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這是西方的一句諺語,這句諺語很適合用來描述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因為鑲嵌在這些服飾上的,不僅有精致華麗的裝飾品,還有社會所反映出的矛盾。文藝復興正值服裝的更新期,各地的服裝文化在交流和融合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服飾向完善階段邁進的同時,經濟政治和文化上存在的差異在服飾中有所體現,這些差異中的一部分經過融合后繼續推進服飾文化的發展,而另一部分卻轉化為服飾中的矛盾。這里所謂的矛盾并不是指對服飾文化的阻礙,而是從另一角度反映出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和科技進步對服飾所帶來的影響。
一、服飾與著裝者在思想上的矛盾性
文藝復興始于13世紀末的意大利,大約涉及歐洲中世紀到近代所經歷的四百多年。雖然沒有具體的開始和結束日期,但就是在這四百年間,歐洲由蠻荒的黑暗時代跨越到了發展的新時期,各個領域日新月異的成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發展的總動力。在這個充滿幻想、力求創新的時代,服飾受到人們的特別關注,服裝款式的頻繁更易,裝飾材料的極度考究,圖案紋樣的奢華富麗成為這一時期服飾的總體特色。在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服裝造型有了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子服飾,上衣寬大雄偉,下衣緊裹身體,突出陽剛之美;女子服飾,上衣袒胸低領,下裙呈倒扣的鐘式造型,盡顯女性的細腰豐乳與肥臀。但令人奇怪的是,正是在這種解放人性、解放肢體、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的人文主義旗幟下,卻出現了與其意識主流完全背離的服飾設計。
緊身胸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實早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就已經出現用麻布、羊毛或皮革做成的緊身胸衣,這種女裝造型的特色是通過服飾的穿著來改變身體的形態,以此塑造女性身體的線條。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緊身胸衣又隨著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而得以再次流行,除了制作緊身胸衣的材質改變為鐵絲和木條以外,這種服飾上反映出的文化內涵也有所不同。它不僅是塑造優美曲線的工具,還變成融入上流社會和體現個人教養的手段。在英國伊麗莎白皇后及法國麥迪奇時代,不管婦女的身高和體重,只要她們想進入宮殿,就必須將腰圍保持在13英寸(33厘米)。此刻,緊身胸衣為了反映出人文主義中突顯人類高貴和尊嚴的概念,走向了文化的極端,將服飾變成了殘酷的刑具。如果說緊身胸衣對于突出胸部所起的作用還能體現人性解放的話,那么這種近乎于殘忍的對腰部的束縛已經與人文主義思想徹底的背離了,思想文化中的矛盾性在緊身胸衣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文藝復興一詞意指重生或復活,人們大多認為它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復興,但實際上,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不是完全提倡重塑古代文明,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不但發展了經濟,還提高了資產階級商人和工匠的地位,這迫使貴族們開始考慮資本主義改革帶來的威脅。16世紀后半葉,西班牙貴族為了顯示自己特殊的身份創造了裙撐“法勤蓋爾”,我們從《17世紀瑪格麗特宮廷少女裝》這幅美術作品上就可以看到這種服飾形象。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貴族的特有標志在社會中得到了普及。人文主義思想除了表現出對人性解放的注重之外,還不斷的標榜對自由的重視,但是這種限制人們行為自由的碩大裙撐卻在同一時期廣泛流傳,這種思想上宣揚自由,服飾上追求束縛的行為,實在讓人費解。
