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筑師沙里寧說:讓我看一眼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而認識一座城市,除了從建筑特色、文化特色等方面去感受外,色彩特色也是人們最先識別的視覺元素之一。城市,既是人類社會形成的標志,也是人類文明的載體,城市的面貌是一個地區的特征,民族特性和文化傳統最直接的反映,城市所表現出來的色彩無疑是其中最重要的信息之一[1]。認識一座城市,除了從建筑特色、文化特色等方面去感受外,色彩特色是人們最先識別的視覺元素之一。城市尤其是歷史文化名城,在塑造和保持城市特色的規劃設計中,城市色彩設計和控制具有其他城市設計方法所不可比擬的優勢。
一、城市色彩的概念
所謂城市色彩是指城市的外部空間中各種視覺事物所具有的色彩,它是一個既廣泛又綜合的概念,分為人工裝飾色彩和自然色彩兩類[2],如城市中裸露的土地、山石、草坪、樹木、河流、海濱以及天空等,所生成的色彩都是自然色;城市建筑物、硬化的廣場路面、交通工具、街頭設施以及行人服飾等,都是人工產物,所生成的色彩都是人工色。在城市人工色構成中,還可再按物體的性質分為固定色和流動色、永久色和臨時色,城市各種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橋梁、街道廣場、城市雕塑等,構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車輛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飾構成流動色,城市廣告、標牌、路牌、報亭、路燈、霓虹燈及櫥窗、窗臺擺設等則構成臨時色。
狹義的建筑學上的城市色彩僅僅指城市內建筑物和構筑物的色彩,但城市景觀是由多種元素組成,并非單一的建筑物,因此它的內涵應拓展到更廣闊的范圍,從而避免在城市景觀的色彩塑造中存在片面性。
二 、城市色彩構成要素
2.1 建筑色彩
古往今來,構成一座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建筑物。任何一座城市的構成程序不外乎都是單體與單體的建筑組成街區。盡管城市的物質對象不僅僅是由建筑構成的,還包括其他的構成元素,諸如交通工具、各種公共設施等,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建筑是城市存在最基本條件的事實。城市建筑物的色彩對它所在城市的色彩具有很大的影響,“色彩地理學”就是以建筑物為主要載體來研究某一區域的環境色彩的。同時,建筑物又與其周圍環境有著互為相依的內在聯系。二者的交相輝映才能構成一個城市多彩多姿的色彩風景線。中央美術學院建筑系韓光煦教授曾經在一篇關于建筑色彩的論文中提到:“環境色彩是綜合的,其中,建筑色彩僅是基調,是背景而不是全部。”[3]這就意味著我們進行城市色彩研究時,不能僅僅顧慮建筑的色彩,而且還要充分地考慮到建筑與周邊環境以及與人的色彩協調關系。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為都市人創造一個和諧的色彩生態環境。
2.2 城市綠化色彩
以往受觀念、經濟等因素的制約,綠化在城市規劃中僅是點綴功能,而近年來,隨著國內對此作用與地位認識的提高,目前綠化在城市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如果說建筑色彩、公共設施、交通道路等是城市的靜態色彩,那么綠化無疑是城市色彩中最富變化的動態色彩因素之一。綜觀而論,綠化主要分為公共綠化、居住綠化、景觀綠化和干道綠化等內容,而樹木花草則是城市綠化的基本要素。由于這些植被能夠隨季節的變化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表情,所以它們也是構成城市色彩美的重要因素。
2.3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社會經濟結構在空間上的反映,與城市的產業布局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央商務區、過渡帶、工人住宅區、高級住宅區、通勤帶的布局安排,同心圓、扇形或多核心等空間模式的選擇,都將通過影響城市的社會經濟活動而對城市色彩產生影響。城市空間結構不僅與政府行為有關,而且和城市的發展歷史密切相連,具有較強的歷史文脈性。
2.4 城市公用設施
公共用設施,主要指在公共露天場所為大眾提供免費服務的各種設施。對這類城市環境構成元素進行色彩設計時,通常依循的原則有兩點:一是讓其與城市整體環境或者局部環境相協調;二是強調其功能特點,以此提高其可識別性。可以想象,一個只有高樓、道路、車輛與行人而不見綠地、花園或一個供大眾休憩的場所的城市即所謂的“灰色森林”,其色彩必定是單一而不完整的,這個城市也會因為缺乏對“人”這一活動因素的考慮而使城市失去活力和色彩。現今,城市公共基礎設施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已成為一個城市的形象代言人,它的豐富度、完善度必將為城市注入勃勃生機,強化城市的自然歸屬性,加濃一個城市的自然和人文色彩。
三、城市色彩形成的特殊因素
一個地區或城市的建筑色彩會因為其在地球上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大相徑庭,這既包括了自然地理條件的因素,也包括了不同種類文化所造成的影響。正如朗克洛所說:“每一個國家,每一座城市或鄉村都有自己的色彩,而這些色彩對一個國家和文化本體的建立做出了強有力的貢獻。”[4]
3.1地域特征
不同的地域環境,決定了不同的人種與生活習俗,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這些因素都導致了不同的色彩表現。從色彩的視覺意義上說,一方面,不同地域氣候條件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色彩景觀,帶給人們不同的心理感受;另一方面,不同地域氣候條件和自然色彩景觀也將影響城市人工元素色彩的決定。后一方面在技術水平發達的今天,更上升為主要的因素。
3.2人文社會環境因素
人文社會環境包括很多因素,由自然地理條件和技術工藝所局限而逐漸形成的地方建筑材料和用色習慣,是人文環境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人文社會環境因素在地方城市色彩景觀的形成中也起到了主導作用。同樣是黃顏色,不同的國家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在日本,黃色被認為是陽光的顏色,給初生嬰兒穿的衣服要用黃色,給病人做的被子要用黃棉花,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風俗;在中國,黃色意味著偉大和神圣;而在古羅馬,也是把黃色作為帝王使用的顏色受到尊重。
3.3社會歷史文化
每個地區或城市都有自己發展成長的歷史,歷史再短的城市或地區也會隨其誕生、發展歷史的延續而有文化和歷史的沉淀,都具有有別于其他城市的,成為組成城市人文環境的重要部分。社會歷史文化背景是城市文化內涵的核心所在。歷史發展和文化特色也是影響和制約城市色彩的重要因素。城市色彩受城市歷史和人文因素影響很大,不同的國家和城市,因民族信仰、歷史、風土人情的不同而對色彩有不同的偏愛,從而形成風格不同的城市色彩。
總之,當我們深入細致地考察了解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方色彩時,必可發現與其民族性、地域性密切相關聯的獨特的色彩圖譜,在城市的現代化建設發展中,重視、研究這種傳統人文色彩的挖掘,并將之在新的技術和材料手段中合理的展現,是保護和發展一個國家和種族的地區文化性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尹思瑾《城市色彩景觀規劃設計》[M]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09)
[2] 楊楊.城市色彩初探[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09):82-84
[3] 崔唯《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年
作者簡介:
(王雅君:(1982- )女,助教,襄樊學院美術學院,湖北 襄樊 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