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臺美術是藝術創作的一種特殊形式,在舞臺演出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根本任務就是按照劇本內容,通過采取不同的藝術手法,真實再現劇本中所描述的環境、生動刻畫角色形象,已實現渲染舞臺效果的目的。劇種美的創造離不開舞臺美術家的默默貢獻,正是有了諸多出色的舞臺美術家,各種劇種的舞臺演出才能帶給觀眾視覺享受,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1劇種美概述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由諸多劇種匯聚而成,這些劇種之間既有相似之處,又具有自身個性。筆者所探討的劇種美,就是某一劇種中最易被觀眾所發現的審美范疇的一種優勢,正是由于劇種美的存在,才使各種劇種在相互競爭中和諧發展。具體來說,劇種美就是體現為演員特色唱腔、舞臺造型、服裝、燈光等。
劇種美是客觀發展的,是穩定與變化發展的統一體。凡是能夠延存至今的藝術形式都有其穩定的一面,是對藝術精髓的繼承;但同時正是由于與時俱進,才能保證其適應時代的潮流,不斷向前發展,不斷帶給觀眾新的視覺享受和沖擊。通過實際情況的分析也不難發現,舞臺美術的發展步伐是最為明顯的,甚至遠超過聲腔的變化。
2劇種中的舞臺美術
在一般觀眾看來,對劇種美最直接的感受就是為個別名角的崇拜,而很少聯想到襯托名角的那些音樂、美術家們為了實現美的舞臺效果在幕后所付出的辛勤勞動,特別是舞臺美術家是最易被大眾所忽視的,幾乎沒有哪個觀眾可以像列舉各大名角名字那樣說出舞臺美術家的名字。
在我國數目繁多的劇種中,舞臺美術自成系統。排在第一位的當屬京劇和昆曲了中的舞臺美術了,其中的極具特色的古典造型可謂是影響深遠,已經日漸將其影響力擴展到了幾乎全部能夠演袍帶戲的劇種之中,可以說這種傳統是一代代藝術家舞臺經驗想匯聚的結晶。其次就要數越劇了,越劇在演員造型上,是對古典造型的繼承和發展,是在延續傳統的基礎之上,在演員服裝造型的花紋、色彩等方面稍加改變,以滿足女子劇的需要,被稱為越扮;在燈光以及舞臺布景等方面,則是對話劇成功經驗的借鑒和發揚,即借鑒話劇的寫實思想,但同時又在形式上保留自己特色,正是在舞臺美術家的對一系列舞臺美術技巧的靈活運用和變通,才造就了越劇的極大影響力。1997年出版的《越劇舞臺美術》就是對越劇中舞臺美術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的總結,是顧大良、陳利華、蘇石風等為代表的一批舞臺美術家與表演藝術家以及導演的共同努力下創作而成的,其中最大的功臣當屬舞臺美術家蘇石風現先生了,他對舞臺美術藝術的參與實踐最長、取得的成就最大,并在2000年的蘭生越劇發展基金頒獎大會上榮獲突出貢獻獎,這也是對這位舞臺美術大師畢生心血奉獻于創造越劇美的一種嘉獎,更是一種肯定。而對于其他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種,比如廣東的粵劇、福建的梨園戲以及上海的滬劇等等,雖說在演員的造型上也具有一些自己的典型特點,但尚談不上形成了自己的系統。
3舞臺美術家對劇種美創造的作用
舞臺美術家對劇種美的創造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正是一批批優秀舞臺美術家的存在,才保障了各種戲曲劇種給觀眾帶來一場場視覺盛宴。
一個成功是舞臺美術家不但能夠很好的結合劇本的內容,將表現對象地方化,同時還能從當地民間傳統中獲得靈感,實現藝術語言的地方化。
浙江省小百花越劇團編排演出的《西廂記》,在舞臺美術家的指導下,舞臺表現在空靈中不乏生機,在穩定中又具有新穎感,再加上演出形式的完整性,使得該劇的水平遠超上海越劇院編排的同一劇目。小百花劇團對該劇的編排也借鑒了西方戲劇的成功經驗,將民族戲劇與西方新構成主義觀念完美融合,從而彰顯出令人驚嘆的舞臺效果。蘇石風先生曾在1982年與顧大良合作,共同創作了《漢文皇后》,通過運用當時極少被采取的舞臺處理方式,在戲曲界引起的很大反響,該劇的表現手法不再是單純的注重平面繪畫形式,而是轉而關注舞臺的立體表現形式,大膽的采用了刻滿浮雕的可移動屏風,并巧妙的利用了燈光,營造了震感的舞臺效果。從這些例子中不難看出舞臺美術家在劇種美的創作中的巨大作用。
上面的成功例子同時也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那就是創造劇種美,既需要尊重本民族深厚的戲曲文化傳統,注重對民族文化積淀的開發和發展,同時還要真正認識到盲目的自戀和封閉是會被時代所淘汰的,還要放眼世界,對國外文化領域中于我有益的成功經驗加以吸收和借鑒,充分加以消化,對于一時難以有效轉化吸收的東西,如簡單的抄襲或者拼接等,也要全面客觀的分析原因,不能作為就此封閉自我的理由。我們只有發掘出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藝術形式的共同之處,并將其真正的理解,并在認識上加以升華,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才有助于激發本民族戲曲的活力,從而使本民族的戲曲魅力更加全面的展現給世人,將本民族傳統戲曲文化發揚廣大,使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舞臺美術兼有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性質,是四維時空交錯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對物質條件的依賴性。其功能多樣,比如通過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塑造人物形象。創造和組織戲劇動作空間。③表現動作發生的環境和地點。這些功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和結果。最早出現于演出中的是和演員直接有關的化妝、服裝和隨身小道具。后來才逐漸有了布景。演出進入室內后又逐漸有了燈光照明。在很長的歷史時間,它主要是在演出中發揮“實用”性功能。隨著各種演出技術條件的日趨完善,藝術造型手段逐漸增多,它的藝術作用也逐漸加強,藝術創作的價值和品位也愈來愈高,遂成為戲劇綜合藝術中重要的有機成分。在現代的戲劇演出中,舞臺美術成了決定和左右演出藝術形式的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
參考文獻:
[1]姚振中,孫惠柱.閱讀舞臺.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
[2]沈堯定.舞臺美術設計實踐與技巧.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4
[3]張連.中國戲曲舞臺美術史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4]鄭國良.圖說西方舞臺美術史:從古希臘到19世紀.上海書店出版社 ,2010
[5]錢久元.海派京劇的奧秘:錢久元博士論文及劇作選.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
(孫少強:山東泰安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