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發展難道就要以摧毀歷史文脈、人文特色為代價嗎?中國城市化進程與人文歷史街區的保護真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其實不然,重視文化歷史淵源,重視區域文化差異,重視多元文化的保護在今天已經引起城市改造者的重視。加之旅游業的興旺,歷史遺跡其無形的文化精髓成為了不可復得的遺產寶藏。因此,將歷史街區環境保護性改造與城市建設融為一體,將景觀特色、歷史文脈與文化內涵嫁接于社會經濟基礎之上,使城市在傳承的同時增添新活力之舉,勢在必行!
關于歷史街區的概念,我國的專家學者對歷史街區的特征作了如下闡述:(1)歷史街區是有一定規模的的片區,并具有較完整和可整治的景觀風貌。(2)有一定比例的真實歷史遺存,攜帶真實的歷史信息。(3)歷史街區應在城市(鎮)生活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是新成代謝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地段,這就決定了歷史街區不僅記載了過去城市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還不斷并繼續記載著當今城市發展的大量信息。本文所強調的歷史街區的環境特色著重是指歷史環境特色、人文環境特色、地域環境特色的綜合體,這些特色是體現歷史街區建筑形態、街區形態、人文形態的背景依據。
我國歷史街區保護的提出最早是在1986年,但是早期對歷史的保護概念還未深入人心,得到重視。本文通過國內歷史街區現狀為基礎,揭示國內在更新歷史街區中的得失、負面影響及未來趨向,從延續人文景觀、傳承歷史文脈等方面進行探討,目的通過當前的失誤對以后的設計思維進行更新。
有益實踐:以上海新天地為代表的存表去里模式
上海新天地是一個具有上海歷史文化風貌的都市旅游景點,上海新天地成功地穿上了時尚文化炫目的外衣,明確了目標消費群體提升關注度,又很好的保護、更新和改造了原有景觀特色,為原地注入了新活力,甚至產生“造血功能”,獲取新的歷史文化寓意。
失敗實踐:20世紀90年代,由于房地產市場的興起,房開商將目光投到了舊社區的拆遷上,致使一些獨具特色的歷史性城市和歷史文化街區正在被雜亂無章的新建筑群所淹沒。以福州市為例,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兩個歷史街區:三坊七巷和朱紫坊。1994年做了三坊七巷地區的改建規劃,使得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喪失殆盡。朱紫坊也做了全拆遷居民、拆除舊街巷的規劃,面臨著被拆除的厄運。
以上例子雖然不能全面反映我國歷史街區環境保護改造實踐,但我們從中能得到一些啟示和總結,有益經驗如下:
保護意識的加強:對歷史街區環境保護性改造意識逐步加強,事實證明這大大有利于對城市的發展和主題的打造。對歷史街區的保護,要在使其獲得新生命之時才能體現其價值,一味的保護、保留,只能使其本身存在,但要發揮社會效益乃至經濟效益還需要對其保護后功能的更新,使其與現代生活結合,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根據不同地段的不同人群背景,在保護更新的前提下調整經營業態創造價值。但僅此還是不夠的,如果一味的將所有歷史街區改造成一種模式,也是對歷史的不尊重和人情的淡薄,這樣的改造將會斷了歷史文脈的延續和人們對歷史的記憶。所以筆者認為在歷史街區環境的保護性改造中,應以歷史環境、人文環境、地理環境、地域環境為背景和依據,以獨特色設計手法將其特點充分體現,是當下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鑒于此,作者將保護環境特色思路歸納總結如下:
遵從歷史文化背景——城市歷史特色街區的保護性改造,應以“保護”為前提。力爭在建筑景觀和環境特色氛圍營造中展現歷史街區其背后所蘊含的獨有而深厚的歷史故事,傳承歷史文脈,再現老街區當年之盛況。
因地制宜,打造區域化特色——面對趨于同質化的現代建筑,歷史特色街區應被視作所在城市必不可少的“地理坐標”。秀麗山水,深庭宅院;南方城鎮的婉約唯美、北方城鎮的宏偉壯觀……歷史街區所在的地理位置大致決定了歷史街區的屬性和類型,決定其建筑形態與街區環境特色,展現一方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名片。
“以人為本”,展現民俗民風,傳遞人文信息——歷史特色街區之所以區別于其他一般旅游景區,在于它是具有相同生活習性的人群聚居地,其所需要傳遞的并非簡單的視覺體驗和環境藝術。歷史街區所需要保護傳承、延續的精髓正是其所表達的歷史肌理和在此背景下表達的典型性人文風貌。保護和傳承千百年來當地居民在歷史長河變遷中積累沉淀的生活習慣,“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是歷史街區改造更新和特色環境設計原則中所必須遵從的核心,是避免同質化、促進歷史街區改造成功的關鍵。
“造血”功能,注重實用性和改建價值的體現——任何事物都應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歷史街區保護性改造和環境特色的融合也不例外。即前面敘述中所提到的“在有限的條件下滿足歷史人文遺產的保存和傳承(社會責任)”和“保護性改造歷史街區的環境特色,滿足當期城市發展需要和現代人審美需求,以帶動旅游產業創造為經濟效益的雙豐收。然而僅僅依靠老街區陳舊的建筑和功能難以滿足以上需求,只有保留歷史街區的環境特色和改造街區的不合理功能性,兩者想結合才能使其賦予新的生命。
歷史街區環境特色的保護性改造是城市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歷史街區是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元素,將歷史街區賦予新的活力是城市建設的不竭動力。歷史街區要在創新上獲得突破,就必須在歷史街區改造和功能更新的理論和實踐中進行開拓和創新。環境特色是歷史街區個性化特色的外在體現,特色不能單純借助于實體的形態和保存,還應是另一種可識別的形態來繼承,這就要求設計工作者在對歷史街區的改造更新規劃設計中,遵從街區歷史人文內涵,地域文化特色,我們需要尊重歷史,從這種尊重中我們才能看到成長的可能。
參考文獻
[1]付寶華.城市主題與品牌城市戰略.[第1版.]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2]單霽翔.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第1版.]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年
[3]張凡.城市發展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對策
[4]張建壁.淺析城市歷史街區保護與更新
[5]邱明、宣建華.鄭宅鎮歷史文化保護區保護策略研究.華中建筑2004.04期
[6]白德憊.城市空間環境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唐媛: 女,漢族,1984年8月生于貴陽,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獲碩士學位,現為貴州民族學院美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