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人為本”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內涵
(一)“以人為本”提出的必要性
“以人為本”的提出是十分必要的。第一,“以人為本”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的內在要求。第二,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必然要求我們的黨要以人為本。第三,縱觀我國歷史,“物本位”、“官本位”的現象十分嚴重,它們都忽視了“人”的利益和現實需求,從根本上違背了黨的宗旨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因而,“以人為本”的提出有絕對的必要。第四,歷史證明,任何國家的政黨和政權的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民心向背。“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和吸收國內外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鞏固其執政地位而提出的。此外,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需要充分發揮并依靠人民的力量,調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二)“以人為本”的內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它首先是指,一切發展必須依托人的主體性,承認并尊重人在社會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其次,“以人為本”是指,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任何發展歸根結底是人的需求的滿足和人的發展,因此,要以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立足點、出發點,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惠及子孫后代。[1]最后,“以人為本”是指,尊重普遍的人性,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人權,特別是公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等。
二、以人為本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的實踐要求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這也就決定了社會中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項活動的展開,都必須以人的需要和發展為中心。人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內容,偏離了人的需要和人的發展,社會發展就失去了它最后的價值歸依,最終失去發展的動力和意義。[2]“以人為本”體現了黨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尊重與肯定,也體現了人是發展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也就決定了要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謀發展、促發展。而以人為本強調:“從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這與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和歷史發展動力的基本原理具有內在的一致性。
三、以人為本的現實要求
“以人為本”集中體現了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和執政理念,是我國的社會制度的本質特征。確定“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因此,我們必須在實際工作中認真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重要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發展經濟,但與此同時,也要大力弘揚人文關懷精神,反對和克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以物為本”的傾向。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生產的發展,只有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然而,我們不能為了促進物質財富的增長而忽視了活生生的、現實的人,損害人的生存、發展,因為促進物質財富增長仍然是“為了人”,人的生存和發展受到損害,物質財富的增長也就毫無意義而言。因此,要把二者結合起來,不可偏廢其一。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堅持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強化中國共產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樹立“相信人、依靠人”的思想,即依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來謀發展、促發展。黨能夠取得執政地位,很大程度上在于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擁護;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黨才能鞏固其執政地位,繼續執掌好政權。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和權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決定了社會由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因此,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尊重人的歷史主體地位,把人民擁護不擁護、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維護人的尊嚴。具體地說就是必須保障人民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權益。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中,必須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制,保護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力和自由,特別是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有機結合起來。[3]另外,在制定政策和措施時要體現人性、考慮人情、尊重人權,不能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落腳點,不斷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使人的才能得到最大發揮。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能更好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創造和享受到幸福美好、和諧安逸的生活。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努力為人的平等發展創造條件,營造一個使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發揮的社會環境,特別是要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李連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問題研究[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4(12):41.
[2] 楊忠寶.以人為本的哲學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09(5):11.
[3] 趙卿.以人為本: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現代闡釋[J].世紀橋,2009(4):109.
(鄭越:女,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09級研究生。
吳鳳剛:男,天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10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