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公民和法人日益重視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通過提起民事訴訟保護自己的名譽權;我國法律制度的逐漸完善,又使得人們有依據對名譽權案件提起訴訟。而新聞媒體在報道中,如果把握不當,就容易造成侵權,因而,新聞媒體常常容易成為名譽侵權案件的被告。媒體侵權有何特點,媒體應當怎樣加以防范,這是媒體應引起重視的問題。本文就此問題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新聞媒介;侵權;防范
中圖分類號:G2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0)12-0039-04
當今社會,大眾傳媒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然而在傳播、報道當中由于多種原因,有時不可避免地夾雜著一些不真實、不客觀的報道,這就容易造成侵權。媒體侵權有何特點,媒體應當怎樣加以防范,以減少名譽權糾紛的訴訟,更好地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這是我們大眾傳媒,包括報紙、刊物、電臺、電視臺等均應引起重視的問題。
一、新聞侵權的概念及認定
(一)新聞侵權的概念
新聞是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報道在后。這是唯物論者的觀點。也就是說,新聞報道必須是反映實實在在的真事。新聞報道失實有可能就構成新聞侵權。那么,何謂新聞侵權呢?目前,我國法律上對新聞侵權沒有明確的界定。一般認為,新聞侵權是侵權行為的一種,是通過新聞媒介侵害公民合法權益的行為。廣義上的新聞侵權包括侵犯人格權、著作權等。狹義上的新聞侵權主要指侵害他人人格權[1]。
(二)新聞侵權的認定
一般認為,侮辱、誹謗、公然丑化他人人格,宣揚他人隱私等行為都可構成新聞侵權。顯然,捏造事實、公然丑化他人人格、運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他人名譽,造成一定影響的,認定為侵害公民名譽權;非法剝奪、嚴重詆毀他人榮譽稱號,阻撓、壓制他人獲得應得的榮譽稱號的,認定為侵犯他人榮譽權;非經本人同意,散布他人隱私,認定為侵害他人隱私權;盜用、假冒他人姓名、名稱造成損害的,構成侵犯姓名權、名稱權;以營利為目的,未經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做廣告、商標、裝飾、櫥窗等,構成侵犯公民肖像權。剽竊、抄襲他人作品,未經著作權人授權發表其作品,歪曲篡改他人作品,在他人作品上署名,都構成侵犯著作權。
二、近年來媒體侵權特點、主要表現及分析
(一)媒體侵權的特點
名譽是特定人的社會評價,名譽權則是這種評價不受歪曲貶低的權利。由于新聞媒介的覆蓋面廣、受眾人數多、傳播速度快、影響力大、權威度高等特點,因此新聞侵權行為的后果往往較之于一般侵權行為的后果要嚴重得多,常常使受害人名譽受到損害、精神遭到打擊、社會地位受到動搖、利益受到影響等等,隨著人們法律意識的增強,公民和法人日益重視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通過提起民事訴訟保護自己的名譽權;我國法律制度的逐漸完善,又使得人們有依據對名譽權案件提起訴訟。因而,新聞媒體稍不注意往往就成為了名譽侵權案件的被告。
(二)媒體侵權的主要表現及分析
1.記者編輯責任心不強、業務素質不高引起侵權。記者編輯責任心不強、業務素質不高表現為:采訪作風不踏實;為追求轟動效應胡編亂造新聞;言論類文章評論不當;表揚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等等均可引起侵權。采訪作風不踏實常常會導致報道失實。這類事例是經常發生的,也是新聞侵權最為常見的類型。記者作風不嚴謹,不到現場,搞間接素材報道和臆測性報道,道聽途說,這極容易造成失實報道。編輯不能以嚴謹的作風審核,不認真把關,就會讓失實報道出籠。
