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藝術設計教育作為人類審美文化創造活動,是在社會對于藝術設計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長的情況下發展壯大的。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藝術設計產業在不斷崛起,這種技術與藝術高度綜合的審美文化形態急切地呼喚著高等藝術設計教育必須要加大其創造性的力度,并通過創造活動來完善自身學科。因此,衡量一個藝術設計人才合格素質的主要標準不僅是擁有多少技能知識和審美經驗,而且應強調其美術創造能力,審美創新意識。這就需要對現有的以維持性為特征的藝術設計教育機制進行變革,為學生學習活動構架一個更切近發揮人的主觀潛能和滿足社會需要的學習模式,整合、優化高等藝術設計教育的各種因素,使之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充分發揮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的合力作用,營造良好的創新教育的教育教學環境,使創新主體的內外因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一
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中心任務,是向學生傳授全人類積累起來的專業學科知識和文化科學知識,啟發他們的創造力。課程結構設計的合理與否與培養目標的實現有著密切的關系。改革和重構我國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課程體系,使之符合現代教育的規律,是我們目前應著重研究和探討的問題。總結自己的經驗,吸收他人的長處,不斷探索,設計出一套符合現代藝術設計教育規律,適應知識經濟對人才需求的課程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對于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課程體系結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索與思考:
1.建設全方位、開放式的教學體系。建設全方位、開放式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良好的文化和藝術修養,出色的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創造能力,表達能力和競爭能力。如設置設計倫理學、美學、法律、市場學、行為學等。
2.圍繞培養目標進行系統化教學。傳統的工藝美術概念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能僅局限于解決單一的設計問題和造型裝飾問題,而應該培養學生用整體的設計價值觀認識和研究人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中的質量問題,以及相關學科的協同關系、共生發展。
3.注重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信息時代技術高度發達,藝術設計教育應注意技術知識的培養(包括高技術、傳統工藝技術)同時更注重民俗藝術和人文知識的培養,高技術的社會必然有高情感的社會需求。
4.培養強素質、復合型人才要注重人才個性化發展。在高等教育成為大眾化教學的今天,人才與社會的適應性固然重要,但要在教育階段充分尊重個體價值、注重人才個性化發展。
二
設計教育其實是社會、市場對于藝術設計需求的一個供應環節,而設計教學實踐課程又是設計基礎教學與設計實際相結合的中間環節,是檢驗和提高學生創新設計智性以應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
設計教學實踐基地的建立能夠讓學生走出去,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還能學到許多課堂上根本無法學到的知識,增強各方面的能力。加強專業設計課的同時,緊密結合社會實踐課程教學。專業設計課程與設計實踐在本質上屬于不同的階段,但在設計領域,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在集中開設一兩門專業課程后,加大實踐教學課程的時間,使專業設計課程與設計實踐課程合二為一,讓學生走出去,在真實的市場背景中進行實踐教學,充分體現設計專業不同比擬的極強的實用功能性特征。教師既充當傳授者、引導者,又是實踐的組織者、管理者。加大社會實踐課程,既是對所學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運用、檢驗和提高,也為今后走上工作崗位積累了實踐經驗,因此它是一個承前啟后的關鍵環節。具體實施方案是:由學校組織安排教學實踐基地,采取分組的形式,將學生安排到相關專業的單位進行設計教學與實踐。學校應將整個實踐教學法過程量化,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對每個實踐過程都設定考核項目與分數。
三
我國目前的藝術設計教育普遍面臨管理滯后、師資力量不足及素質參差不齊等一系列急需解決的問題,藝術設計教育從管理體制到師資隊伍建設都需要再設計。師資建設是藝術設計教育開展的關鍵。而師資建設的重心在于建立良好的隊伍引導運行機制。其構成環節包括:設定教師授課標準,強化教學機制、設立獎勵機制、建立教師業務提高保障制度(如保證教師有充足的研究創作經費、設立培訓機構、實施教師進行培訓的項目、合理構建教師隊伍結構體系等)。教學過程中,教師無疑扮演著重要角色。教師的角色主要是功能局限的“授業、解惑”的“教書匠”。在以往的教學中,由于師者主要是信息傳播者,因而輕易地取得主導地位,然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的主導地位將面臨挑戰。網絡時代里,學生個人的意愿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有很大的選擇自由度,在教與學的關系中,學生學習的主動需求將處于主導地位。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完全有能力放棄來自于教師方面的指導和幫助,如蒙特利爾銀行總裁東尼#8226;康伯(Toby#8226;Comper)所說:“讓學生們在資訊的世界亂闖,并不一定是他們學習的最佳方法。教師該成為領航者,提供學習方法。
時代的發展趨勢決定了未來的藝術設計領域里的教師將不再是單一功能的職業角色,而必將是一個內涵豐富的社會角色復合體。它將集設計家、學者、教育家和活動家等角色于一體,屬于復合型的社會開創力量。
藝術設計創作和理論水平的問題,是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而要提高其水平,當然要從多方面抓起,其中就包括對各類設計作品理論成果現狀的研究。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掌握有關的信息,例如國內外同類題材的藝術設計作品得失、經驗教訓等。這就需要從事藝術設計的人,掌握國內外同行在藝術設計方面的各種信息以便及時借鑒吸收,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礎上不斷提高,有所創造,有所發展。與市場經濟緊密相關的專業,服裝設計、商品包裝設計、廣告設計、工業產品藝術設計等,更需要及時掌握各種信息,把握社會流行時尚、產品設計傾向、市場銷售動態、群眾消費心理等,否則,原以為設計的是“新產品”,而結果發現國外幾十年前就已經早有了,或者是設計者絞盡腦汁、苦思冥想的設計,結果不符合市場的需要。總之不論是從事藝術設計學科的教學研究,還是藝術設計實踐,都要重視信息,對大學生信息檢索能力的培養要從課堂抓起。
(王蕓輝:襄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