中的各種異動變化能抓得住,看得準,吃得透。比如2008年經濟寒冬,學生在家電商場購買數碼產品時發現,千元以上的大小家電全部增加了分期付款方式。隨后學生又到揚州其他幾家大型家電商場及大型倉儲式超市觀察,發現同樣的現象,就此抓住了“經濟寒冬,商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試圖拉動消費”為選題,以“見微知著”的方式報道了經濟危機。
2.增強學生深入分析問題,挖掘內涵的能力。社會學功能學派代表人物馬林洛夫斯基也主張應首先把握人類文化生活的整體,在完整的文化體系背景中再對各個文化事實及其相互關系加以考慮和研究,以求最終把握住他們的本質。他的主張同樣適用新聞專業學生對社會現象,社會問題的把握,且只有在全局上對整個社會運行狀況有通盤的了解,才能讓學生把社會事件放到深廣的社會背景中,作深入把握。
最近發生在揚州的“房管局女干部毆打保安”事件,學生在報道時沒有就事論事,隨大流地對“房管局女干部”口誅筆伐,而是跳出事件,站到更高的點上,審視網絡上對此事的爆炒和熱議,看到了由于當事人身份的特殊性及沖突雙方的身份懸殊,觸動了市民的敏感神經,從而迅速對此事形成民間立場和民間情緒,試圖挖掘這種民間情緒的產生與當下社會階層分化加劇之間的聯系。(又如小城鎮的拆遷糾紛,學生在報道此事時,敏銳地把事件放到了小城鎮建設的背景下,考察拆遷糾紛與城鎮化過程中的“圈地”誤區之間的內在關聯。)
(二)社會學方法對新聞采寫課的意義
新聞學教材中,多感性、經驗性的采訪技巧,缺乏科學和系統的方法論體系。社會學是用實際方法研究社會現象基本規律的學科,區別于思辨的社會哲學。在研究社會行為,社會現象,社會系統時,社會學的具體方法基本上可分為兩大類: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是指通過對變量的數量特征和數量變化的測量,以及對數量關系的分析,來解釋社會現象或過程的方法;定性研究方法是指注重于描述、剖析和揭示現象或過程的特性和本質的研究方法。通常情況下,定量方法適合從樣本推論總體的研究,定性方法適合揭示研究對象全貌和整體特征的研究。有些情況下,一項具體研究中定量和定性相結合。其中,可為新聞采寫借鑒的具體方法有:問卷調查法,田野調查法,歷史比較法等。
問卷調查法,是社會學研究中用于收集資料的常用方法,通過向研究對象系統詢問社會背景、動態和行為,以發現社會現象和過程的原因或影響因素。其中抽樣原則、問卷問題設計方法值得從事新聞采寫業務的人好好學習,它們關系到記者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信度和效度。田野調查法,是研究者深入研究對象所生活的場域,通過細致觀察和深度訪談的形式,對研究對象(如小型社區、特定群體)有全貌研究和深刻理解。其中的參與觀察法和深度訪談是獲得重要信息材料的常用方法,同樣也適用于新聞采訪。參與觀察法是指在參與研究對象生活的過程中,觀察對象的行動,探究他們的思維模式和內心世界,探討行為的社會動因和文化動因,為研究對象立體“畫像”;深度訪談則是根據調研主題選擇有樣本意義的對象與之交流,試圖通過交談了解被研究群體的內心世界,了解當地文化的內在涵義。記者兼報告文學作家賈魯生的《乞幫漂流記》對乞幫生存狀況的調查,正使用了長期參與介入觀察和交流的社會學方法,對乞幫這個特定群體的內部結構及成員的生存狀貌作了生動、細致入微的描摹。歷史比較法原理,社會現象的出現,并非偶然的、自發的,而是連續的、受某種力量影響或支配的。因此,從歷史發展的軌跡或因果鏈上能夠發現當下事件或現象的真正原因。這種方法論原則對記者的啟示是:不能孤立的看待、把握社會現象或社會問題,而要在全面占有歷史資料和當下信息的前提下,歷史的分析對象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使得新聞報道在縱向或橫向比較中顯示出理性和深度。
三、社會學知識與新聞采寫課結合的策略
我院新聞專業課程設置中本科三年級才開設社會學課程,在暫時不能實現和大一開設的新聞采寫課在時間上銜接的情況下,筆者采取了以下兩種形式,在新聞采寫課中有意識的增加了社會學理論學習和實踐環節:
(一)邀請社會學專業教師以課程講座的形式,為學生普及社會學基礎知識,引導學生運用社會學理論深入分析轉型期的社會問題。同時,介紹新聞采寫中可以借鑒使用的社會學研究方法。講座結束后,講座教師會結合學生實際能力出十道社會調查題(如在揚農民工子女就讀現狀調查,獨生子女孝道觀念調查等),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選擇,并作相應的知識準備,到假期時作為新聞專業學生社會實踐的重點內容開展,社會調查過程邀請社會學專業老師帶隊指導。幾年來,學生寫出了一批較專業、有一定深度的好搞,如《獨生子女孝道觀念調查》、《蘇北農村90后農民工婚嫁觀念變遷》等,在學院社會實踐匯報中獲得好評;《大學生社會調查顯示:揚州市六成農村書屋閑置》、《研究生暑假實踐為地方服務》;《留在城市做“蟻族”,還是回鄉當“青蛙”?》等深度報道在《中國勞動保障報》、《江南時報》、《揚州晚報》發表;《風險社會語境下的媒體社會責任探析》、《微博語境下的公共領域建構的思考》等學術文章發表在《新聞世界》。
(二)與媒體合作,獲得專業的社會調查機會。鑒于媒體記者人力、時間、精力有限的現實,我們與揚州時報、揚州新聞網等多家媒體合作,為媒體提供學生社會調查員。當媒體需要就某大型選題作專題調研時,我們的學生在媒體記者或學院教師的組織指導下,進行專業的調研實踐。通過實踐,學生既鍛煉了社會調查能力,又對某社會問題有了深入了解的機會。近年來,學生通過這一方式,參與調研并撰寫了《校企聯姻為學生提供“試就業”崗位》、《“濕地使者”繪制大豐麋鹿“綠地圖”》等文章,并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等各級各類媒體上。
參考文獻:
[1]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