如2005年1月26日,《中華讀書報》題為《2004年中國科學界的損失》的報道稱: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陳家鏞,2004年8月15日逝世?!犊茖W中國人》雜志社也在2005年第3期《2004:隕落的巨星(續)》一文中,以文字配發照片報道陳家鏞去世。2月2日,《中華讀書報》刊登《致歉聲明》表示:“本報2005年1月26日第5版內容,未經中國科學院有關部門審核,發生了嚴重錯誤。這一錯誤,對陳家鏞先生及家人造成了嚴重傷害。為此,我們向陳家鏞先生及家屬致以深深的歉意。”并刊發《陳家鏞:無火煉真金》一文,全面介紹陳家鏞老先生,開篇第一句話就是:“春節將至,陳家鏞院士依然很忙碌。”緊接著,《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在第4期刊登致歉聲明,并發表《點石成金――記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一文。盡管如此,陳家鏞還是將光明日報社(《中華讀書報》的上級主辦單位)、《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告上法庭。6月23日上午,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向陳家鏞賠償精神撫慰金3萬元。7月12日上午,北京市崇文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光明日報社賠償原告陳家鏞精神撫慰金2.5萬元[2]。
要是批評性的報道,一旦失實,就更會有麻煩。有的被批評對象明知自己總體上沒有道理,也會抓住某個細節上可能的失實或某個用語而告你一把。如2004年11月17日,沈陽“慕馬案”中落馬入獄的原沈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焦玫瑰,因《中國青年報》刊文將其稱為沈陽黑社會頭子劉涌的“姘頭”,便起訴《中國青年報》社侵犯了其名譽權。據稱,焦玫瑰當時表示還要陸續起訴其它將其稱為“姘頭”的媒體。
記者胡編亂造新聞,涉及到具體的人和事時,因為報道失實,也最容易引起新聞侵權。如2004年2月,著名導演唐季禮對編造他“拋棄懷孕前女友、致使對方跳樓致殘”的相關媒體和個人做出了正式回擊,將最先刊登該報道的杭州某報、成都某報等9家媒體告上法庭,索賠750萬[3]。又如,2005年的假新聞《王小丫陳章良攜手入圍城?》、《女大學生撿剩饅頭充饑近兩年》、《中國股市:1500億元熱錢4月30日前驚心大撤退》等。其實,有時只要打一個電話,或在網上搜索一下,這類假新聞便可避免。顯然,這種把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作為新聞報道是極其不負責任的,是對當事人名譽的侵害,也有違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其實,這些道理記者應該都懂得,但是為了吸引眼球,往往就置這些道理于不顧了。怪不得如今“娛記”的名聲不太好聽?!皧视洝眰円霝樽约赫头堑猛锤那胺遣豢蒣2]。
編輯記者為追求轟動效應,進行所謂的合理想象,編造事件發生的原因,或在文章中誹謗、或采用侮辱性的字眼,構成典型的媒體名譽侵權。典型案例如華西報關于世紀嬰兒的報道,指責嬰兒父母是為了獲得世紀嬰兒的獎金,欺騙醫院,使用欺騙、愚昧等字眼,構成了侵權。又如楊瀾狀告《21世紀人才報》的民事訴狀案。2003年12月26日,由《21世紀人才報》編輯出版的《歡樂城市》周刊第19期,在頭版頭條上以《楊瀾注定破產》為題,并用幾乎兩個整版的篇幅發表署名“本刊記者陳杰”的文章。楊瀾認為該報道嚴重失實,文章說原告“拋售陽光衛視、兩公司被停牌”、“最終在鬧劇中楊瀾走下了曾經看起來很輝煌的商界舞臺”等等,未經核實,與事實完全不符。文章中稱“可憐的楊瀾真的是有些山窮水盡的味道了”,楊瀾認為作者使用了侮辱性語言,采用了誹謗手段,已經詆毀了楊瀾的名譽和信譽。為此,楊瀾請求法院令被告停止侵害、銷毀未發行的登有侵權文章的報紙,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害1元,承擔案件訴訟費[4]。
言論類文章評論不當。評論類文章是表明報社態度的重要方式,但有的作者不注意方法,一是新聞報道評論事實基本屬實,但在語言上使用了侮辱、謾罵或其它具有人身攻擊性的言詞;另一種情況是新聞報道對客觀事實進行隨意評論,造成對他人社會評價的貶損,構成侵權。但是,如果報道內容基本屬實,僅是個別評論的詞句表達不當,且無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和用語,不能認定為侵權。對批評對象進行指名道姓的批評,手頭又沒有過硬的成立的證據,很容易新聞侵權。有些批評報道應當對事不對人,對現象不具體的對象,這樣就不會導致被批評人跳出來對號入座。如著名戲劇家吳祖光批評北京某知名商廈侵犯人權對女孩進行搜身,基本事實沒有錯,但在評論中個別細節不實,于是就當了被告。這對言論類作者是一個很好的教訓。當然,對一些完全有把握的言論,也不要一味地搞某某之類的隱名批評,可以直指其名,只是要特別小心,必須有完全把握的證據在手。