從13世紀末開始,人文主義思想橫掃了所有的西方國家,文藝復興時期成了一個創新的時代。但這一時期的服裝設計思想除了積極的一面,也突顯出與其主流思想相矛盾的一面。當奢華與時髦的趨勢愈演愈烈,服裝反而成為禁錮人們身體的工具,當原本為了反對宗教禁欲、強調自然美、形體美的服飾,背離了它的初衷,轉而去改變人的體型時,服飾已經從另一個方面束縛了人的身體和本性。
二、服飾與著裝者在生理上的矛盾性
文藝復興,不僅是古代文化的復興,還是一次近代文化的創新。從思想文化的更新,到自然科學的發展,各個領域都在發生著變化,這個時期是人類文明發展最迅速的階段之一。服飾領域除了對前一階段服裝文化的繼承、革新和總結之外,還對一些社會變化做出了及時的反映。中世紀的神學思想在人文主義思潮中逐漸被動搖,宗教一統天下的局面得到了改變,人們開始懷疑《圣經》中神創論的真實性,近代自然科學在人們懷疑的眼光中開始了發展。生理學和醫學的進步讓人們對人體結構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開始注意到服飾對人身體的影響。文藝復興早期勃艮第公國出現的尖頭鞋最先映入眼簾,這種尖頭鞋皮質柔軟容易彎曲,因此給穿著者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走路時每向前邁一步就不得不做出向前輕踢的動作,使鞋尖部分充分展開,否則就可能被鞋尖絆倒,摔的遍體鱗傷。這種使走路成為困難的服飾已經違背了人類正常的行為特征,成為了一種生理障礙。
在人們注意到服飾與著裝者在生理上的矛盾后,人們開始研究服飾成立的基本條件,開始明白服飾必須與人體相結合,必須適應人體結構,因為服飾是人的服飾,必然會與人的身體發生直接接觸,并引起人生理上的感覺和反應。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些服飾卻完全忽視了負載服飾的軀體,一味的追求服飾造型的新穎和奇特。眾多著裝者冒著殘害身心健康甚至生命的危險,去追求當時的潮流,這樣的行為已經完全忽略了服飾的實用性和功能性。16、17世紀出現的拉夫領由于領飾過于寬大,套在頸部后不利于頭部活動,所以常常出現吃飯時使用特制長勺喂食的現象,這種現象使服飾背離了其最初的實用性和功能性,成為不利于人體生理構造的一種裝飾品。還有,這里必須再次提到緊身胸衣,它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流行程度是絕頂的,而它對女性身體的傷害程度也是絕頂的。為了獲得理想體形,女性往往從身體未成熟的少女時代就開始天天穿著這種緊身胸衣,輕者會使人呼吸不暢,重者致使胸腹血液流動受阻,更甚者會造成肋骨骨折,身體器官的移位,即使生命受到威脅,一些愛美的女性也無怨無悔的穿著這種“刑具”。緊身胸衣所表現出的生理障礙無疑使它成為服飾矛盾性的體現者。
拉夫領、尖頭鞋和緊身胸衣的出現,充分證明了服飾本身也是不完美的,并不是所有的服飾都能適合人體的生理機能。這些缺陷并不是因為設計的蹩腳和拙略,而是應當時社會的特殊需求而產生,人們受到社會文化的驅使,義無反顧地舍棄自然美而選擇社會美,這樣的行為無非是為了博得社會的認同。雖然不能肯定文藝復興時期出現的解剖學引起了后來人們從生理結構方面對服飾與著裝者矛盾性的研究,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服飾發展的道路上,人們一直都在不懈努力,希望將服飾與人體更加科學的結合,從而創造出合理并且完美的服飾形象。
在文藝復興時期,服裝上所體現出的矛盾就像硬幣一樣,既擁有正反兩面,又出現的十分普遍。我們不能因為服飾與著裝者之間存在矛盾,就一味的否定這些服飾,應該看到的是人們在不斷發現服飾矛盾、研究服飾矛盾、化解服飾矛盾的同時,也在促進服飾的改良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正是這些矛盾性促使了服飾的演化,更甚者最終帶動了整個服飾文化的發展。
參考書目:
1、《西方服裝史》,華梅、要彬著,中國紡織出版社,2008。
2、《人類服飾文化學》,華梅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3、 《中西服裝發展史教程》,馮澤民、劉海清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1996。
4、《西洋服裝史》,李當岐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5、《中外服裝史對覽》張競瓊、蔡毅主編,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0。
(楊詠: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