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需要有新的突破,,因此,歷史教學應順應新課改的潮流,堅持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導,培養適應時代需求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多年的高中歷史教學實踐中,我的教學方法在學生中得到了認同和歡迎,一些教學體會與大家探討、分享。
一、深刻的理解教材 熟練地駕馭教材
首先要宏觀把握教材。備課時,把每節課都放在整個歷史長河中去,居高臨下地講述。要做到這一點,必須通讀教材,掌握歷史階段特征。如講述中國近現代史時要宏觀把握三條線索:中國人民的屈辱史、抗爭史和探索史。那么以后講任何一節時都可放入一條線索中去,使學生能更清楚地把握歷史。
其次是微觀拓寬教材。中學歷史教科書曾被一些史界同仁形象地稱為“壓縮餅干”。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對一些內容必須進行必要的充實和具體化,使之生動形象和更易理解。當然,拓寬是適當地,像教材有關內容的順延,史料的補充,理論的深化等等,這對提高學生的讀史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很有好處的。就理論的深化來說,因高考越來越把歷史思維能力的考查作為主要內容,而有些理論性問題又使學生感到高深莫測,無所適從,所以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就應適時地把有關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觀點向學生進行滲透,使學生有規可循,心中有數,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再次,深化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一節課一般涉及幾個問題,那么教師在講課時不但要突出重點、難點,還要注意深化各個標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如《“工農武裝割據”的形成》一節,重點講清概念——工農武裝割據: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緊密結合,這樣就把其內在聯系講透了。其難點是中國實施“工農武裝割據”的原因,這就要按毛澤東的論述,結合中國當時實際國情,逐條分析講述,使學生認識更加深刻。
二 、增強課堂教學的情趣,讓學生有快樂的學習體驗。
初中的許多學生仍然采用聽老師講、記筆記的傳統學習方法,要扭轉這種局面,必須首先激發學生興趣。從感性上講,興趣是學習的開端,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快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條件之一,興趣是一個人愛好某種事物的穩定趨向,它具有動力作用”。古代思想家荀子也說:“心不使焉,則黑白在前而目不見,雷鼓在側而耳不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付出艱苦的腦力勞動,教師有義務、有必要在課堂上創造一種輕松融洽的學習情景,學生聽課便會消除緊張和疲勞,從而學起來也信心十足,精力集中,對課堂的喜愛與欣賞也會隨之增加。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現在我們正在堅持使用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圖文并茂,全面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在課堂上講故事、演小品,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培養合作精神。歷史博物館和名人舊址的參觀考察更能讓學生體驗到“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如學習“商鞅變法”時,可組織學生演歷史短劇,由學生扮演不同的歷史角色,再現當年商鞅舌戰群辰,力主變法的場面,使學生從中體驗秦孝公的知人善任、商鞅變法的決心和膽識,感悟改革、變法之路自古以來就不是一番風順的,充滿了荊棘和艱難。
三、追求課堂語言的藝術美
表達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教學的實際效果。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珂所說的:“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教師必須追求教學語言的藝術美。要讓學生喜歡你的課,你一進教室,學生就興奮,就會覺得聽你的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確實是一種高超的教學藝術。而這種高超的教學藝術則來自教師淵博的知識和對專業課的精深理解和熟練把握,來自教師的稟賦和氣質。。
教學藝術的美是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內在美主要是教師所講授的教學內容富有科學美,外在美主要指教學表達的形式美。如“字字珠磯、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美;層次清晰、簡潔明了的板書、板圖美;有張有弛、勞逸結合的教學節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間的課堂結構美;啟發誘導、虛實相生的教學方法美等等。我們應該長期不懈地去努力、去探索達到上述完美境界的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實現質的飛躍。
四、突出重點總結 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是復習小結。一節課的小結應起到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復習歸納本節所講核心內容,突出重點、難點,并找出便于學生記憶的方法。如講完第二次世界大戰經過時,可歸納為五個戰場、四次會議、三次轉折性戰役、三個法西斯國家投降。使學生不僅記憶牢固,而且知道本節的關鍵所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二是留下懸念,激發學生反思的余波。一節課的結束不能認為是思維發展過程的完成,恰恰相反,應該是思維進入更高層次循環的開始。因此,在小結中,我經常用懸而未決的問題,創設新的情境,給課后學習布下疑陣,以誘發學生渴望知識結論的愿望。這樣,有利于學生思維的不斷深化和發展。
課堂教學最后還應注意目標反饋講練落實,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練習強化記憶。
教學是一種艱苦的創造性勞動,教師應在嚴謹課堂結構、創設問題情境、開發學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歷史教育界的有識之士曾呼吁:“我們要憑借有限的一節課、有限的歷史內容教會學生無限的歷史思想方法和歷史以外的各種東西。”這是素質教育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中學歷史教學奮斗的目標。
(王華:河南省新鄉市封丘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