褒揚性的新聞報道同樣容易引起新聞侵權。無中生有地任意拔高,把當事人當作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大全”,對當事人而言不但沒有抬高聲譽,反倒引起社會的非議,造成精神痛苦。批評可能脫離真實,表揚也可能脫離真實。表揚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也會導致侵權。
2.媒體或記者編輯法律意識不強引起侵權。這方面表現為:領導授意性質的侵權報道;記者編輯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記者在采寫新聞中,對死者的名譽權問題未引起重視;在某些新聞報道中,媒體的傾向性嚴重;媒體作有罪推定判決等等。領導授意性質的侵權報道往往是主管媒體發稿的領導出于某種目的,授意記者發布失實新聞,也容易引起新聞侵權。如湖南“瘋記者”劉洪以的案件。劉洪以在海南為一被迫賣淫少女執義仗言、披露真相,反被當地報紙說成是“假記者”并因此受刺激致瘋。實際上,某報是秉承領導的意圖發稿的,寫稿的“辛暉”是某宣傳部門的干部?!靶習煛睂崬椤靶侣劙l布會”之意,對一個揭露強迫賣淫的記者進行人身攻擊,說他是招搖撞騙的“假記者”,目的是要把這個挑刺的記者搞臭,從當地趕走,不讓他再揭蓋子曝丑聞。搞得這個特約記者喪失了基本的生存環境,導致其受刺激致瘋,至今未愈。報社受命發稿,沒有任何的把關,但從法律主體上看,法律責任就是報社的。800字的文章,后來報社賠了70萬元。教訓不可謂不深刻[5]。
記者報道涉及他人隱私的事件,未經他人許可,或超出他人許可的范圍,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對他人隱私進行大肆渲染,也容易侵犯他人隱私權。如2003年9月初,在陜西省境內發生了一起公民狀告當地某媒體侵犯名譽權的案件,法院最終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該媒體侵犯原告的名譽權。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原告向該報記者陳述在游戲廳輸了5萬元錢的事實經過,雖名為游戲,但實為賭博,該報對該部分報道基本屬實。但該報所采用的標題及文中稱原告的丈夫無法忍受這樣生活,二人協議離婚,被告不能證明原告離婚理由系在于此,且原告離婚在先,輸錢在后,其部分報道偏離了客觀事實,其文字語言不妥,有誤導讀者的傾向,對原告名譽權造成損害。被告在未征得原告同意的情況下,將其不愿公之于眾的個人生活經歷公開宣揚,侵害了原告的隱私權。被告未征得原告的同意,僅對照片作了簡單的處理,其照片仍具有可辨認性,且被告為營利性報刊,侵害了原告的肖像權。因被告不客觀的報道和照片的刊登,對原告的名譽造成不良的影響,亦降低了公眾社會對原告的評價。法院最終判決該報社侵害了王華的名譽權和肖像權。該案以媒體的敗訴而告終[6]。又如某篇報道本為表揚某人在工作上取得的進步,卻將此人不愿讓人知道的污點披露出來,進行前后對比,本意是好的,但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構成侵權。
記者在采寫新聞中,對死者的名譽權問題未引起重視,被死者親屬指控侵犯死者名譽權;(雖然自然人的權利起于出生,止于死亡,但由于死者生前的社會關系,其名譽可能于他人尤其是他的近親屬相關聯,構成他人名譽利益的一部分,因此,司法解釋專門規定,死者近親屬可以起訴,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像詩人郭小川的名譽受到了侵犯是比較典型的,郭小川已經去世了,有作者給他編故事。講什么呢?說1969年春,郭小川來到湖北咸寧市五七干校,因其妻含冤去世,內心世界十分苦悶,自從與干校賣飯票的少女某某相識以后,兩個人在艱苦的環境中相互照顧、相依為命等等,而且報道還說有文化界的什么名人可以見證這件事。但事實是,郭小川的夫人還健在,這樣的報道被廣為轉載。最后,郭小川的繼承人,包括他的夫人,包括他的子女向法院起訴,起訴作者,起訴刊登這種虛假報道的所有的媒體,一審獲得賠償16萬元,這就屬于完全失實的情況[7]。
