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審美能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加強人生修養的有效手段;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提倡內容健康、格調高雅、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在“九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明確提出過有關高等教育中大力開展音樂藝術教育的意見,李嵐清明確指出“高雅藝術進高校”。從新時期大學生的教育培養和需求看,在理工科院校大力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對青年大學生的素質提高和健康成長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音樂教育對推動理工科院校素質教育具有深遠意義。
作為一種藝術,音樂的感染力是十分強烈的。人們通過聽覺對這種有組織的樂音體系進行審美關照的時候,會悄然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這種潛能直接作用于人的身心,參與各種素質的構建。
(一)音樂教育是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作為音樂審美教育實踐核心的音樂審美活動,是一種直接而自由的心靈體操。音樂教育可通過審美情感的滲透和交流,激起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種理想教育的價值,道德教育的效果正是思想素質教育的核心和目標,也是其它任何一門學科所不能替代的。
(二)音樂是提高學生文化素質的有益方式。音樂具有特殊的認識功能,可以提高人的文化水準和文化心態。由于音樂所激發的情感是一種高級的審美情感,它可以升華為思維和理智,從而產生出充滿激情的實踐理性,這種理性認識超越了語言符號的層次,具有深刻的認識價值。
(三)音樂教育是培養思想品格的重要措施。由于音樂可以組織與協調人的意志行為,表達和交流感情,因此它能夠從政治態度、倫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情感品質向高尚的道德情操方向發展,促進正確人生觀的形成,構建起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行為。
二、結合理工科院校的特點,科學規劃音樂素質教育。
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日益趨向于復合型,雖然我國的理工科院校人才培養亦向綜合性人才方向努力,但由于認識時間較短,師資力量的缺乏等多種原因,致使目前我國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依舊多偏于應用性,這就要求廣大理工科院校在人才培養上更新觀念,科學兼顧好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
理工科院校學生的藝術素質普遍有待提高,各院校應借助這一歷史機遇,以更新教育觀念、規范音樂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模式為突破口,推動音樂教育不斷進步,進而帶動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統領音樂教育。
在音樂教育中,要牢牢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指導思想。
“以人為本”就要關注每一名學生,教學中要認真對待每一名學生,教師選擇教學形式、教學方法、確定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時,應根據全體學生的基本情況來考慮,衡量教學效果應以全體學生掌握的知識、技能的程度為標準。
“以學生為主體”就是在音樂教學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創造性地學習。讓音樂教學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捕捉音樂的美;讓生活溶入音樂教學,在音樂中感受生活的美。
(二)優化教育內容,注重施教的科學性和多樣性。
1.加強中國傳統音樂教育。
進行傳統音樂教育對于繼承和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我們必須努力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音樂體系。在教育的過程中,提倡優秀的傳統音樂,使優秀傳統音樂、鄉土音樂與本國本民族的其他優秀音樂作品一同成為哺育青年人成長的精神食糧。
2.廣泛開展世界音樂教育。
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世界化。教育的三個面向,正是對現代化的這個本質特征的高度概括。那么,在音樂教育中適度體現世界音樂的概念,使大學生通過音樂這個人類共有的文化現象了解世界,無疑有益于培養放眼世界和具備世界文化胸懷的中國人的教育。
3.適當加大現代音樂以及流行音樂在音樂教育中的比重
在現代音樂、流行音樂日益發展的今天,這時的藝術作品成了自我表現的新方式,成為自我意志的表現。這種音樂形式是當代青年喜聞樂見的,它容易接受、易于理解,把它用于理工科院校的音樂教育中有時甚至比古典音樂效果來得更為直接,達到事半功倍。如何引導自我意志的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三)探索教育方法,確保教學手段的靈活性和實效性。
1.要強化教學手段的理論性和系統性。例如,可以使用奧爾夫節奏教學法、巴里斯節奏唱法、達爾克羅茲體態律動,結合我國鑼鼓經,對學生進行以內心節奏為主的訓練,培養節奏感。使用美國“綜合音樂感”教學法、實踐教學法,結合現行教材對學生進行以欣賞為中心的教學,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促進學生積極思維。
2.將音樂教育與專業學科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
從更全面的角度理解,在理工科院校中開展音樂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理工科院校教育效果的有效因素。一是開展音樂教育對促進和凝練理工科院校校園文化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二是開展音樂教育對理工科院校學生學習思維的優化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三是開展音樂教育對豐富和促進其它專業教育的教學方式與模式的改革有良好的借鑒作用。音樂教育形式的開放性、活躍性、互動交流等特點,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和拓展,對其它專業的教學會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音樂對人素質的影響是全方位和多側面的,加強理工科院校的音樂教育,用濃郁的人文氣息,藝術氣息,文化氣息來陶冶學生情操,是人才培養工程中自覺、明智的選擇。
參考文獻:
1.李煥之主編《當代中國音樂》“第五篇音樂教育”(當代中國出版社 1997北京)
2.《孔子孟子荀子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
3.《審美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徐碧輝 《光明日報》
(劉瀟瀟:華北電力大學藝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