3.轉載作品時引起的著作權侵權。有的享有個人著作權的文學作品和紀實作品,報紙在轉載時必須征得原作者和出版社的書面同意。如果擅自轉載,哪怕你是出于好心的轉載,同樣有可能會被認為侵權。歌手韋唯不滿《現代文明畫報》連載《韋唯的燃情歲月》一書,將該報社和作者告上法庭。最高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新聞媒介和出版機構轉載作品,當事人以轉載者侵害其名譽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币虼耍⒉皇寝D載別的報刊雜志的文章就可以不加審查。有的報道,首發媒體已經作了更正和道歉,而轉載媒體還不知道,會加大侵權的范圍和程度,就可能當被告。比如北京某報從網絡媒體轉載報道稱某演員因病去世,實際上該演員正在某劇組拍戲。該演員憤而將報紙訴上法庭,一中院終審判決該報的行為構成對這名演員的名譽侵權,公開賠禮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10000元。
4.廣告欺詐,損害消費者權益,損害其他企業聲譽而引起侵權。有些媒體為了能多賺廣告費,對廣告真實性的審查就降低標準,對明知的欺詐性廣告、虛假廣告、庸俗廣告、騷擾性廣告也照發不誤。按照《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虛假不實廣告的發布人,造成他人損害后果的,同虛假廣告主體一樣,同樣要承擔民事責任。有的廣告夸大自己損害別人,有的廣告嘩眾取寵,用“嚴正聲明”、“全市最低”、“最好”、“惟一”等詞,侵犯其他企業的權利,損害他人的商譽,協助進行不正當競爭。這樣的廣告發布媒體,同樣會構成侵權。1993年出臺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特別就經營者不得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作出規定,1997年新《刑法》相應規定了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反映了在向市場經濟轉軌中對企業法人名譽權的保護得到強化。而損害了企業聲譽肯定就會引起侵權。
總之,關于媒體侵權的方式在實踐當中是多種多樣的,以上只列出的是主要表現方式。不管以什么方式出現,根據法律和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一般來講媒體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隱私材料;或新聞報道嚴重失實,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的;或文章的基本內容失實等,都可能構成侵犯他人名譽權。
三、新聞侵權的法律防范
記者或新聞媒體侵犯他人名譽權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新聞媒體如何有效地防止這類侵權事件的發生呢?是不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干脆就不搞輿論監督,不進行媒體批評呢?從防范角度講,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一)要增強必要的法律意識
這就要求作為媒體的記者編輯,對言論表述和新聞出版自由必須正確認識,不能片面追求言論表述和新聞出版自由而忽視對他人名譽權的保護。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因此,要增強必要的法律意識,了解法律對行使自由權利所作的有關限制,以及法律對保護公民、法人等的合法權益所作的相關規定,避免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事件發生。作為媒體記者編輯,了解法律知識是避免陷入侵權糾紛的基礎。在依法治國的法治進程中,受眾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新聞工作者更要懂法、守法,學會尊重法律并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新聞報道、進行輿論監督。然而,我們的一些新聞機構忽略了對記者及有關人員法律意識的培養和法律知識的普及,以致名譽侵權案件時有發生。
(二)堅持新聞真實性的原則
加強職業道德的教育,記者編輯應遵守職業道德和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規范,不得為追求轟動效應而編造新聞。進行輿論監督時,必須在憲法和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輿論監督采訪和報道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把握好法律界限,不得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避免新聞官司。記者報道的事情是真實的,才會避免輸官司。實際工作中,有的作者和傳播媒介為了追求轟動效應,或者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增加銷售量、發行量、收視率、收聽率等,在報道社會熱點問題時,常常未進行詳細調查便匆忙發稿,或炒賣奇聞逸事,或傳播不利于他人名譽的小道消息和私生活的秘密等,由此而侵害了公民或法人的名譽權、商譽權。
新聞媒體報道或轉載新聞要堅持實事求是原則,真實客觀地反映所報道的事件。
要做到認清新聞的本質,擺正位置,報道事實,而不是當裁判員、當法官。做為記者,你只負責報道和評論,但不能對一個案件下定論,更不能在司法有定論后還要另來一套堅持自己的定論。有不同意見可以評論,但不要試圖自己向社會宣告結論。要堅決反對對事實進行“合理想象”,添枝加葉。尤其是新聞輿論監督,要堅持用事實說話,要客觀公正,不能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對采訪對象的敘述和意見斷章取義,取其于我有用的,舍其于我不利的,歪曲采訪對象本意。對監督的問題下結論要由權威部門和負責同志做出,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不要妄加評論、擅自定性。
記者編輯從事新聞報道時要始終做到客觀、中立、公正。許多新聞侵權案件發生的原因,是記者帶有過于明顯的傾向性,幫助一方而無意中卻貶損了另一方,甚至在事實真相已經心知肚明時,還要按自己的原意圖進行不實的報道和評論。如果以曝光為名,進行敲詐就更不應該了。如果嚴守客觀中立公正,這樣的事件就不會發生。崇高的道德修養是新聞工作者首先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新聞工作者要加強道德自律,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記者編輯要擺脫金錢的干擾,權力的干預。有償新聞是現在偏向性新聞導致侵權的最常見的原因。權力干預性質的侵權稿件現在較少發生,但在非正常時期,很可能會發生這樣的現象。新聞工作者必須堅決抵制有償新聞、虛假報道、低俗之風,要依靠行業自律,接受社會監督,維護新聞的嚴肅性、正義性和權威性。新聞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喪失原則。媒體報道不可能不出一點失誤。記者編輯報道出現失誤后,新聞媒體應及時糾正、更正,不激化矛盾。如果媒體以老大自居,漠視群眾的權益,對群眾投訴處理不當、不及時,就往往容易釀成官司。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規定:“編輯出版單位在作品己被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或者被告知明顯屬于侵害他人名譽權后,應刊登聲明消除影響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拒不刊登聲明,不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或者繼續刊登、出版侵權作品的,應認定為侵權。”這就清楚地規定了媒體的改正權利。只有不改正的才構成侵權,改正了就不侵權了,而且也容易得到被侵權人的諒解。一般采用與刊載原作品同樣的方法予以更正,如在同樣的版面,同樣的位置刊登更正啟事。有的媒體對投訴不理不睬,就會激化矛盾走上法庭。
四、關于新聞侵權的訴訟
當前很多起關于新聞侵權的官司,媒體最終敗訴的占了很大部分,中國記協調研室的闞敬俠女士認為,“新聞官司增多,一是人們對于媒體的寬容度降低了,由原來的全聽全信到以理性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二是,有些媒體不注意自身的行為,給人留下詬病的證據。三是,現在媒體考慮到眼球經濟,多少會觸及一些敏感話題和敏感人物,為了顧及眼球可能就要打打擦邊球,打得不好就惹了官司?!盵8]而目前,我國對于媒介保護的法律幾乎沒有,而對于對方的保護卻是實在的、具體的。例如公民可以依據民法來向媒介提起訴訟。鑒于新聞官司不斷增多,盡管最高人民法院也作出了一些司法解釋,向媒介正當行使輿論監督權等權利方面做了一些傾斜,從某種意義上也抑制了一些新聞官司的發生。但是司法解釋畢竟是在現有的法條的基礎上所作出的解釋,它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為此,新聞媒體對新聞侵權還是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重視法律顧問的作用
新聞媒體平時應重視法律顧問的作用,做好事先防范。在日常的稿件處理、簽發環節中,律師盡管不可能事先參加審稿,但可以經常提醒,不要到出了事打官司才想到找律師。因為每一個證據、每一個處理環節,對訴訟的結果都將產生影響。由專業人士擔當介入案件的協商和處理是有好處的。如果一審已經判決、證據已經固定,找最好的律師也沒有什么用。新聞侵權引起官私后要請專業律師答辯應訴。不是專業人士,對名譽權這種比較復雜的案件,很難成功進行訴訟。如訴訟時效、管轄權、取證權、證據的自認、傳真和快遞的作用,并不能都了解。請專業律師進行訴訟,一般會減少失誤,也能夠節約法庭的時間。
(二)把糾紛解決在萌芽狀態
只要不是原則性的讓步,不是訛詐性的當事人,新聞媒體都可以同投訴人協商、談判解決報道引起的糾紛。對事件分析后作冷靜處理,不要自恃過高以強凌弱。如新聞媒體一旦發現自己的報道有失誤,或他人提出訴訟,要主動及時地糾正錯誤,變被動為主動。通過更正等方法挽回不好的影響,就有可能取得對方的諒解,免于起訴或撤銷訴訟。一定要打官司了,特別是要敗訴了,在這個時候應趕快尋求和解,想辦法采取一些措施挽回不利的影響,避免敗訴的結局。
(三)要重視新聞素材的收集和保留
一般新聞稿件很少會去保存資料和素材,一旦有涉訟傾向,記者編輯對新聞來源的素材和報道依據要立即進行證據保護。如采訪錄音、采訪記錄、引用的資料、證人證言,有時一片紙也是重要的證據,記者或媒體平時要注意自我保護這就顯得很有必要。舉證日期也非常重要,因為現在最高法院出臺了《民事訴訟證據規則》,對過期不舉的證據,法院不再采納,要承擔舉證不能的敗訴責任,因此要注意舉證的時效。律師一般都會注意這個問題。發生了新聞侵權糾紛后,媒體要保護記者,不要互相埋怨。批評性報道,記者的風險是最大的,領導要關心重視,不要一出事就找替罪羊。媒體要敢為記者說話,要積極主動地組織好應訴,然后來內部總結經驗教訓。我國的法律給了公民和法人人格權的最大保護,同時也強調要更好地保障進行輿論批評和監督的言論表述和新聞出版自由。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對有關媒體侵權的規定是比較嚴格的。一般說來,新聞報道嚴重事實,致他人名譽權受到嚴重損害的,才“按照侵害他人名譽權處理”;撰寫發表批評文章反映的問題只要基本真實,沒有侮辱他人人格內容的,在名譽權案件審理中,不認定為侵害他人名譽權。但是,有些記者在撰寫某些批評文章時,一是忽略對曾經采訪過的人所提供的資料以及對自己采訪到的錄音錄像資料的保存,以致于對薄公堂時缺乏證據支持;二是對他人同意使用其提供的新聞材料的證據不注意保存,致使提供者不承認其提供過資料;三是在寫作方法上欠妥,只注意發表一方觀點,忽略他方看法,使文章顯得有失客觀公正,容易引起名譽權糾紛;四是在引用和進行重復傳播時,該被引用或重復傳播的消息不是來源于具有權威性的信息源,記者又未對信息來源進行說明,被以侵犯名譽權告上法庭。由于以上原因,使得新聞媒體有時雖然傳播的事實是真實的,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證據而不能證明其真實,或雖披露某些消息是經有關單位或個人同意的,但在他人反悔時,難以找到支持自己的證據而導致敗訴。由此,這方面應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尹巖.認識并遠離新聞侵權[J].新聞戰線,2003(8).
[2]賈亦凡,陳斌,阿仁.2005年中國十大假新聞[J].新聞記者, 2006(1).
[3]蔡穎.唐季禮就“拋棄懷孕女友”報道起訴多家媒體[N].新聞晚報,2004-2-20.
[4]郭志霞.楊瀾為名譽狀告媒體 要求賠償精神損失一元[N].北京娛樂信報,2004-01-09.
[5]袁華明.記者仗義執言遭誣陷 律師跨省援助洗冤枉[J].觀察與思考,2004(3).
[6]李云虹.新聞官司,原告被告各打五十大板?[J].法律與生活,2003(10).
[7]徐迅.新聞侵權的責任與預防[J].傳媒,2004(9).
[8]陳有西.輿論監督新聞侵權的防范[J].新聞實踐,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